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抵达阿拉木图,查验护照、签证、盖章,下一步应该是行李验放。<br> 警察过来先收了护照,把我们领到一排办公室,估计是要等待开箱查验,按规定行李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可是...<br> 他们根本就不看行李,而是把我们分开,一个人一间小屋子,装模作样的对照了护照和本人,说了一会就走了。我就在心思着自己的行李,够两周用的生活用品,换洗衣物,电脑、相机,资料及商务上的随手小礼品,随便怎么查都不会有问题,等着吧。<br> 一会又来了,叽里哇啦说半天,英语也出来了,这时候心里才明白是要钱,我还要继续装傻。这时也在盘算着兜里的美元,以前都是去的发达国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听人讲过东南亚某国,在护照里夹上一张就管用,可我这是第一次,心里没底。等他再进来的时候,态度就很凶了,吓唬人。继续装不懂,他着急,最后气急败坏的用鬼子口音蹦出来几个的汉字:护照(huzao)!这个(zege)!,这家伙把俄语的舌音用在了汉语上,重复几遍,配合捻指头的手势。不能再装了,看来国人这个“桃木的”手势国际通用。担心拖累团队,让接机的朋友着急,给一张小的吧,确实没零钱(不便说金额),然后就来到了存放护照的房间,拿到自己的护照后又拿起了剩下的两个(按我自己评估的价码),对方不让,又放下一个,放行了。看来我俩的价格有差异,我出的价最多就是两个护照。<br> 这一段太有画面感了。多年以后每逢看到流行的用两个指头捻一下的“比心”手势,我就会想起这一幕,“比心”也太现实了吧!<br> 据说哈萨克斯坦这次动乱根源是腐败和贫富不均。那时候的腐败程度从一个国家的首都机场可见一斑。这些年来他们有过类似我们这样的反腐风暴吗?有过廉政教育吗?没闲工夫关心这些,其实内乱就是答案。<br> 比这更滑稽的故事下篇还有,先欣赏阿拉木图的风景吧。 在阿拉木图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些大榆树,从盐碱滩上来的人感觉这里的绿化太好了,一棵树能遮蔽一条街。想当年我们油田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有“电线杆子比树多”,“种树比养孩子难”等各种说法,更有油田地标“一棵树”。 这些大树很粗,有的需要两人合抱才行。 路边的“西红柿炒蛋”也是一道风景,有点自豪感。然后关心的就是外汇牌价,需要换钱。 载货轿车,自己改装的,神奇吧! 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在距离阿拉木图两千多公里的阿特劳市也拍到一辆拉达(LADA)牌小车,也是自改货架。我一个好哥们创业时就开着一辆拉达,后来这个品牌在国内没有了。 东正教大教堂,是阿拉木图旅游打卡点,据说是世界第二大东正教木质教堂。没时间入内参观,只是路过拍照走人。 在广场上拍婚纱照,结婚的幸福表情世界各民族都一样。 国外朋友的家乡有一位民间大神,在其开导后做几样法事,然后上山,小山包上有灵石,在此祈祷许愿,再提上一桶神水。 每个人都非常虔诚,心诚则灵。<div> <b>佛不在寺庙里,而是在拜佛的路上。</b></div> 这母子俩满意而归,愿神灵保佑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这些流程和国内差不多。我老家有一座金牛山有神灵,逢年过节就有人去烧香上供放鞭炮,当然这和“泰山奶奶”没法比。也算不上封建迷信,老百姓期盼健康平安,许下美好愿望,也能净化心灵。 对哈国餐饮忘不掉的是肉串,肉块很大。在哈国西部、北部,肉多蔬菜少,阿拉木图稍微好一点。这个酒店带餐厅也不大,还插了这么多国旗,有特色。 阿拉木图与新疆一山之隔,那边的风景与新疆差不多。感觉进山容易,好像城市边上的一个公园,这一点与新疆不同。 抗击法西斯纪念公园广场和荣耀纪念碑,牺牲在卫国战争期间的哈萨克人约百万,把红旗插到柏林德国国会大厦顶端的人就是哈萨克人。 当我们从西部油田返回到阿拉木图的前一天,刘云山同志在这里献了花篮,当时花篮完好,我就拍了这张照片。 为求证时间,今晚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当年的新闻,就有刘云山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报道“刘云山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其实我只知道总统是纳扎尔巴耶夫,不知道总理是谁。 看到这照片就想到这次哈萨克斯坦动乱,现任总统以叛国罪逮捕了马西莫夫。世事难料,曾经是国家的二号人物,如今变成了叛国者,后续不知如何,水很深。 <p class="ql-block"> 阿拉木图这座城市还见证了苏联解体的历史。这是在网上找到的一张图片,1991年12月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解体,作为东道主的纳扎尔巴耶夫51岁还算年轻。也有记者注意到了叶利钦那神秘的一笑。</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动乱中纳扎尔巴耶夫铜像被推倒了,不知人能否倒下,保重吧,81岁的老人家。</p><p class="ql-block"> 愿乡下那位大神保佑苹果之城-阿拉木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