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园之扬州个园

武三勝

个园位于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扬州市东关街316号。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所建的私家宅园。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住宅区按福、禄、寿、财、喜五路排列,有住房两百余间,前宅后园,是最具扬州特色的明清私家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现尚存住宅区东、中、西三路,园林保存基本完好。 黄至筠(1770-1836)字韵芬,原籍浙江 。《扬州画苑录》载“幼即以盐策名闻天下,能断大事,肩艰巨,为两淮之冠者垂五十年” 。嘉庆三年捐助白银十万两赈灾,龙颜大悦,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正二品顶戴,赏圆明园听戏。黄至筠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红顶商人。 现存的东路住宅区有主房三进。第一进“颂美堂” 取意以清为美。是管家处理一般性事务的主要场所。体量不大,但等级较高。两旁立柱上有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 屏门之上悬挂的楹联“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为汪士慎所书。汪士慎(1686-1759) 字近人,号巢林。清代扬州著名诗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东路第二进为“楠木厅” ,用材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做工极为考究,为扬州不多见的厅房。是园主人举家用餐的小型宴会之所。圆桌、圆凳,寓意着圆圆满满,合家欢聚。屏门上悬挂扬州八怪之首金农撰写的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两旁立柱上的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 东路第三进是厨房。格局为三间两厢,从七架梁式。排山有中柱,是典型的扬州民居构造。由于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了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使人如临其境。 现存中路住宅区亦为三进。第一进是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谓之前厅后寝。正厅名“汉学堂”, 是园主人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 全部用珍贵的柏木精工建造,是扬州最大最好的柏木厅。厅中红木家具均为竹行纹式,寓意“竹报平安,平安是福” 。屏门上悬挂着郑板桥的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两旁立柱上的楹联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 中路中进为三间两厢的住宅,是黄至筠次子黄奭住所。黄奭,又名锡麟,字右原,钦赐举人,刑部浙江司郎中,江西司行走军功随带加三级。清代辑佚大家,有《汉学堂丛书》行世,师承惠栋、江藩。《清史列传》卷六十九中有《黄奭传》。扬州学派巨擘阮元誉其勤博,故以“勤博” 名其正堂。堂内悬挂“四时读书歌” 一幅,大篆体楹联一副“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两厢为卧室书房,现已改造成展厅,卧室改造为“阮元与个园” 展厅,书房改造为“风雨四百年” 展厅。 中路后进亦为三间两厢住宅,是黄至筠最小的儿子,五子黄锡禧的住房。黄锡禧,字子鸿,号鸿道人,官同知。据《芜城怀旧录》载:“锡禧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其词清丽婉约,淡然天成。著有《栖云山馆词存》。住房正厅迎面悬挂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黄锡禧本人所撰。 正厅西间为书房,布置简朴典雅,毫无富商奢华气。正面板壁上挂有“砚润炉温” 横匾,显示出儒雅的书卷气。 西路住宅区现存主房三进。前进为清颂堂 ,全以杉木构架,做工极为考究,是三路住宅中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已清誉有加,故名:清颂堂。室内家具全是八仙文饰,古朴精雅。立柱上的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屏门上方有存放先人牌位、遗象的阁楼。该厅是住宅中等级最高的厅堂,为主人接待高贵宾客,举办堂会、家庭祭祀的重要场所。 西路中进为明三暗五格局的楼宅,楼上下共十间。是园主黄至筠的起居室。 楼下西边内室是黄至筠卧室,套间是书房。 楼下东边内室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场所。 楼下正堂有门,可直通后进绣楼。 西路后进仍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的楼宅,楼上下共十间。 楼下是正厅卧室,正厅装饰简朴,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花园赏景之门。<br>从屏门后有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的卧室、书房、娱乐室、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 。<br> 从住宅步入花园正中的月洞门,门额上刻着黄至筠亲笔所书“个园” 。门外两侧有花坛,花坛内满栽翠竹,竹丛中插置石笋,形成别开生面的竹石图,以示雨后春笋之意,点出春山主题。 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全然不同。