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i><u>罗布旷野晚霞</u></i></h5> <h5><br></h5><h5> 罗布泊古称“泑泽”,也称蒲昌海。在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应力作用下,形成洼地,河流汇入,集水成湖。曾经,罗布泊水域广袤,随着地质、气候变化,水位逐渐下降。上世纪中叶后,湖水彻底干涸。1972年,美国发射地球资源卫星Landset1,发现罗布泊逐渐退缩的水岸,浪基面形状宛若人耳,长约60千米,宽30千米,耳廓、耳轮、耳鼓清晰可见,因此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h5><div><br></div> <h5><i><u>卫星图片(源自网络)</u></i></h5> <h5><br></h5><h5> 罗布泊并非“死亡之海”,5000年前就有欧罗巴人远途跋涉来此定居,2000年前楼兰古国出现,当时罗布泊“广袤300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且“水大波深必汛”。但,1500年前后,气候变了,地质地貌也变了,唐玄奘途径于此,写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br> 到了元明清时代,罗布泊进入到湿润的气候周期。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记载,罗布泊“胡桐丛生,结成林箐”,罗布人过着“不食五谷,以渔为粮,织麻为衣,取雁毛为裘,籍水禽翼为卧”的生活。</h5><div><br></div> <div><br></div><h5> 近现代历史上,罗布泊也并非人迹罕至。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来过,他宣称找到了罗布泊,提出了罗布泊“游移说”,遭到学界质疑,并引发罗布泊位置之争;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也来过,这位因探险终身未婚却甘愿结缘中国西部的探险家,沿着普氏的线路发现并唤醒了沉睡荒漠中的楼兰古国;英国“文物大盗”斯坦因来过,他雇佣驼队拉着大量从敦煌盗取的文物穿越罗布泊,踏着苍茫向西绝尘而去。后来还有彭加木、余纯顺来过,他们将尸骨放归罗布荒野,用生命开启了新中国踏访罗布泊的新纪元。</h5><div><br></div> <h5><br></h5><h5> 去年春天,我们也来了,沿235省道向南进入罗布泊。土地平旷,一望无际,一排电线杆沿公路延伸到天际尽头。 哈罗铁路在侧,有火车驶过,省道或与之并行,或与之交汇,最后哈罗铁路消失在苍茫的天地间。<br> 罗布泊,终于踏足其间,在号称“百里风区”的罗布旷野上行走了七天。天地玄黄,物景苍苍,苍凉的风景引发内心的共鸣,茫茫无人区似有种归属感。我们在狂风浩荡的瀚海戈壁中踏访每一处令人心动,令内心战栗并不由发出惊呼的荒原地貌。</h5><div><br></div> <h5><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p><div><b><br></b></div> 曾经,罗布泊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水域。<br> 早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大约6500万年左右罗布泊曾是古地中海东部海岸,惊涛浩瀚,浊浪排空。在海洋环境下,海洋生物骨骼、残骸、火山灰和宇宙尘等沉落在海底。在海水巨大压力下凝结、收缩、叠压,致密成坚硬的碳酸岩海床,地质学上称之为海相沉积。到了约2000万年前海水缓慢退走,最终在大约500万年左右脱离海侵。伴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罗布泊一带形成 “罗北次级深盆凹陷”,也称“罗布洼地”。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和疏勒河汇入罗布洼地,形成了巨大的古湖。河流及狂风携带泥沙、陆地杂物与湖水中内生矿物、藻类等沉积在湖底,地质学上称之为湖相沉积。再经过数万年沉积,海相沉积混合、叠压湖相沉积,形成罗布泊及其周边生态地质。<br> 科学家研究,在近万年的时间内,罗布泊气候发生很大的变化。罗布泊曾经气候湿润,地表植被丰富、多样,湖水面积达到数千乃至近万平方公里。随着气候波动,湖水面积或大或小,湖水含盐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有古湖时期的淡水湖和咸水湖,也有近万年之内出现的微咸水湖和盐湖。最终,罗布泊干枯了。<div><br></div></h5> <h5><i><u>大地上渗出的盐渍</u></i></h5> <h5><br></h5><h5> 但,1957年新疆境内突发特大洪水,仅孔雀河就注水85亿立方米,低洼的罗布泊再度波涛浩渺,湖水面积达876平方公里。