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坐落于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馆,是一座具有国际水平的天文馆。该馆于2021年7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馆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为世界同类展馆之最。</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天文馆是</span>一座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使命,以普及天文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为核心,引领公众探索宇宙,贴近自然,融展示收藏、科普教育、观测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普场馆。</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展馆以“塑造完整宇宙观”为愿景,主展区分“家园”“宇宙”“征程”三个部分,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鼓励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span></h1><h1> 年初,编者两次参观上海天文馆。现将拍摄的照片及收集的有关天文资料汇编于本美篇。</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 <font color="#ff8a00"> 上海天文馆外貌。</font> <font color="#ff8a00"> 上海天文馆鸟瞰图。(图片资料)</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天文馆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模仿天体运行轨道,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幕影院构成标志性的“三体”结构,共同诠释天体运行规律。</span></p> <font color="#ff8a00"> 上海天文馆主建筑造型的内外景。</font> <font color="#ff8a00">上海天文馆建筑“圆洞天窗”悬挂在主入口上方,阳光通过它到达入口广场的太阳光环以显示时间的推移。</font> <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ff8a00">在如诗如画的空间中穿行,我们不禁疑问:生命的起源源于何因?空间的探索止于何故?星系的掌知现于何时?温暖的源头驻于何则?人类的驻地立于何处?</font></h3> <h1> </h1><h1><br></h1><h1> 步入展馆犹如身临辽远静谧而又壮阔的宇宙,仿佛走进了星光灿烂的太空世界。</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硕大的地球模型展现在眼前,那是人类的家园。</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大厅里参观者络绎不绝。</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母亲抱着年幼的孩子前来观看。</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球人类的家园。(视频)</font></h3> <h1> </h1><h1><br></h1><h1> 关于天地的起源,世界各国都有着不同的神话传说。</h1> <h3><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盘古开天地(中国);猎户与天蝎(希腊);守护神阿鲁斯(埃及);因陀罗(印度)。</span></h3> <h1> <b>古人眼中的宇宙:</b>古希腊人相信大地是球形,位于宇宙中心,日、月、行星绕地而行,外围则是永恒不变的天球。古埃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盒子,天为盒盖,地为盒底。盒底的中央便是尼罗河。中国古代的浑天说认为天为球形,大地在其中;盖天说认为形似穹隆的天,覆盖在形如棋盘的大地上;宣夜说认为宇宙无限,日月星辰漂浮在虚空中;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地有极轴贯穿,上下七级金字塔代表地球的上下部,四周是海洋包围,外层虚线代表不同天体的圈层。</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古人眼中的宇宙。</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数千年来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人类天文遗址。(视频)</font></h3> <h1> 埃及丹达拉星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古代太空的完整描绘。其完成于公元前一世纪的托勒密王朝时期,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ff8a00">埃及丹达拉星图原是哈索尔神庙中冥王俄西里斯礼拜堂的顶部浮雕。浮雕呈现的古代星空,包含日、月、五颗行星、黄道带、当时的12星座、36旬星等埃及天文历法中记载的重要天体。</font></h3> <h1> 公元二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于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上帝推动的。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尽管地心说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承认地球是“球形”,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br>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普通行星,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运动的一年周期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映;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行星和地球一样,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率地绕太阳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每月绕地球转一周;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是因地球自转出现的。“日心说”是天文学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br></h1>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克罗狄斯·托勒密(约公元90-168),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占星家。托勒密继承了希腊数理天文学的传统,第一次以数理模型的方式精确推演各大天体的运行,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他提出的地心说宇宙体系对世界的影响持续了近13个世纪。(图片资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尼古拉·哥白尼(1473·2-1543·5),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转动。