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里峰上建奇功——二等功臣曹秀泉

鈴兒

<h1>◇刘庆和 叶新基<br><br>曹秀泉,广东潮州市人。1927年出生。1943年逃难到广东惠阳县吉隆(今属惠东县)。1947年7月,参加惠东宝人民保乡团。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2月,随所在部队入朝参战,被编入第54军130师388团。历任战士,副班长、副排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br><br> 1943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到曹秀泉的家乡汕头、潮州,他的父亲在奋起反抗中被毫无人性的日本兵放狼狗活活咬死。年仅15岁的他被逼背井离乡,只身逃难到广东惠阳县吉隆东州定居。多舛的身世造就了曹秀泉英勇顽强、嫉恶如仇的坚强个性。</h1><h1><br> 1947年7月,曹秀泉参加惠东宝人民护乡团,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曹秀泉所在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h1><div><br></div><h1>1953年2月,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130师388团,曹秀泉成为警卫连一名机枪手,随所在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刚入朝时,他的连队负责运输护送战地军用物资。但战士们面对的困难和考验就是严寒和饥饿,在零下30多度的环境下,许多战士的腿脚被冻坏了。在战地运输护送物资时,受到敌机的轰炸,在炮火枪林弹雨,中拼杀过去,特别是战士们在冰天雪地,漫天飞雪的条件下,没有粮食,吃着野菜完成任务是常有的事。曹秀泉一套棉衣一个冬天没有脱下过,屁股的位置露肉了,用针线缝上一块布遮掩住。磨烂的袖口露出半条胳膊被冻得发紫。很多战友手上裂开了大口子,鲜血直流,不得不自己用针线缝合止血。因后勤供应接济不上,战士们每人身上携带的只有一袋干粮,每到一道阵地,都是饥寒交困。为了应付坦克大炮的轰击和飞机的轰炸,而立即用简单的工具修筑阻击工事,修筑防炮洞。如果敌人没有发动击时,曹秀泉和战友们就随便嘴里填些干粮,捏把雪,然后互相靠在雪地上、泥水中闭上眼睛睡一回。曹秀泉和战友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与装备精良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浴血奋战。</h1><h1><br> 1953年3月,曹秀泉的所在部队参加了夏季反登陆作战。在此期 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正面部队共进行大小战斗700余次,共歼敌50000余人,有力地配合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的部署调整和工事构筑,同时使刚刚入朝不久的志愿军部队得到了锻炼。<br> 在反登陆作战过程中,曹秀泉和战友们参加了多次战斗。当他们攻占了敌人盘踞的上甘岭右侧的一个无名高地时,为了反击敌人的冲击,曹秀泉和战友们迅速修复了前沿阵地工事。此时,敌人的进攻开始了。顿时,炮弹飞啸,硝烟弥漫,整个阵地成为一片火海,紧接着敌人又放了毒气弹,毒烟滚滚。当毒烟还没有散尽,敌人的步兵在装甲车的掩护下从山下向阵地蜂拥而上。“为牺牲的战友报仇!狠狠地打!”连长刘贤玉一声令下,曹秀泉和战友们立即跳出战壕,每个战士团结协作,发挥出自己手中武器的威力,每一枪一弹都是喷射此仇此恨的烈焰。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战斗一直进行了三天三夜,连续打退敌人的5次反扑。特别在3月12日上午,曹秀泉看到自己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身负重伤的刘连长对曹秀泉说“在增援部队没有到来之前,你一定要坚持住,人在阵地在。”曹秀泉谨记连长对他的嘱咐,他把牺牲战友身上的手榴弹集中起来,东放一堆,西放一堆,接过战友的机枪放在最佳位置,与敌人玩起了“空城计”来。远远看去似乎阵势很强大,使敌人看得见摸不着,就这样连续打退敌人的两次进攻,直到增援部队的到来。曹秀泉为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展示出一个普通士兵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军事智慧。在这次战斗中,曹秀泉个人荣立二等功。</h1><h1><br> 1953年7月,第130师师长蒋润观、政治委员姚国民、副师长兼参谋长廉洁明奉命带领部队,在第67军的统一指挥下参加金城战役,师属山炮营扩编为炮兵团,番号为第540炮兵团,同时参加金城反击战。<br> 1953年7月12日,是曹秀泉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这晚,曹秀泉和战友们奉命护送运输队一批军用物资运往前沿阵地。凌晨三点多钟,曹秀泉和战友们护送运输队,从连队所在阵地到另一前沿阵地必须通过被美国军队占领封锁的花里峰。凌晨3时多开始出发,当曹秀泉他们逼近花里峰半山腰时被美军的飞机发现了,穷凶极恶的敌人疯狂地向运输队投掷炸弹,运输队当场被炸死10多人,接着大量的美军冲过来,把整个运输队包围了。由于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副连长张勇进当即把部队分为两个突击组,每组十八人。一组用4挺机枪和长短枪负责火力掩护,其余的负责帮助运输队突围。曹秀泉是机枪手,沉重机智,勇敢顽强,和战友们团结一致,紧密配合,与敌人浴血奋战两个多小时,在部队连番突击下,最后突破敌人的包围,按时完成了物资的运输任务,师部指挥所给运输队记集体功三等功,曹秀泉荣立个人三等功。</h1><h1><br> 1958年7月,曹秀泉随部队回国。同年12月回到家乡惠阳县,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吉隆公社武装部长,因为他自己认为没有文化,便主动到组织部申请要求回家乡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没有让自己闲着。从那时起,一直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开展农业生产,大搞兴修水利,创办高产田,组织群众上山开荒种果,让荒山野岭变成绿油油、一片片经济作物和水果的生产基地。党的十一大以来,他首先带头承包荒山,种果200多亩。</h1><h1><br>曹秀全于1958年从部队回到自己的家乡至今,多次当选为县、区、乡的党代表;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干部,先后培养38名先进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9人担任各级领导干部。他83岁那年,仍然担任着村民小组的党小组长,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年青一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常说自己要为党的工作到生命的终结,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br><br> (撰稿者:刘庆和系中共广东省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叶新基系广东省惠州市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会副会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