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碎影(回忆-原吉林工大附小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人到中年”

<p class="ql-block">大院情缘~</p> <p class="ql-block"> (三)</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大院现象的思考 <p class="ql-block">大院现象的产生</p><p class="ql-block">建国以后 ,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了大院现象。这种现象是根据每个单位的不同情况和需求来构建的。如:部队大院、国家机关大院、高校大院、大型国营工厂大院等。大院公职人员和家属都住在同一区域,上下班很近,无需挤公交,远一点的骑个自行车也就解决了通勤问题。因大院设施齐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办公、生活、购物(合作社)、念书(子弟学校)、就医(医院)等,全部满足了院子里所有人吃喝拉撒的一切需求,就像个小型社会一样,在这种优越条件的环境中</span>,大院孩子可谓是共用了父母单位的一切福利,使得自己一出生就高人一等。能够拥有更好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此眷养了大院内的一代“贵族”-(孩子们)。</span>他们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致闲逛、娱乐,做各种不同的游戏,基本上都泡在一起。大院就是孩子们的自由空间。周到的服务,完善的生活设施,使得这些孩子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深受大院眷顾和宠爱。</span></p><p class="ql-block">同属大院,但大院与大院内的孩子们也有不同的地方,拿军队大院和高校大院孩子对比,不难看出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p><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中,等级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和高校大院对比来看,受环境影响和熏陶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言谈举止、行为处事,具有明显的独立姓。</p><p class="ql-block">军队大院有的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长托,孩子们会每天都住在那。有的孩子两周才会被接回家一次,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质不同,不是出差就是下连队训练,军令如山倒 ,一切行动听指挥!所以孩子们不可能每天都回家与父母团聚。只有小伙每日伴陪伴着。即便父母亲在身旁,也因工作很忙,和子女们的交流时间有限。造成了只教不管多现状。有一种现象就是:因父母都是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军人,对党、对国家有深后的感情 。所以部队大院内的子弟们也都身怀指点江山的无畏豪情。部队大院子弟们彼此间交流的话题,大多与国家命运和政治相关。特别是在谈论国内大事、国际形势,和道听途说来的一些内幕小道消息。乐此不疲地表现自己的神通广大。例如,一个长期住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回忆:</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文革前和文革初,是有一种使命感,也有一种优越感的,甚至有一种无聊,觉着自己挺牛,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对工农真的有一种轻视,或者是蔑视。我们在文革中有没有这种所谓的权贵情绪呢,我觉得有,而且很强烈,尤其是老红卫兵,始终抱有这样一种很强烈的、很强势的优越心理。经过了10年文革,经过了30年的改革,现在还有不少人依然如旧,我觉得这个特悲哀,应该放弃了!其实放弃了,我觉得得到的会更多,得到的是父母或祖辈们当年所真正追求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在学校里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政治教育加强了。毛主席说,青年人要到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去锻炼,要到大江大河里去锻炼。</p><p class="ql-block">自小受的教育,我们就是革命的种子,天生就是为了革命而存在的。不只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是要处处革命,要走向各种各样的战场。那时对我们的培养方向就是斗士!这都是当时教育中贯穿的主题。这种教育对干部子弟影响很深,”【引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于此相反,学校大院内的孩子,似乎对政治体制、国家命运、等级军衔、干部待遇及国内、国际形势政策等不感性趣,政治跟他们压根不沾边。在我的记忆中,文革期间,学校大院里的男孩子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宇宙?哥白尼为何要写《《天体运行论》、《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哥布伦如何发现新大陆?什么是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阻、磁棒、喇叭等电子元器件。并自己买零件组装矿石收音机,能收到几个台。如果哪个小伙伴可以组装一台六管收音机,那可是孩子们的心目中的的大能人。女孩子们平时在一起玩的时候,要么学习,要么唱歌、跳皮筋、玩游戏等…。