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陆家嘴

周水清

<p class="ql-block">  上海自开埠以来,似乎渐渐地把“浦东”给忘了,各位从地图上看去,“浦东”与“浦西”相对似乎是在外滩那段,经与吴淞江(苏州河)交汇后,黄浦江折而东去,这时上海滩似乎又处在北面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南市的老城厢与上海县的存在似乎是阻止以英美为首的外国势力继续扩张的一个因素,诸位只要看看十六浦码头的位置就该明白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有黄浦江这条大江的阻隔,要不!早就越界去“筑路”,不知要开往何方了?英美法日的“租界”囿于浦西,但黄浦江的二岸还是有不少与他们有关的货栈、码头、船厂。</p><p class="ql-block"> 陆家嘴的“名”据说是源于陆家,陆家出了个陆深,是明嘉靖年大学士,1505年中进士,1537年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曾多次担仼翰林院的考官,官居三品,是皇帝的老师,1540年陆深辞官回浦东,置宅置地,位于城隍庙南侧天灯弄的书隐楼据说是他家的,另外,浦东庄姓(原姓章)大族与陆家也似有瓜葛。</p><p class="ql-block"> 浦东与浦西由于一条500余米宽的大江的阻隔,百年来遂成二个世界,去浦东,称到“乡下去”,去浦西,则称“到上海去”。</p><p class="ql-block"> 上海县是个最奇怪的“县”,人家都是在一天天长大,而它却是一天天在缩小,最后便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曾随“发小”忠华去浦东的鸡场买过“喜蛋”,那是种“未能孵化”的蛋,有的还长有毛、爪、头等,煮熟了,他们曾让我吃,说是营养丰富,但我一个也没碰,那是我头一次去浦东,在外滩的陆家嘴轮渡站上船,要六分钱买个圆的塑料牌,然后往搁置在门囗的桶里一扔,他们没让我出钱,六分钱包括往返,浦东往浦西来是不收钱的,这个轮渡站的钢制的栈桥斜斜地往下,有几十米长,人走在上面颤颤地晃动,下面还有一层象是钢网,对岸的摆渡轮没到码头是不放行的,摆渡轮一到,栓好钢桩,才开始放行,是对岸的先出,一左一右,于是自行车、黄魚车、挑担的、穿高跟鞋、木拖板、甚至还有光脚的、及嘈杂的人声便全都淹没在“眶珰、眶珰”的钢桥发出的声响之中,有几个调皮孩还要故意要跳上几下,这种蜂拥而入的情景怕是只有那时才能见到,非常热闹。</p><p class="ql-block"> 船到对岸也要开上十来分钟,对我来说,这大概就算是最早的“浦江游览”,我总喜欢坐在船头,看着船劈开波浪,水花翻着白沫飞速地向后急退,江面上时有鸥鸟,很喜欢追逐浪花。船舱有时会很挤,尤其是夏天,会散发出各种奇怪的气味,那时的浦东江岸边多为船厂、码头、货桟,也泊着各种从浦江上游而来的各种小船,船非常多,陆家嘴码头出来,花头不多,至高三层的房,不过,东昌路一带还是非常热闹的,有电影院、羊肉馆及各类商铺,我们也只是在街上逛了一圈,去鸡场,没多久就碰上了土路,接着,就见到了一畦畦碧绿的菜地,菜地旁就是鸡场。</p> <p class="ql-block">  接着去浦东玩,是去浦东公园,出轮渡站后,一条笔直的路,象是柏油马路,路很静,车很少,行人更少,走不了多少路,大概有几百米,那时的浦东公园是要收费的,大概是3分钱,这个公园比浦西的黄浦公园要大得多,也更充滿“野趣”,有几百米傍着黄浦江的水泥岸线,那时的黃浦江上还能见着帆船,但怕小时候没那个“雅兴”,拍帆船,外国人会拍,但有便衣会干涉,我们主要是看大轮船,看万吨以上的大轮船,通常是船未到,浪先到,汹涌的浊浪带着菜皮、树枝“哗、哗”地拍打着水泥堤岸,那时浦东的堤岸並不高,因而浪拍上来,很有些刺激感。