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图片资料)</font></h3> <h1> 天文的发展和望远镜的发展息息相关。</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眼观星象,镜鉴苍穹。</font></h3> <h1> 1608年,荷兰眼镜商人李波尔赛制造了人类历史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他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制作发明的开普勒式望远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人们所用的折射望远镜依旧是伽利略式和开普勒式两种望远镜。十九世纪末,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制造较大口径的折射望远镜成为可能。世界上现有的8架70厘米以上的折射望远镜,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间建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径102厘米的叶凯士望远镜和1886年建成的口径91厘米的里克望远镜。</h1> <h3><font color="#ff8a00"> 1897年,叶凯士折射透镜望远镜首度证实银河系是一种螺旋状星系。(图片资料)</font></h3> <h3> <font color="#ff8a00">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伽利略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并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借助望远镜,伽利略先后发现了土星卫星及光环、太阳黑子、太阳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现象,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被后人赞誉为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图片资料)</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ff8a00">艾萨克·牛顿(1643·1—1727·3月),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687年牛顿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还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图片资料)</font></h3> <h3> <font color="#ff8a0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 -1955·4),美籍德裔犹太人。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开创者、奠基人。他提出的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所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理论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纪元,被公认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1999年爱因斯坦被美国《世纪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图片资料)</font></h3> <h1> 据资料记载,星座最早的起源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而且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已经提出了30个星座。公元2世纪星座受到了普遍关注。因为中世纪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需要向外扩张,航海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因为星座形状特殊,比较容易观测,所以成为船只在海上航行的指路灯。1922年的时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决定将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其名称基本依照历史上的名称。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公布了88个星座的名称。这88个星座分成3个天区,北半球29个,南半球47个,黄道附近12个。 <br> 我们平时所讲的星座,也就是黄道上的12星座。它们各有关于自己的一些神话传说。星座很神秘,但是关于星座的各种说法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无限乐趣。<br></h1> <h3><font color="#ff8a00"> 多贝玛亚1742年出版的《天图》,是18世纪最重要天体图集之一。其中汇编了30张大幅宇宙天图。本页展示了不同时期人类对于不同行星形态特征的观测和认识,以及太阳系内各行星轨道的相对关系。</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自从古代以来,人类便把一颗颗恒星在天球上所形成的一幅幅假想轮廓图案,称之为"星座"。这些图案通常可由动物、植物、神话人物、上帝或无生命的物体等组成。</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图中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蝎子座;仙女座;双子座;大熊座。</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观看太阳系主要结构和组成模型。</font></h3> <font color="#ff8a00"> 太阳结构模型。</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太阳对地球的辐射演示。(视频)</font></h3> <font color="#ff8a00"> 太阳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生命。和太阳亲近一下,一起合个影。</font> <font color="#ff8a00"> 太阳也照亮了人类发展前进的道路。</font>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太阳系九大行星LED屏幕展板墙吸引了众多参观者。</font></h3> <font color="#ff8a00"> “妈妈,那是太阳吗?”</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太阳系九大行星。(视频)</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触摸互动式的LED屏幕展板墙,让充满好奇的孩子流连忘返。</span></p> <h1> 关于月球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假说。其中比较倾向的观点是撞击说。即大约45亿年前,一颗像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地球。这次撞击熔化了两个天体,并将碎片抛入太空。大部分喷出的物质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碎片盘。