文革期间,虽然没有那么好时间和机会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他(她们)在父母身边,言传身教,知识分子的傲骨,不向五斗米折腰,求知欲和好奇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他们的孩子,,如,我的一个发小于萍在回忆文革期间随父母下乡的一段时光中写道:</p><p class="ql-block">“我随父母走“五七道路”,在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县凉水公社海关大队第四小队插队落户,记得第一天到那里,晚上点的是煤油灯,我好奇地纹妈妈说:这灯头为什么朝上…?</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在紧靠鸭绿江边,房子依山而建,前后有各种果树,还有小溪潺潺,大片的菜地,可以种各种蔬菜。站在高处,经常能看到对面朝鲜人在河边洗衣服,放牛……。</p><p class="ql-block">说起我随父母下放农村的插队生活,挺快乐的(我没有经历过文革时期大院里面血腥武斗场面,而是在美丽的鸭绿江边小镇-集安,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雨露阳光……</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边陲小镇 ,我的班主任杜老师和他的先生于老师,分别教数学和语文,如果没记错的话,他们都是县里的优秀教师,非常用心的教我们,经常让我们研习大量的课外题,毫不夸张的说,学习质量和进度绝不输给城里的学校。记得我回到工大期末考试,我一看考试卷全部都会做,所以快速完成,做完还有时间检查,老师走到我桌前,估计他看我时不时抬头老看其他同学,觉得我随父母下放回来,是不是不会做[捂脸]!</p><p class="ql-block">那段时光也结识了一群非常纯朴善良可爱的小伙伴!当时有一个女生曾对我很认真的说:“你以后做我的嫂子吧(他哥哥也在我们班)”,哈哈😊 ,虽然当时懵懵懂懂,但我知道她很喜欢我![愉快]。寒假小伙伴带着我帮生产队拉牛爬犁,一条长长的爬犁车队,在白白的雪地上摇摇摆摆的走着,每人一个牛爬犁,我自然夹在中间,很有画面感和仪式感!挺美的!天气转暖时,会去河套洗衣服,我也学着朝鲜族的习惯,头上垫上一条毛巾,把洗衣盆顶在头顶,洗好的衣服就在河边石头上晾晒,和小伙伴就在河里玩耍,河水非常清澈……,</p><p class="ql-block">总之,随父母插队那几年,跟着父母有他们照顾,我真的没感觉苦,过的挺快乐😁 ,总是笑呵呵的不知愁。临别时和老师、小伙伴都很舍不得。我回到工大,给二位老师和我们班的20几个同学每人买一本笔记本+钢笔,写上我的赠语,寄给他们!可见我和他们的感情有多好!”【引自微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顺便说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的时候,双方曾经互赠礼物,美国赠送给中国的是日本宝船阿波丸号的沉没地点,中国后来按照这个地图组织力量打捞,获得了大量金银等贵重金属和其他的战略物资。</p><p class="ql-block">而中国赠送给美国的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那就是中国方面破译的前苏联军队最新的军区级的军用密码。</p><p class="ql-block">美国人拿到这个小册子之后是半信半疑,主持破译密码的大师罗伯特亲自做了测试,测试结果是这套密码之准确令这位数年都没有取得进展的世界级的大师激动得当场晕倒。等这位大师醒来以后,大师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破译者肯定是来自那位“中国的眼睛"。在那个年代,国际情报界公认一个传说:在中国,有一个神秘的人,在他的面前,无论涉及多么巧妙的密码,那都如同草芥一般,他们就把这个人叫做中国的眼睛。</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位“中国的眼睛"并不知道自己在世界上这么出名,甚至在密码界是被人顶礼膜拜的大神级人物。</p><p class="ql-block">这个人的名字叫章照止。他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的一个普通研究员,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暗算》,肯定认为,作为中国最出色的密码专家,那一定是处在一个高墙壁垒,与世隔绝,层层保卫的地方。其实,这都是冷战思维,加上阴谋论作祟的胡编乱造,这位在世界密码界神一般的人物章先生,就住在科学院院研究所的一间小平房里,每天上班来,下班走,和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毫无两样。</p><p class="ql-block">他们家也和别的家一样搭了个小的油毡棚,里面放的都是过冬的蜂窝煤。</p><p class="ql-block">其实他也不知道每天上班到底干了些什么,专门有人把世界上顶级的密码转换成数学题来交给他,他呢就埋头破题,至于解出来的东西是苏军的摩托化师的驻地,还是大食堂下三个月的菜谱,他根本就不知道,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把号称这世界上最"密”的密码破了个一干二净。但后来出了一件事,苏联人终于知道自己的密码被破译了。</p><p class="ql-block">珍宝岛冲突后一年多,中苏间依然在紧张地对峙.苏联的远东司令特列奇扬科上将忽然接到报告,说有一个苏联的团长在外出的时候失踪了,上将担心这个团长被中国劫持,就紧急地出动直升机和军车四处搜寻,同时他本人就跑到情报部,利用他本人掌握的一条中国有线电话来进行监听,听听中国那边到底有什么动静。</p><p class="ql-block">果然,苏联这边又是飞机又是军车一通折腾,中国方面是一阵的紧张,前线单位紧急向上级询问,问是不是出事了,要不要进入阵地,结果后方人员很淡定的说,没事,刚刚破译了他们的电报,他们丢了个团长,已经找到了,死了,没事了。</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候,特列奇扬科</p><p class="ql-block">上将身后一名奇保速治上</p><p class="ql-block">将一份电文,说团长已经找到,翻车掉沟里摔死了。</p><p class="ql-block">特列齐扬科上将当时就倒抽了一口冷气。</p><p class="ql-block">他后来回忆说,那几天,他每天都有光着身子在大街上行走的感觉,直到10天后,他们更换了密码。其实,他不知道,一个月后这套新的密码又在章兆止那张破旧的桌子上被破解了。