有人在岸边用罾网捕鱼,这张照片是网上搜来的,许多人恐怕这种网都未见过,但小的时候,我不但在浦东公园见到过这种网,甚至在浦西的外滩都看见过,但后来外滩的堤岸经过多次改造,越俢越高,这种现象就没了,堤岸那么高,你就是想下网也没处去下,浦东公园与黄浦公园相比,好比是丫头与小姐,一个是束之高阁,一个则野在市井,那时的浦东公园里面好象还有“小动物”,但印象浅了,记不住曾有过什么动物,有一次,池塘水抽干,我们几个小伙伴光脚跳下池塘,翻石头,石下能见到小螃蟹、小鳗鲡,那天,我也抓了好多,回家养在大玻璃瓶里,兴奋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后来,文革来了,闲得无事的我们又是到了“天地不管”的年龄,到了夏天,便从浦西游进浦东公园,那时的浦东公园设了个“露天泳场”,是要收费的,那些教练员看着我们一大帮人从黄浦江上游进他们“泳场”,惊得目瞪口呆,未说一句话,冲洗之后,我们便在浦东公园里玩,待得天晚,便乘摆渡轮回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那时去浦东游玩,便似有一天内去了“乡下”而后又回了“上海”的感觉,而且一来一去全不用出钱。</p> <p class="ql-block">  浦东这个概念太大,沿黄浦江或许只有高桥这个集镇历史还算悠久,在陆家嘴摆渡站下车后坐81路能去那里,我们小伙伴中有人去过,但我没去过,后来,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也见到了高桥化工厂那个高高耸立的日夜在冒火的烟囱,提到浦东你或许还能想起那个有名的泥水作的川沙帮,或者联想到上海滩的青红帮,金桥是后起之秀,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冒出来的,高桥是杜月笙出生、发迹之地,解放上海时,高桥也打得厉害,因为高桥与月浦同是汤恩伯逃跑的吴淞的二翼,我们小时候见到的浦东並不荒凉,只是少了些浦西的那些高楼大厦,那时坐摆渡轮去浦东,也是要在浦东的柏油马路上走上半个多小时才能见到农田的,据说当年为开发陆家嘴,光核心区域就迁走了二万多人。</p><p class="ql-block"> 而今,站在浦东望浦西,觉得那些曾经风情万种的万国建筑也似渐渐有了“下世”的感觉,好象摆在玻璃橱窗里的“兵马俑”,再怎样,也失去了“光鲜”,只得喟叹“沧海桑田”,世事弄人了。</p> <p class="ql-block">  浦东三件套:开瓶器、注射器、打蛋器,即上海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三座楼构成环型,是浦东的标志性建筑,实际上离它们不远,那座人行天桥也是很厉害的,造得很大气,非常漂亮,大概是上海滩上体量最大的,我不知该怎样称呼它,我头一次走在那么大规模的人行天桥上,不得不对建筑者怀有“畏惧”与“崇敬”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居民都迁光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与“蓝领”们,现在走在浦东的大街上,尤其是走在陆家嘴金融区的大街上,你很少会碰上行人,就是碰上几个,你或许会琢磨着对方,想些诸如“气度不凡”、“大腹便便”、“异乡游子”,或者“私生子”、“杂种”之类不雅的词,那是因为社会进步了,包容性强了,眼界大了,不再象以前那样固步自封,或做井底之蛙,现在的陆家嘴街区绝对不输与英伦或法兰西巴黎的任何街区。 </p><p class="ql-block"> 我俩碰上“一家三口”的外国人飞快地与我们擦肩而过,接着又见着一个混血的姑娘,在江岸上见到的人则更形形式式,要么极土,要么极洋。那座堤岸也是修得很是伟岸,岸下还种有芦苇,那肯定也是人工种植的,不象以前排列的,大大小小都是船,从东昌路摆渡站到陆家嘴摆渡站,二站之间,我们小时候都游过,因为黄浦江也是有潮汐的,碰上涨潮,你就是在外白渡桥下水,也得冲往东昌路摆渡站。以前记错了,以为是十六浦码头,其实十六浦是客运码头。东昌路贴着岸线游回陆家嘴,那段路也不短,好在那时年少,有的是精力,要是现在让我去走上一走,我怕是会畏而却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