圆盘中的碎片逐渐合并成更大的物体。巨大的碎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月球形成的过程。</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月球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font></h3> <h1> <b>月球表面地形特征:</b>比较明亮的部份称为月陆,其地形是崎岖不平。比较暗淡的部分称之为月海,其轮廓大体呈浑圆状,相对而言比较平坦。根据科学家测定,已经知道的月海大约有22个。月海里面是没有水的,它是地势比较低洼的广阔平原。月海周围是山脉,其形状呈弧形,科学家称之为月陆。在月陆和月海上,都布满了大小不同的环形山,人们习惯称它为月坑。</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月球地貌图。</span></h3> <font color="#ff8a00"> 月球地貌特征。从上自下依次为:月海;月陆;环形山。</font> <h1> 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诞生初始条件及其后续演化的宇宙学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观测最广泛且最精确的支持。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并经过不断的膨胀与繁衍到达今天的状态。<br> 也有科学家们提出了宇宙反弹理论。认为宇宙并没有一个最初的起源,在它膨胀之前,应该一直都处于一个收缩的状态,但是它收缩到极限的时候就开始膨胀,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宇宙。但宇宙在膨胀到某一程度之后又会开始收缩。宇宙就是在这样的收缩和膨胀之中往返。但对这一理论很多科学家并不认可。<br></h1> <font color="#ff8a00">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1889-1953)通过对观测数据的研究发现,星系退行的速度和离人类的距离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距离越远,退行速度也越快。这一规律暗示着宇宙整体处在膨胀之中。人们把这个规律称作“哈勃定律”。事实上,比利时的勒梅特(1894-1966)在此之前已用广义相对论推导出了宇宙膨胀的规律,因此201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这条定律更名为哈勃-勒梅特定律。</font> <font color="#ff8a00"> 哈勃-勒梅特定律宇宙模式图(图片资料)</font> <font color="#ff8a00"> 哈勃太空望远镜(模型)</font> <font color="#ff8a00">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font> <font color="#ff8a00">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font> <font color="#ff8a00"> 有关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展板吸引人们观看。</font> <h1> 引力透镜效应,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现象。由于时空在大质量天体附近会发生畸变,使光线在大质量天体附近发生弯曲(光线沿弯曲空间的短程线传播),使得观察者可以看见在空间上被大质量天体所遮挡的光源 。对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证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对引力场的描述是正确的。</h1> <h3> <font color="#ff8a00">如果在观测者到光源的视线上有一个大质量的前景天体则在光源的两侧会形成两个像,就好像有一面透镜放在观测者和天体之间一样,这种现象称之为引力透镜效应。</font></h3> <h1> 暗物质(Dark Matter)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的总质量很大,它们代表了宇宙中26%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约4.9%)。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br> 最早提出证据并推断暗物质存在的是20世纪30年代荷兰科学家Jan Oort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瑞士天文学家弗里兹·扎维奇等人。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天文观测和膨胀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约68.3%的暗能量,4.9%的重子物质,26.8%暗物质组成。<br></h1> <font color="#ff8a00">2007年,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捕捉到宇宙暗物质,并绘出三维图。这对于探索宇宙领域,这被认为是一个质的飞跃。(图片资料)</font> <h1> “黑洞”(Black Hole)一词在1968年由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来。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它的基本特征是有一个封闭的边界,称为黑洞的“视界”。外界的物质和辐射可以进入视界,视界内的东西却不能逃逸到外面去。黑洞吸入所有一切,连光都逃不出来。这是普通人今天对黑洞的最基本认识。</h1> <font color="#ff8a00">百余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率先对黑洞作出预言,但人类始终没有真正看到过黑洞。2019年4月10日,在全球六地同步发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科学家们发现所观测到的黑洞阴影和相对论所预言的几乎完全一致,令人不禁再次感叹爱因斯坦的伟大。</font>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投影模拟黑洞效应,让人产生恍如在黑洞旋涡边缘的危机感。</font><br></h3> <font color="#ff8a00"> 穿越“黑洞”。</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假如宇宙大冒险。(视频)</font></h3> <h1>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和时间(时空)会发生弯曲。时空弯曲是质量(能量)造成的结果,万有引力是时空弯曲的表现。爱因斯坦用太阳所产生的空间弯曲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的现象,以及遥远恒星的光线经过太阳时所产生的偏折。</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模拟演示时空弯曲。</font></h3> <font color="#ff8a00"> 以模拟时空弯曲为背景拍一张靓照。</font> <h1> 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许多小物体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之为光环。<br> 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流体团解体分散。