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淡如水

<p class="ql-block">中国驻英大使馆每早升起的国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驻英大使馆前的波特兰大街街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段时间迷上了晚清及民国初期的历史。2022年元旦过后,我与先生错峰出行前往中山翠亨村“孙中山纪念馆”参观。馆藏的《中山伦敦蒙难记》,让我想起了常驻英国期间在中国驻英使馆三楼的“孙中山伦敦蒙难纪念室”徘徊沉思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东中山市孙中山纪念馆关于孙中山伦敦蒙难的展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翻拍孙中山纪念馆展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避走他乡。一是为了躲避清廷迫害,二是为了继续革命推翻清政府向海外华人募款。1896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前往美国本土,先后在旧金山、萨克罗蒙托、纽约住了几个月后,收获甚微。他决定去英国碰碰运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抵伦敦,孙中山便得到他的恩师,当时曾在香港担任西医学院教务长的康德黎博士的欢迎,并把他安排在距康博士寓所不远的一家旅馆住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恩师康德黎博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任清廷驻英公使龚照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伦敦期间孙中山经常拜访康德黎寓所。而位于凯文迪适街(Cavendish St.)46的康寓距离清廷驻英公使馆也不远。10月11日(星期日)上午,孙中山走出旅馆准备前往拜会康德黎博士。行走中孙被人用广东话叫住:“你是中国人吗?”“我是中国人”。来人自我介绍说是广东三水人。两人边走边聊。有一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亲切感。不一会儿,又一中国人加入。两个人热情有加地邀请孙中山前往他们的住处攀谈。孙中山还没来得及细想,就被推进了一扇突然打开的门洞里。这就是当时清朝政府驻英公使馆。而第一个半路拦截孙中山并跟其搭讪的就是邓廷铿。邓当时是清朝政府驻英公使馆的翻译官。他是奉时任清朝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瑷的命令,从孙中山一踏脚伦敦起就暗中监控起孙中山的一举一动,并伺机对孙进行诱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绘画版孙中山伦敦蒙难记插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捕后的孙中山被关进了公使馆三楼的一间屋子。龚照瑷立即电报北京清朝当局并花7000英磅租了一条轮船,还特意打造了一个木箱子准备把孙中山装进去秘密押送回国处决。</p><p class="ql-block">被捕后的孙中山想尽办法想把自己被拘禁的情况通报给自己的恩师加朋友康德黎。他先是把写好的字条包裹上零币往窗外的马路上扔,以期被路人捡到。但都被公使馆的人当垃圾收走;然后是劝说在公使馆内当仆役和厨娘的两位英国人给康德黎传送消息。几次尝试都被拒绝。但因孙中山是基督徒,每天都虔诚祷告的行为打动了同为基督徒的英国仆役和厨娘。最后,是他俩把写有孙中山遇难经过的求助信交到了康德黎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外文报纸上关于孙中山在伦敦遭绑架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到孙中山求助信的康德黎和另一位孙中山好友孟生医生立即展开营救活动。康先是直接向公使馆负责审问孙中山的清政府驻英参赞,英国人马凯尼要人,但马凯尼避而不见。康便直接向附近的警察局报案,但警方说,事关外交他们管不了。康德黎和孟生便直接找到英国外交部交涉,被告知第二天给答复。为防止清朝官员立即加害孙中山,康除警告清朝公使馆人员不得违反英国法律外,还雇请两名私家侦探在公使馆外日夜监视,以防孙中山被转移。最后,心急火燎的康德黎干脆直接把清朝政府官员在英国土地上非法绑架、诱捕孙中山的行为捅给了英国《地球报》。第二天,即10月21日,《地球报》独家刊登中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被绑架的消息。随后,其他报纸迅速跟进,成为英国轰动一时的热点新闻。英国舆论为之哗然,数以百计同情中国革命党人孙中山的伦敦市民聚集在清政府驻英公馆外进行抗议,要求迅速释放孙逸仙博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凯文迪施街附近的街心广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英国外交部迫于舆论压力也不得不出面与清朝公使馆交涉。最后,清政府于10月23日下午释放了孙中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囚禁12天的孙中山获得自由后,接受了蜂拥而至的媒体记者采访,讲述被捕经过并揭露清政府的腐败落后。这一事件经英国路透社报到,迅速传遍全世界。获释后的孙中山用英文写了《伦敦蒙难记》一书,在英国出版,此举大大地赢得英国民众的同情和支持。此后孙中山继续在英国滞留两年,直至1897年7月2日。孙中山除继续宣传中国革命理念外,每天都到大英图书馆阅读各类图书,认真研究英国政治、经济、外交、工业体系及民主政治运作方式。经过对英国社会的考察和研究,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得到进一步完善,他的三民主义思想也更趋完备和成熟。中山先生在他的《孙文学说》里是这样描述的:“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诸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之欧洲列强者,尤未能登斯民之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尤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p><p class="ql-block">1897年7月2日,孙中山离开伦敦启程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驻英使馆大使官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中国驻英大使馆内特设“孙中山先生蒙难纪念室”。纪念室陈设孙中山先生蒙难纪念铜像、康德黎纪念铜像、胡汉民书孙中山蒙难札、郭泰祺(民国第一任驻英大使)书孙中山伦敦蒙难实记、胡耀邦书孙中山蒙难纪念室匾等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驻英使馆大使官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驻英使馆波特兰大街上的隔离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所配彩色照片为本人常驻英国期间手机所拍,黑白照片取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16日</p><p class="ql-block"> 淄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