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双减,就是既要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又要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可是,现在有不少家长的切身感受是,“双减”以后,家庭似乎比过往更重要了。但家庭到底要完成哪些“使命”和“责任”,大家心里却七上八下,有太多迷茫和无助,焦虑依然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我看来,即便不是“双减”,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化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至少是可以与学校教育相提并论的。只是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侧重于广义上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养成教育”。比如说,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进入社会之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要让孩子掌握一些生存的技能和技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他们都能够以比较快的速度去适应和调整;他们除了要自尊自爱,也要懂得尊重其他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分工。如果说,学校教育是系统化的、面广量大的,是按照统一的大纲完成、有培养目标的,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要素组织起来的正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就应该是“非正规”的、是属于私人领域的、是具有每个家庭自身特点的教育。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生活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去,基于一些比较显见的目标,比如考上名校、考取高分,一些家长会四处取经,然后按照一套比较确定的计划和路径来“鸡娃”。现在,这种目标过于明确、单一的养育模式,似乎是行不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双减”首先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减轻家庭的养育焦虑。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双减”不是一减了之,“双减”也不是让家长可以高枕无忧、什么都不用做了。我的理解是,有些方面要“减”,有些方面则要“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减”减轻了家长在刷题、抓升学考试方面的焦虑,但是,对于养成教育、五育并举、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实际上是增加了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孩子“空”出来的时间怎么利用?怎么培养孩子走向社会、树立劳动观念?如何培养他们孝敬父母、感恩社会、敬畏天地的意识?如何让他学会生活、习得各种生活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怎样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心理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显然,这些任务都是“减不得”的。仅从上述这些家庭教育内容来看,“双减”怎么都不该被认为只是一个短期的安排,而是具有长期价值导向意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人生很长。跟孩子们漫长的人生相比,中考、高考只是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驿站。而如果能把上面这些“生活课”“人生课”学好了,这些内容将陪伴他们一生,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这一点上,家长必须认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那么,面对那些仍然忍不住会焦虑的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要探究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两点最为关键。一是文化影响。如果从文化、心理等方面来比较东西方儿童“自我”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西方式的家庭更倾向于养育更具独立性的孩子,而东方式的家庭更倾向于管教孩子。相比之下,“孩子是孩子,而我是我”的观念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还不怎么普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亲子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一直在面临调整。这时,如果还改不了把孩子牵在身边的习惯,亲子之间缺乏空间和弹性,就会很痛苦。比如,有些家长一方面要把孩子放飞,一方面又总放心不下,心里总有一根“绳子”牵着孩子,且不说孩子感受如何,家长自己首先就特别容易陷入焦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时至今日,大部分家长还是有“高考情结”甚至“名校情结”,有“金榜题名”的文化烙印。根据我的调研,在“双减”的背景下,可能有更多的家长开始说服自己可以接受孩子读了大学以后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是他们还不太能够接受不让孩子读大学。希望孩子考进大学依然是很多家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在不远的未来,有一个情况恐怕早晚都会发生。那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概有50%的青少年若不是家长刻意要求,自己不一定非要读大学,而是更愿意去学一门技术、直接进入相关行业,同样可以拿到挺高的薪水。这一情况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是常态。我们也要从社会心理的层面早做准备。比如,家长在孩子比较年幼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多多尝试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提供支持和引导,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要倾听孩子的心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家庭亲子关系好比一个“双螺旋结构”,孩子和父母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激励成长的关系。如果家长能够和孩子做朋友、平等沟通,那么孩子也会听你的意见,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反之,如果家长很拧巴,那么就可能面临更多的家庭冲突,孩子就会反叛,因为你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能代表权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些家长虽然看上去焦虑、很在意孩子,但实际上,他们给予孩子的是一种“间歇性关注”,想关注的时候多关注一点,精力充沛的时候多关注一点,态度、想法时常会受到外界风吹草动的影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冷时热,时近时远,必然给孩子带来无所适从和不安全感。</span>这样的状态不可取,本质上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缺乏长远视野的表现,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很容易迷茫、无法自信。所以,家长应放下偏见,允许孩子选择和试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理说,现在的家长大都出生于改革开放前后,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无论是视野还是心态,都较父辈更开阔、积极。为何等到自己养娃了,还是会有很多“放不下”“看不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主要原因是:今天,基础教育学段的家长有“70后”“80后”,也有“90后”。尽管大家在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物质丰富程度有所不同,但大部分人青春期成长的社会背景是差不多的。靠自己刻苦努力考进大学、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确定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他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家庭,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内心会特别期待孩子能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稳定和成功。这里所说的“肩膀”,包括自己的经历、资源等,甚至包括自己当年参加各种考试的经验和教训。然而,成长的经验很难直接复制,我发现,我周围的年轻家长们,更多是抱怨孩子“不如自己当年努力”,并为此而懊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如今这批出生在2000年以后的孩子,特别是出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多拥有一段衣食无忧的童年。且不说触手可及的高速互联网和海量信息、极具便携性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日常的所思所想、人生目标,与其父母一代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他们的童年、青春期所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不但没有减少,还多了很多。客观上来说,他们的成长速度比我们了解他们的速度快了,这种速度上的落差足以在亲子之间构成一种全新的挑战——今天的孩子依然爱他们的父母,却不愿再辛苦地复制父母曾经走过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自己奋斗了几十年,才好不容易拥有了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可以说,多数家长昨天的成长是从满足生理需要的确定性走到安全、归属、尊重需要的确定性,然后,正又走向安全、归属等需要的不确定性,而今天孩子们却是在生活相对优裕的基础上,面对的生活是从不确定的安全与归属,还要走向不确定性的未来。对未来充满迷茫、困惑的孩子,遇到了对未来充满担忧、恐惧的父母,如两条奔流的大河的交汇之处,必然碰撞出太多的浪花、漩涡和暗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一方面是对未来社会变化的逻辑看不清楚,一方面是孩子一不小心就走到了自己的前面……面对这样的新挑战,家长们内心的迷茫和复杂心情可想而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焦虑往往来自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难以预判和无力把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知识变化快、发展快,过时也快。知识有用还是无用,几乎是相对的。越是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家长们越要放宽视野、放下偏见,和孩子一起成长,并为孩子自主选择、勇敢试错创造条件。如果我们自己的知识、观念还总停留在旧有的地图里,不再学习既有认知以外的新东西、不接受新事物,亲子之间就很容易起冲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