这个使卫星解体的距离极限值称为洛希极限。目前认为行星环的可能成因有三:一是由于卫星进入行星的洛希极限内为行星的起潮力所瓦解;二是太阳系演化初期残留下来的某些原始物质,因在洛希极限内绕行星公转而无法凝聚成卫星;三是位于洛希极限内的一个或更多的较大天体被流星轰击成碎片构成行星环。<br></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十七世纪发现土星环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环。20世纪70年代后期天王星环和木星环的相继发现打破了这种观念。并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图为行星光环模型。</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模拟演示行星光环。(视频)</font></h3> <font color="#ff8a00"> “孩子,这是你和妈妈在宇宙中的影像。”</font> <font color="#ff8a00"> 观看太阳系系里的全家福。</font> <h1> <b>极光的形成:</b>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迫使其中一部分高能粒子沿着磁场线(Field line)集中到南北两极。当它们进入极地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并激发产生光芒而形成极光。大气、磁场和高能带电粒子是极光产生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h1><h1> 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在太阳系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ff8a00">绮丽无比的极光,犹如节日焰火在空中闪现。(图片资料)</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演示极光的形成。(视频)</font></h3> <h1> 世界之美是因为有色。颜色的由来,是因为我们的视网膜和大脑对接收到的光产生了反应。光的波长决定了看到的颜色。普通人眼睛所能够分辨的颜色远不止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而能达到百万以上。其中一些更有着美好别致的名字,如茜、丹、绛、玄、黛……。</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五彩缤纷的光色。</font></h3> <font color="#ff8a00"> 交互式的电子展台更能让参观者学习领会科技新知识。</font> <font color="#ff8a00">LED屏幕墙上的“元素周期表”吸引学生们驻足观看思考。</font> <font color="#ff8a00"> 用手触摸旋钮,电子展板画面就会动起来。</font> <font color="#ff8a00"> 孩子们争着要操作电子展板。</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每一个参观者总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地球,因为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span></p> <font color="#ff8a00">悬挂的恒星模型与巨型球幕,演绎出宇宙的姿态万千。</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球气候影像。(视频)</font></h3> <h1> </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排,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天象观测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另一项主要内容。二十四史中“天文志”专门记载这类资料。其中包括天象观测方法、仪器和记录。浑仪是主要观测仪器。同希腊用黄道式装置不同,中国一直使用赤道式装置。两千多年来,中国保存下来的有关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阳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丰富记录,是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span><br></h1> <h3> <font color="#ff8a00">图为我国清代初期制造的浑象仪模型,原物现存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原物主体为直径六尺的铜球。上面分布有1449颗示意恒星的铜钉。</font></h3> <font color="#ff8a00">图为为明代正统年间所造的浑仪(复制品)。1900年被德国掠走,1921年归还,1935年1迁至南京。原物现存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刻漏,是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span></p> <font color="#ff8a00">元延祐三年铜壶滴漏(复制品)铸造于公元1316年,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滴漏自上而下依次为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受水壶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十二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通过观测浮起的木箭在铜尺上所对应的刻度来测量时间。</font> <font color="#ff8a00"> 上海早期的天文台。</font> <font color="#ff8a00"> 开创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font>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中国南极天文台观测站。</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借助天然圆形溶岩坑建造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已经建成的最大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截至2020年3月23日,已发现并认证的脉冲星达到114颗。(图片资料)</font></h3> <h1>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预选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着2公斤珍贵月壤又成功返回地球。</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ff8a00">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搭载着“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登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人类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玉兔二号”月球车上安装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和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这些仪器将在月球背面通过就位和巡视探测,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研究,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研究。