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明信片设计

黄立

<p class="ql-block">  高中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最近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部分同学们以诗情画意的明信片设计来诠释这两篇美文。</p> <p class="ql-block">对“秋晨院景”图的设计,画面上配以小诗,更有韵味。</p><p class="ql-block">散文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对“秋晨院景”的诠释,其中“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这幅图上表现得十分充分。</p> <p class="ql-block">对“秋雨话凉”的设计,不过似乎少了一个搭话的人。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p><p class="ql-block">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 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p><p class="ql-block">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p><p class="ql-block">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p><p class="ql-block">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p> <p class="ql-block">原文写“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段细腻的文字运用了多种感官来描绘秋槐落蕊。不过同学只选了“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一句来描绘,画面的颜色过于绚烂了。</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选择用已有的图片配上原文词句,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这是很神奇的一幅画,也是很神奇的一个标题。</p> <p class="ql-block">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配图用心了!</p> <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p><p class="ql-block">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p><p class="ql-block">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课文里没有这段文字,我们同学很用心地关注到了这一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