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国子监孔庙博物馆是九十年代中,参加女儿学校的开学典礼,转眼之间过去快三十年了。时至虎年即将到来之际,再次来此领略国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柏上桑</p><p class="ql-block">相传此柏植于元代,后树干中心空、粉尘堆积,飞鸟衔桑葚于树上不慎落入空心中,又长出桑树,因此得名“柏上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碑林,从元到清,700年间,51624名进士,算上被从石碑上抹去的,总共应该不超过60000名。</p> <p class="ql-block">明代又将碑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现存元代进士碑仅有三块(085、084、083)</p> <p class="ql-block">《明代进士题名碑》始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进士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张居正、徐光启、潘季训等历史人物的名字都镌刻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清代进士题名碑</p><p class="ql-block">清代科举大体仿明。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有118通进士题名碑矗立于院内。刘墉、纪昀、林则徐、翁同穌以及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名字均刻于此。</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除奸柏”位于北京孔庙大成殿前。据说其为元代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当时最高学府校长)许衡所植,虽已历经近800年风雨沧桑,仍枝繁叶茂,苍劲挺拔。</p> <p class="ql-block">《御制四子赞碑》</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御书《大学》碑,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三年仲夏御书题写,原立石于彝伦堂正中,现存于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题石碑“嵩高峻极”</p> <p class="ql-block">在孔庙和国子监相连处,有一条狭长空间,隐藏着另一座有200余座古碑的碑林</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的“十六方石碑”,高405厘米,宽136厘米,厚45厘米,方首方座,额首统一篆书“乾隆御制说经之文”。“十六方石碑”的碑文皆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与孔庙相隔之门为“持敬门”,</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大门—集贤门</p> <p class="ql-block">太学门是进入北京国子监的最后一道大门。古时候将国子监称为太学、国学,当年的太学是国家办的唯一的中央大学。</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也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p> <p class="ql-block">牌坊正中,正背两面有醒目“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的一侧还有一处来过得游客都必去的打卡专属场地,就是一个鳌头的雕塑。鳌头寓意独占鳌头,所以它并非和其他建筑都是成双成对,而时只此一枚,就是为了衬托出独占鳌头之意。</p> <p class="ql-block">据工作人员讲,这个鳌头是民国时期的。</p> <p class="ql-block">东碑亭</p><p class="ql-block">此碑四面均刻文字,比较特殊。正面碑文《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御笔所书,主要记述了辟雍建置情况和理论依据。西侧碑文为大臣董浩奉旨所书《张廷玉三老五更议》原文,东侧为乾隆皇帝御书《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碑阴为满文《三老五更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碑亭</p><p class="ql-block">御碑正面为满文《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碑阴为汉文《三老五更说》。《三老五更说》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所著。为乾隆帝解释经文,阐发“御论”之作。立此碑文,意在倡导尊贤爱老,弘扬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辟雍,以天圆地方象征的建筑环境,呈现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韵律,更显气宇轩昂,庄重磅礴。</p> <p class="ql-block">此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是皇帝讲学的殿堂。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正面屋檐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p> <p class="ql-block">悔雍讲学 </p><p class="ql-block">辟雍大殿长、宽各17.6 米,面积约310平方米:殿内下以“金砖漫地”,上为金龙合玺井口式天花顶。中间无柱抹角架梁,既宽敞华贵、且结构合理:殿内正北上方横匾及两侧楹联为乾隆皇帝御书,殿中设置的龙椅、五峰屏、御书案等皇家器具都是乾隆“临雍讲学”时所用的设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定料记载、辟雍落成翌年早春,乾隆就亲临辟雍,举行了盛大的“临雍讲学”典礼。听讲监生及各级官员跪满園桥以南中院、前院和集贤门外两侧街道、仅“園桥观听”的学生就有3088人,在丹墀前两侧设助讲案。皇帝讲学之前,先由满汉大学士讲《四书》,再由满汉祭酒讲《周易》,称之为助讲,然后才是皇帝亲发御论,跪在殿外的官员及学生是通过传胪官逐级高声传涌来龄听皇帝讲学的。</p> <p class="ql-block">大殿东侧匾额为咸丰帝亲题</p> <p class="ql-block">大殿南面匾额是道光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辟雍两侧各有厢房33间,为授课处。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至堂;西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统称六堂。</p> <p class="ql-block">吉祥槐,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许衡所植,明末时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p><p class="ql-block">元代称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未建之前,皇帝临雍讲学,均在此设座。门上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御书。</p> <p class="ql-block">敬一亭</p><p class="ql-block">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为收藏皇帝训谕碑的场所。明嘉靖《敬一箴》碑、清康熙《训饧士子文》等12通碑 列于此,现移至乾隆石经。</p> <p class="ql-block">敬一亭内部不对外开放,今有幸开门抓拍。</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0年2月6日(庚子鼠年正月十三)新冠疫情刚刚开始,北京下雪了,期盼疫情早日结束,虎年迎来好兆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