“玉兔二号”月球车登月已3年,至今仍在工作。</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ff8a00">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携带的火星探测器“祝融号”,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突破。</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中国国际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仿制品)</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天和核心舱上的节点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天和核心舱上的机械臂。</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天和核心舱内全貌。</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 天和核心舱主要设施。</b>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环空生保区;太空视频、机械臂及飞行控制操作台和空间环境监测区;洗浴卫生间;睡眠区;空间状态显示和天地通信工作区;健身区。</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中国国际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设施吸引众多参观者前来观看。</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神舟十三航天员出舱。(视频)</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自助拍一张身着宇航服的留念照。</font></h3> <font color="#ff8a00"> 展馆内人头攒动。</font> <font color="#ff8a00"> 家长陪孩子参观天文馆,指导孩子观展。</font> <font color="#ff8a00">前来参观的人们不仅会认真阅看展板,还会将重要的文字图片拍摄下来保存。</font> <font color="#ff8a00">模型与数字多媒体有机结合,让参观者更形象地了解天文知识。</font> <font color="#ff8a00"> 贯通古今,启迪未来。人类对天体的探索一一展现在参观者面前。</font> <font color="#ff8a00">奇妙的星轨模型让孩子驻足不前。</font> <font color="#ff8a00">这个围着天文观测站模型展台不走的孩子,或许若干年后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天文科技工作者。因为理想的种子已经在幼小孩子的心中萌动。</font> <font color="#ff8a00">天象穹厅更为观众带来真实遨游宇宙的视觉冲击。</font> <font color="#ff8a00"> 当我们仰望星空,敬畏与困惑同时浮上心头。而每一寸星光闪烁的天空,都似一座行走的殿堂,等待着与我们相遇。</font>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行走在“星际穿越”的时空隧道,犹感身在宇宙中飞翔。</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星际穿越。(视频)</font></h3> <h1> </h1><h1><br></h1><h1> 气象万千、奇光异彩、美不胜收的宇宙大千世界,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目光,激起他们创作冲动,成就了一批令人视觉一新的艺术作品。</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海天文馆特别邀请数名中外知名艺术家为该馆量身打造以“天文”为主题的作品。</span></p> <font color="#ff8a00"><b>油画《恒星—诞生、光明、耀灭》作者:瞿倩梅</b> 作品采用大漆、砗磲粉、红木屑、朱砂及一些矿物颜料和元素,运用坦培拉绘画技法,绘制出恒星的核聚变反应(诞生)、持续燃烧(光明)以及坍塌过程(耀灭),通过画面营造出亦真亦幻、似实如虚的效果。(自上而下依次为诞生、光明、耀灭)</font> <font color="#ff8a00"> <b>水墨画《光的重塑》 作者:刘光旺</b> 作品构建了光的多重宇宙。光持续变化,阴晴、昼夜令人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作品利用这些对物体内部进行重新诠释。光线本身变成了空间的主体,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外形。</font> <font color="#ff8a00"> <b> 雕塑《朔弦晦望》作者:安东尼·豪[美]</b> 作品以中国农历中的月相命名,将卫星(月球)、行星(地球)、恒星(太阳)的动向(运动本身及其光芒)抽离出来,表现为一种全新的动感雕塑。动感部分会因光线明暗而调整转速,也暗喻月亮的阴晴圆缺是由于月球在不同位置反射太阳光而形成的。当叶片转动的刹那,无数光斑投射在周围,非常美妙。</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动态雕塑《朔弦晦望》。(视频)</font></h3> <font color="#ff8a00"><b> 综合材料《自旋势像》作者:陈笑 </b> 作品呈现了画面静止与不同速度自旋状态下,水、墨、白胶、丙烯、玻璃碎粒等材料交汇融合的现象,兼具科学与艺术之美。</font> <font color="#ff8a00"><b>不锈钢雕塑《引力》作者:郡田政之[日]</b> 作品由12个镜面不锈钢椭圆球体组成,它们相互吸引、牵扯,仿佛要向四周迸射,但又似乎有一种力量将它们向中心拉扯,组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结构,旨在表现宇宙空间中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最奇特之处在于移步换景,在不同光线、方位、视角下,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如同浩瀚无边、奇诡云谲的宇宙。</font> <font color="#ff8a00"> <b>摄影作品《陆家嘴星迹》作者:开大宁</b> 作品采用慢快门拍摄手法。夜色中,无数条星迹与陆家嘴绚丽多彩的夜景、黄浦江中的倒影交相辉映,其展现的城市星空之美,令人惊叹不已。</font>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与“空间之父”爱因斯坦穿越时空的合影</font></h3> <h1> </h1><h1><br></h1><h1> 古往今来,浩瀚缥缈的宇宙如同蒙上一层面纱,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未知。面对疑问,先人从星空开始研究,贯穿出一条通向未知处的宇宙之路。</h1><h1> 如今,先人开打的局面将由我们来继承,下一个在星辰上留下印记的将会是你还是他呢?</h1> (背景音乐: 乐曲《哈罗彗星》《星星的物理状态》《生活在冰河时代》)<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诗文/摄影/摄像/编辑:曾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二〇二二年一月于上海<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