那位苏联上将的身子其实一直就是光着的。在那个年代,在苏联统战部的破译中心里,真实地写着一条标语,就叫"警惕中国的眼睛"</p><p class="ql-block">故事回到开头,那位顶级破译大师罗伯特向中国提出了一个请求,他要访问中国,他一定要见一见那位“中国的眼睛”。</p><p class="ql-block">中方非常为难,但考虑到双方刚刚建交,不好回绝对方的请求,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p><p class="ql-block">当时章先生住在一间小平房,加上半间油毡棚,就是我们以前常见的排房,这时候美国大师要来,这可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最后科学院就提出了一个方案,让院领导暂时搬家 让这位音生生生住进</p><p class="ql-block">去,先应付了客人再说。就这样,章先生和美国人见了面,见面十分愉快,罗伯特大师惊讶地发现,章先生,原来并不是一个密码专家,也不是军人,只是个普通的儒雅的中国知识分子,那这就好聊了,两个人直接改聊数学。双方的交流融洽而和谐,唯一让这位罗伯特觉得别扭的是,在现场,有一个翻译无所事事,却又无论如何不肯走,章先生本人能说流利的英语,其实现场根本用不着翻译。他做的,无非就是沏茶倒水,帮人拿拿东西,于是,这位美国人就不乐意了,他就问章先生,我们能不能单独谈谈,这个翻译,就让他走吧。章先生一听,赶紧摇头说,那可不成,说这个人他不止是翻译,他还得帮我拿东西,找东西,我刚搬到这里,他要是不帮我,我什么都找不到。</p><p class="ql-block">罗伯特不明白,就问为什么,章先生就说,因为我看不见。</p><p class="ql-block">罗伯特当时一听,大吃一惊,"您看不见吗?""是的",章先生慢慢地说,</p><p class="ql-block">"我生下来,几乎就是个晖</p><p class="ql-block">子。</p><p class="ql-block">罗伯特,这时才仔细地端详眼前的章先生,又差点晕倒。</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位威震世界的“中国眼睛”,竟然只是一个先天视力障碍的半盲人。罗伯特看着章先牛穿在新西装里的旧衬衣,又转头看看房间角落里没有藏好的原来主人照片,再看看面前这位章先生淡然的表情,这位大师什么都明白了。他拉着章先生的手,低头哭了。</p><p class="ql-block">章先生送走了美国人,又回到了自己的那间小平房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他觉得挺正常,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p><p class="ql-block">但当时那位在场的翻译可就受不了了,这位当时负有特殊使命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新华社的一个记者。他目睹了当时的场面,激动之余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就把这件事给写了下来,登在了一册只有中国高层才能阅读的内部刊物上。</p><p class="ql-block">开始的一周很平静,什么也没有发生。但一周后,中国科学院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最高层的电话,电话里命令把当时给院领导新建的住宅楼封存,特别强调行政干部一个也不许住进来,房子要全部分给科技人员。</p><p class="ql-block">就在当晚,院领导的办公室灯火通明,连夜研究分房的方案,三天以后,包括章照止在内的科学家们就拿到了住房的钥匙,当他们难以置信地来到新楼一看究竟时,发现一个小个子面带微笑地站在大门口,说,我来给你们搬家。</p><p class="ql-block">大伙吃惊地这才认出来,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p><p class="ql-block">后来在中共的高层会议上,胡耀邦向大家描述了那次的搬家经历,当他说起那些科学家简单寒酸的行李,那些破烂的家具时,这位以开明著称的总书记忽然以手掩面,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我很惭愧。</p> <p class="ql-block">@微l.s 我们大院里也有类似情况,八一年我家🏠一亲属出席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借的西服外套和皮鞋、领带👔。会议结束后,美国🇺🇸老同学👩‍🎓提出要来家里做客,校长左右为难😅,连夜组织力量布置了一个教授公寓🏠要他一家人👨‍👩‍👧‍👧住进去。闹出了许多笑话[偷笑]美国🇺🇸老友一脸的懵逼…</p><p class="ql-block">最后老同学👩‍🎓说:“我们还是回家吧”[愉快]</p><p class="ql-block">一进🏠门,美国🇺🇸朋友看到狭小的空间,破旧不堪的家具🪑,惊得目瞪口呆[恐惧][天啊]!最后泣不成声吐出了一句话:“我很…!”</p> <p class="ql-block">@微l.s 1985年,知识分子待遇和地位得到彻底改善。副教授以上职称分得三室一厅一卫、四室一厅两卫、五室两厅两卫公寓[微笑][呲牙]</p> <p class="ql-block">同是大院里的孩子,受环境影响不同,父母管教不同 ,生活的经历截然不同。一个是要在阶级斗争中,冲锋陷阵,誓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斗士;一个是随父母去了广阔天地收获了友情,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懂得了生活,享受了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p><p class="ql-block">一,部队大院子弟,一出生就是官二代。他们能够享受社会资源,教育,医疗,生活水平等都远高于胡同里的孩子,带着天生优越感。在这个封闭式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外界社会了解甚少,他们平日接触到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属于上层阶级。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也是清一色的红色教育,是幻想中的共产主义生活。