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朔州日报》的师友缘渊

绵羊

<p class="ql-block">我和《朔州日报》的师友缘渊</p><p class="ql-block">杨惠卿</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雁北报》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实我和《朔州日报》更有着解不开、说不完的师友缘渊。</p><p class="ql-block">我们朔州市刚成立不久,就办了一张报纸叫《朔州报》。我那时在雁北水泥厂(后来改名叫朔州水泥厂)担任宣传科长,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所以说,从《朔州报》刚开始办报就和我有了特殊的联系。</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在1991年的秋天,市宣传部和《朔州报》社组织了首次基层通讯员业务培训。参加培训的全部聘任为《朔州报》的基层通讯员,报社也就特别重视,给我们发了印有《朔州报》字样的采访本。这个本子页码不是太多,但直到今天我仍然保存在我的书柜里。培训班就办在城区建设路和鄯阳路交叉口的新兴服务大楼。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新闻写作的正规业务培训,也是我记忆中最深的一次培训。培训一共三天时间,吃住、上课都在新兴服务大楼里。吃的伙食水平很高,早上牛奶鸡蛋,中午顿顿都肉,就连晚饭也是十分的丰盛。住的是四个人一间的标间。和我住在一起另外三个是王宝国、史振宇和安文义。时过境迁,三十年后,同住三天的室友都成了朔州文化圈里的大伽,而且在全省、甚至是全国也是赫赫有名。安文义现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宝国成了闻名全国的研究抗战英雄李林的专家,史振宇则是省市数一数二的摄影专家,他在一度上发的照片大部分我都收藏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培训授课的也都是有名的老师。我记得给我们上第一课的是《山西日报》社的王灿然老师。王老师当时是报社主任记者,担任着《山西日报》社记群部主任和《山西日报通讯》的主编。对于这位资深的新闻前辈,我从心里就非常敬仰。早前在《山西日报》的副刊上我就拜读过王老师的散文《我家的那瓶茅台酒》。文章用异常熟练的白描笔法,讲述了老师家藏的一瓶茅台酒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叙述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让我读后久久不能忘怀。有这样的老师为我们授课,让我非常激动。另外,还有从《雁北报》调过来的齐凤翔老师和《朔州报》社各个版面的编辑老师。这一次的培训,虽说时间有点短,但在我日后的新闻写作历程中是一件特别值得记忆的事,为我的新闻写作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我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写作也是自学参照别人学习而已,在路数规矩上基本上就没什么章法。《朔州报》组织的这次培训,为我开拓了视野,让我踏上了正规写作的坦途,以至于能够一直比较顺利地走下去,直到今天。</p><p class="ql-block">培训回来后,我的业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写作的兴趣也更加高涨。连篇累牍地向《朔州报》社投稿。报社老师也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尽可能地把我的稿子编发出来。一时间,朔州水泥厂的新闻成了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资。1994年“三八”节前,朔州水泥厂组织全厂女工在朔城区人民医院进行体检。我把这个新闻及时报道出去,《朔州报》在“三八”节这一天套红刊登在头版头条,让水泥厂的职工们好一阵高兴。就连厂长孙学敬和党委书记杨艮也十分高兴专门提出表扬,还奖励了我50块钱。那一段时间,朔州水泥厂效益也很好,生产形势十分高涨,新鲜故事也是层出不穷。报社的记者如庄满、马宏光、郭万新等先后多次前去采访,并写出了多篇质量很高的文章报道,也让这个有着三十多年建厂历史的雁朔地区元老建材企业---朔州水泥厂名扬一时。</p><p class="ql-block">2000年,我进了交警直属大队办公室。孙太善大队长安排我专门负责对外报道,宣传交通安全。这时的报纸已成为了日报改名为《朔州日报》了。为了激励我写稿投稿的积极性,孙大队规定只要是在报纸上和广播里发一篇稿子就奖励50块钱,还把自己的一部“玛米亚”照相机给我用来拍照片,并为我联系了报社郭善斌科长。我是从1974年就开始学习写稿的,写了二三十年的稿子,起初完全是爱好,后来在水泥厂当了宣传科长,就把写稿做成了事业。但让我完全没想到的是,我的写稿到了今天竟然成了饭碗。那两三年里,我晚上写稿,抄稿,白天跑电台、跑报社送稿。虽说是忙了些,但心里还是特别高兴,特别的充实。一来是干着自己心里喜欢的事业,二来是还能解决自己的生活难题。何乐而不为?报社各位编辑老师也是十分支持我的工作,2002年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奖励了不绣钢水杯一个。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水杯二十多年了,我还保存在家里。</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到了外地工作,有十二三年没有和报社联系。2016年我退休回家后,在战友刘刚的帮助下又和报社搭上了关系。那是2017年“八一”建军节的前夕,我写了一篇《战友芦二喜》的文章用电子版投到了报社的邮箱。结果没几天时间,《朔州日报》在副刊头条全文刊登。自此后,我只要是写了文章就投给报社。所以五年来,有近二十多篇文章刊登在报纸的副刊和《朔州晚报》上。由于我退休在家,社会上的事情接触的少,新闻评论的稿件基本不涉及,所以见所的稿子就少了。但就是这样,对激励我的写作积极性也是起了不小的作用,让我在花甲之年仍然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滋味。</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的历程,《朔州日报》由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苗成长为荫绿茂盛的参天大树,由一张八K旬报发展成了名誉全国的一级彩印报纸。对于我来说,《朔州报》既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朋友。我也在报社各位编辑老师的热情帮助下,一步步走向成熟。这里我想起了唐代白居易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叫做“惠深范叔绨袍赠,荣过苏秦佩印归。”《朔州报》送给我的不是防冰御寒的丝袍,但赠给了我维系生活、报效国家的基本技能。而我虽说也没有像苏秦那样挂印荣归,光宗耀祖,但退休回家也是毫无后顾之忧。也正是这样,我还要努力学习,激情充沛地继续为《朔州日报》写稿投稿,为她的繁荣昌盛、做强做大尽自己的微薄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