家乡与水的情缘

阳光

<p class="ql-block">  距县城西北约三十公里处有座道教圣地莲花山,山的正南面三公里左右有个4A景区三苏园,园区东南不足一公里便是我的家乡。喜欢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更爱这里勤劳善良、质朴无华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20年前,一个贵州女孩嫁到了我们村。和娘家人通电话报平安时,惊这样描述我们村:是农村却通有公交车,像县城却没通自来水。常年生活于此的我惊出一身冷汗,热恋的家乡第一次成了别人眼中的城乡结合部!语如惊雷,大爷、大妈们津津乐道,兴奋了好长时间。全村人的幸福感和骄傲度陡然飙升好多。其实,我们村就是郏县西北部的“小西藏”茨芭镇的一个小山村而已。这里长年缺水,能吃上自来水是几辈人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大沟,一座东西走向的山岗横卧在村子的北边,可能是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地下水严重不足,形成了吃水贵如油的局面。成了家乡人挥之不去的痛。因为井深,又是采用笨重且效率低下辘轳打水,费时费力,排队打水的人犹如长龙,颇为壮观,热闹如集市。全村仅有的两口水井因此成就了我们村独有的风景线,那场面若放到现在胜似网红打卡基地。井台周围的水桶曲折摆放井然有序,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调侃说笑,鸡鸭鹅有时也来凑热闹,它们的叫声和着辘轳的吱吱声奏出了山乡独有的乐曲。井中取水已成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闲暇时间把水桶挑到这里,和街坊邻居八卦消遣娱乐一下,增添一点生活乐趣,若是遇上饭点,有不少人会把饭菜拿过来边等候边吃边聊几不误,个中乐趣自不必多说。井台周围简直是一台唱不完的的大戏。</p><p class="ql-block"> 吃水是这样不易,生产用水就更困难了。祖祖辈辈为能解决水的困扰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着。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加上战天斗地的豪情奋战几个春秋,寒来暑往,成功开凿出几公里的引水渠。听老人们说,放水那天,大家奔走相告,杀猪宰羊,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用最朴实的方法庆祝引水成功,家乡的人对水的渴望已深深的刻在骨子里。儿时的我曾经和小伙伴们在水渠中嬉戏玩耍过。在我的记忆中水渠仅在农忙时放过几次水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水渠就废弃了。荒废的水渠至今还有当年的模样,它好像在无力地诉说着当年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上中学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喂养牲畜,短期内数量成倍增加,人畜用水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大家迫切解决的问题。当时我们家倾其所有养了两头牛,对牛的饲养自然格外关心和重视,牛的饮水量非常大,取水成了很大的负担,尤其是冬天,为了牛的健康,必须让他们喝干净的井温水。辛苦排队好不容易挑回来的一担水它们一饮而尽。我和弟弟们经常为挑水而苦恼,不是因为累,而是到井上挑水往往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而当误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p><p class="ql-block"> 村中不乏能人志士者。德高望重的大文爷爷就是其中一个,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对牛做出了一个英明的论断:牛不仅是我们的帮手和朋友,还是我们的摇钱树,更是我们心中的神;牛是食草动物,嘴巴干净;他饮过的水是比较干净的,我们人完全可以放心饮用。此论断一出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纷纷效仿,这样挑回来的井水牛喝不完可以倒进水缸,人畜共用啊,不浪费每一滴水。现在想想可能是当时自我安慰的无奈之举。</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吃水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大文爷为代表的村领导实事求是,顺应民意,带领大伙集资,奋战一个寒冬,凿出一口新水井,极大的缓解了吃水难的问题。但人们并不满足于此,止步不前,在他的带领下运用多种方法和渠道继续寻找新的水源,以期让人们用上梦寐以求的自来水,怎奈地下水严重不足,各种措施都以失败而告终。坚强而乐观的村民们并不气馁,继续寻求其他方法。伟大的村民借助牛的力量,开始陆陆续续用大水桶从几公里外的地方取水,虽然费时但方便的多,还省心不少,一桶水可以用上几天。从此取水的土路上的牛铃声伴着车轮的吱吱声在空旷的田野上奏出了动听的歌曲。那一辆辆取水的牛车成了我们村又一道独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的不断解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村民们由受困于自然向改变自然的转变。取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我家前面有一位能工巧匠,徒弟如云,可称得上我们村木匠的祖师爷,他敢想敢为,敢为天下先,率领子孙在家门口破天荒的凿出一个大水坑,建成我村第一口水窖。把夏季的雨水收集起来,喂饮牲畜和洗衣服,以及栽烟种红薯,对水的使用游刃有余,方便不少。由于造价低廉,建设快,使用方便,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很快在全村掀起了建水窖的热潮。在取水的道路上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能过上幸福生活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经济富裕劳力充实的人家,开始在农闲时举全家之力开挖水井。寒来暑往,不知磨破了多少双手套,用坏了多少个铲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苦尽甘来,在羡慕的眼光中先后有几家竟然打出甘甜的水来,吃水难的问题一去不复返了。有人买水,就有人卖水,有水井的村民先后通过卖水富了起来。从此全村人不再为吃水在寒风中等待,不再为吃水远去他村而劳苦奔波了,幸福生活提质增效,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政府扶持,家家户户早已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中的水窖已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农田里打了深水井,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过去的靠天收变成了水浇地。腰板挺直的村民们说话有了底气,蓝天白云下的田地里有了大型机械忙碌的身影,家人们正在用智慧的头脑,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勤劳的双手绘画出家乡的宏伟蓝图。</p><p class="ql-block"> 水改变了我们家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家乡因水而变得美丽诱人,家乡的土地因水而变的富饶,家乡的人因水而变得自信,生活因水而变得更加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