</p><p class="ql-block">从物质条件上看,他们清贫生活没有概念,他们不会理解为什么有人会饿肚子。从精神方面来讲,大院孩子要比普通的孩子单纯的多,容易受坏人鼓动,对口号式宣传更是深信不疑。</p><p class="ql-block">二, 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部队大院子弟,在五六十年代这个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大漩涡中,他们没有受到如知识分子一样的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也没有经贫困生活状态的体验。从小就得到了绝对的自由发展,铁定愤青的接班人。往往鄙视世俗人情,看不起知识分子的酸腐,更看不上小民的市侩。他们敢作敢当,没有约束,也会有些狂妄和目中无人。</p><p class="ql-block">知识分子建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很不协调,他们自海外学成归国后,一开始就要面临最严酷的生存环境的挑战,即便是文革期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期盼光明到来的那一天。努力和命运作斗争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信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在大院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以一个革命军人(工农干部)后代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有以下几句话想说:</p><p class="ql-block">1,战争年代,我们依靠知识分子通过全体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知识分子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要在世界上有话语权,你就要具备实力,这个实力就是科技水平,是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哪个国家重视并拥有了人才,哪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就拥有了希望。</p><p class="ql-block">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文革时期,大谈理想,空喊口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法治被践踏,人格受侮辱,生命无保障。</span>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但他们的信念没改变,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在这里,有一个让我特别震撼的场景要告诉大家:上小学时的某一天,去吴京家玩 ,走错了门来到了于萍家,打开门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整个屋内几排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 ,让我目不暇接,在大院,我看过很多图书馆里的藏书,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但今天,在哪个知识不受崇尚,教师斯文扫地的年代,看到一个在文革中饱受煎熬的知识分子,几经辗转,上山下乡。却仍然不忍舍弃自己心爱的书籍,这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格局?在这里,我不愿说,大家可以想…</p><p class="ql-block">我曾经调查过大院的孩子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向我这样工农干部的子弟 ,上大学的微乎其微,在工大后勤工作人员的子弟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唯独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们,几乎是百分之百都上了大学深造。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流浪人-拉兹的一段台词:“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都是贼”!这样说不一定恰当,但反应了一定的思维格局。</p><p class="ql-block">有了知识,你就有了反抗的力量,相反你就永远都是弱者,处于被动的局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往今来,</span>知识分子永远都是清醒的人,站在科技的最前沿默默奉献。不图名不图利。他们爱国,不是用口号,而是用智慧、用行动、用实力来证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关(大院现象)的话题就说到这里,一己之见,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span></p><p class="ql-block"> *网络上有些关于(大院文化)一词的说法,笔者在这里不敢苟同。我认为(大院现象)一词的提法比较适合,上升到文化层面,有些牵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01月16日于长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工大西门</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冬景</p> <p class="ql-block">新五栋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新一栋</p> <p class="ql-block">感谢改革开放![玫瑰][玫瑰][玫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