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巍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生态良好,历史文化遗迹比比皆是,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巍山古塔现存有六座,分别是封川塔、文笔塔、等觉寺双塔、圆觉寺双塔。</h5> <h5> 封川塔,位于巍山坝子最南端,扼守通往南涧的峡谷口,系关镇风水、镇妖辟邪的风水塔;从大南高速公路巍山南出口出来以后,右前方就可以看到封川塔耸立在封川山上。蒙化直隶厅同知李荣灿、沈保恒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塔高近约30米(含方形塔座),为七级截角密檐式空心砖塔,砌石塔座分三层,高3.8米,一级塔身面宽各5.75米,底层正方形,二至七层内收为不等边八方形,这在众多的佛塔中是少见的。塔身各级四面皆设券洞形龛,内置佛像。塔刹为铜质宝顶,下置石制宝盖及仰覆莲。封川塔是巍山县境内建筑最为独特、工艺最为精湛的古塔之一,体现了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封川山下有温泉,即著名的“蒙诏汤池”。<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3年10月公布为第八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俯视封川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封川塔与巍宝山)</span></p> <h5> 关于封川塔,有一个有趣的民间相传说。早时,海龙王派遣他的大儿子来巍山阻江造海。龙王太子想在巍宝山对面的地方生出一座山来接拢巍宝山,以阻住由北向南的阳瓜江水,把巍山坝子变成大海。这一天,当他正化为一座山慢慢向上长高时,被观音菩萨发现了,从手袖中取出一座高塔抛在那山顶上,刹时宝塔就镇住了大山,仍让阳瓜江水从封川山脚流过,保住了巍山坝子。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人民征服邪恶,建设美好生活的愿望。</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扩心胸,看乡邦又翻新页;</p><p class="ql-block">笔势凌云,是真人才自有眼界,望来者更胜前贤。</p><p class="ql-block">(梁羽生为广西蒙山文笔塔题联)</p> <h5> 文笔塔又名白塔,位于巍山城南郊,从巍宝山旅游公路第一个观景台上观赏巍山县城风光时,文笔塔就在我们左边方向。据《蒙化志稿》载:“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郡丞黄大鹤、刘地重建。”塔如一支巨笔直插云天,故称文笔塔。石砌正方形塔基边长近11米(10.9米)砖砌塔身首层边长5.1米,塔总高30米(含石砌塔基3.1米)。塔顶有铜铸葫芦宝顶,为九级空心密檐式方形砖塔。塔身逐渐收分,中部弧度大,上部收刹较急,成纺锤形,塔身各层四面设有佛龛,内供石佛。塔身北面开有卷顶式塔门,门额镶嵌有一块大理石匾,上书“岳峙渊淳”四个大字,字体苍劲雄浑,两边有楹联,一侧字迹较模糊。</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1年4月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23日公布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span></p> <h5>等觉寺双塔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为蒙化府土官左琳及母张恭人所建等觉寺的佛塔,塔高约13米,塔体为九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身洞龛内置石雕佛像,塔砖刻有梵文,据传说是一部完整的《金刚经》。塔顶有紫铜宝顶塔刹,高七尺,有金莲盖子,上系24个风铃,象征24节气,莲盖上有铜葫芦一个。双塔各砌文铭碑一块,大理石材质,高113公分,宽51公分,正楷书写。等觉寺建筑布局严谨,集塔、寺为一体,是研究明代木构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2013年3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5> <h5> 圆觉寺双塔在灵应山圆觉寺门前,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塔高17.8米,最下层为石砌台座,塔身为九级,塔顶有大理石雕成的葫芦形塔刹,为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双塔隐于古柏林中,青山古寺白塔交相辉映,被称为圆觉寺八景中的第一景“浮屠削玉”。圆觉寺为明成化年间蒙化土司左琳之母张恭人所建,历经三次扩建重修,融寺院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依山就势,层楼叠阁,递次叠升,寺旁林荫蔽日,风光幽静;聚仙桥下,山泉潺潺。2003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圆觉寺是佛教寺院,与对面玄珠观一起被巍山人俗称“大小寺”,由于大寺有塔,小寺没有塔,巍山民间产生了句谚语“小寺不塔、大寺塔”,讽喻做事不牢靠的人:“小事不塌、大事塌”;类似的还有“大寺(事)不大小寺(事)不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