门外还是雨后春笋的早春时光,门内已是春光明媚,为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造园者用了各种形态别致的太湖石,以贴山、围山、点山等不同手法构成了一幅“十二生肖闹春图”。 正对园门有一座四面空灵的“宜雨轩” ,既是当年黄至筠接待宾客的重要场所,也是整个园林谋篇布局的中心。门前的楹联是“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李亚如馔,费新我书。 个园的独特魅力就在其将四季假山结合到一个园内,以宜雨轩为中心,既相互渗透,又自成一体。“人在厅中坐,景从四边来。”体现了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的意境。宜雨轩匾额刘海粟题,两旁立柱上的楹联“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林则徐撰,林散之书。 从春山到夏山的过渡之处,有一幢带曲廊的小楼,精致典雅,极富品味。 楼下悬有横匾“觅句廊” ,可能是古人吟诗作赋之所在。两旁廊柱上的楹联为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诗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走过觅句廊我们便由春入夏,眼前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这就是夏山。青灰色的湖石,飘逸俊秀,形姿多变,体现了“夏云多奇峰” 的 画意。 每块石头都有“瘦、皱,漏、透”的赏石特点,其中一块类似“丑”字的太湖石,竟被誉为个园的镇园之宝。夏山山顶有鹤亭,匾额上的题写者田原,亭柱两旁的楹联是“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撰写者为卞雪松。亭前一株古柏,枝条虬曲,仿佛历经百年沧桑。 从夏山上由西向东步入一条古色古香的木质长廊,这是个园体量最大的建筑,“抱山楼”的长廊。 立于廊上可见楼下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亭上悬一匾额“清漪”, 题写者卞雪松,两旁亭柱上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魏之祯撰写。 抱山楼东揽秋山,西抱夏山,故名“抱山楼”。抱山楼上下各有房七间。抱山楼的横匾由王板哉题,两旁的楹联“峭壁削成开画障;玉峰晴色上朱阑。”为张华父书。 沿抱山楼长廊东行可直达秋山山巅的拂云亭,这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亭台尽收眼底。秋山用黄石叠成以渲染秋色,植以苍劲的古松,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黄山。 秋山最为精妙处是山道的构筑,与石屋、石桥、石洞、石筑融为一体,时涧时谷,时壁时崖,变化莫测。平添了游山的乐趣。 秋山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匾额题曰“住秋阁” 为李圣和所题。两旁的立柱上挂郑板桥的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 丛书楼在秋山南端,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沿秋山石阶可至楼上,是主人藏书与读书的地方。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丛书楼门旁的立柱上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为周志高的旧联。 过了丛书楼,便从秋山走入了冬山。冬山用宣石垒叠而成,宣石亦称雪石,主要成分是石英,仿佛是冬日的残雪,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来加深寒冬气象,植以老梅三株进一步渲染冬的气氛。更为巧妙的是,在冬山的南墙上整齐的排列着二十四个圆孔,不时有风从孔中呼啸而入,更增添了冬的氛围。 冬山在花园的最南边,筑有孔洞的高墙和住宅区的后墙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中穿过,加快了流速,这些孔洞就象巨大的笛孔一样被风吹的呼呼作响,人们给这些孔洞起了个浪漫的名称“风音洞”。 冬山北边,有一个赏景花厅,座北朝南,面对冬山而筑,环境幽静。花厅内高悬匾额“透风漏月” ,为魏之祯题写,两旁立柱上有楹联“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是蒋永义所书。透风漏月厅是园主和知己好友相会赏景的风雅场所。 穿过透风漏月厅前廊西侧的花瓶洞门,从冬山又回到了春山,回到了个园的中心宜雨轩,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次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 在宜雨轩北,隔水相望,夏山和秋山闱绕的抱山楼毕览无遗,抱山楼是个园的主体建筑。 在抱山楼正中的大幅匾额上,书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壶天自春” ,这是整个园林的点睛之笔,出自刘凤诰所作《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 在这与尘世隔绝的空间中,四季轮回与叠石假山融为一体,成为了壶天仙境。匾额由王冬龄题写。门两旁的楹联“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为李圣和撰写。两旁立柱上的楹联“修竹抱山春亭映水;幽兰得地虚室当风。”是兰亭序的集字联,书者朱关田。 《个园记》的作者刘凤诰(1761-1830),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编修。超擢侍读学士,提都广西学政。官至吏部右侍郎,以罪戍齐齐哈尔,释回,给编修,道光元年(1821)因病回籍,道光十年病逝于扬州。凤诰工古文,著有《存悔斋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