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发回影像资料证实,罗布泊再度干枯,还遗留下巨大的“地球之耳”图形。<br> 现在,一些人认为大耳朵图案是罗布泊原状,但实际上,应是罗布泊东西部水域叠压形成的浪基面,罗布泊湖盆远比大耳朵图案大得多,或许湖水面积超过不止一倍。现在学者普遍认为,这只巨大的“耳朵”并非全新世(11000年~现在)以来罗布泊湖盆,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干枯的湖盆,也就是说,是一只“新耳朵”。</h5><div><br></div> <h5><div><br></div> 现在,罗布泊彻底枯涸了,极尽苍凉,留下一片盐漠,留下一片苍茫。站在它的面前怅然若失,以人类短暂生命时长,很难看到它反复充盈、收缩、干枯的历史循环,现状下的罗布泊仅为人类曾经的记忆。<br> 罗布泊留给我们未知太多了,沧桑巨变之中,留下太多需要现代乃至后代人去探寻的空间。</h5><div><br></div> <h5><div><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二</b></div></b><div><br><h5> 人类,与罗布泊共进退。<br> 罗布泊最早的先民出现在5000年前,欧罗巴人中使用吐火罗语的一支迁徙到绿洲遍布,胡杨成林的罗布泊。在内地史典中,吐火罗人被称为“月氏”。</h5><h5> 吐火罗族群在世界历史上不可小觑,他们处于游牧状态,具有侵略性。人类基因学和考古学告诉我们,他们长期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到过希腊,在中亚曾建立吐火罗国,也是印度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贵霜王朝的创建者。学者通过对柴达木及罗布泊周边出土的木乃伊研究发现,其大约生活在3800年前后,父系基因多来自于欧洲,具有凯尔特人特征。</h5></div><div><br></div></h5> <h5><p><br></p></h5><h5> 4000年前的罗布泊人掌握了灌溉、冶炼、纺织技术并进入青铜时代。东西方血缘和文明结合造就罗布泊远古文明,楼兰干尸、小河墓地、古墓沟等是其中的代表。<br> 但,罗布泊先民的故事在3500年前戛然而止,直接原因是气候变化,罗布泊曾一度干涸,直到公元前100年左右西域小国“楼兰”再度出现。楼兰,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创造了物阜民丰的繁华,成为茫茫沙海中的人类文明。《史记》记载了张骞的话:“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说明当时罗布泊的气候、环境适合人居。楼兰控制了罗布泊水源,成为东西方通衢要道。之后,汉朝将匈奴驱除到天山以外,设置西域长史府。楼兰也借机扩大地盘,收复和兼并且末、米兰、若羌、精绝(尼雅)等地。</h5><div><br></div> <h5><br></h5><h5> 汉代,罗布泊地区再度进入气候温暖潮湿时期,《汉书》记载,“多葭草、怪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婼羌同”。当时河水丰沛,湖水含盐量低,有大量水生动、植物。时而湖水漫溢上涨,乃至泛滥成灾。楼兰文献记载罗布泊“广裹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水大波深必汛”,说明当时气候湿润,湖面广阔。但,罗布泊最终消亡了,人类渐渐离开。气候变了,地质地貌也变了。公元六世纪,楼兰销声匿迹,唐玄奘途径此地看到的是繁华尽散的楼兰荒丘,他感慨万端,写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外敌入侵、丝路改道、瘟疫疾病是其中的原因,但更主要原因还是自然环境恶化。</h5><div><br></div> <h5><div><br></div> 即便如此,罗布泊腹地一直有人类生存,这就是罗布泊人,他们或许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一支,生活在与罗布泊相连的塔里木河畔,“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鱼为食”。清朝史料也有记录:罗布淖尔回人以鱼为生,织野麻为衣,取雁毛为裘,籍水禽翼为卧具,人多寿百岁以外。<br> 然而,近一百多年来,水源不断干涸,成为罗布人永远也无法挥却的恶梦。1972年底,罗布泊彻底干涸,使罗布人成为罗布泊、罗布荒漠上无人认领的“弃婴”。最后一批罗布人离开了,其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h5><div><br></div> <h5><p></p><div><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b> 资源,是罗布泊留给人类的巨大宝库。<br> 罗布泊干枯了,但并没有枯竭,而是以另一种形态深藏地下。拨开厚厚的地表,罗布泊地表下蕴藏着惊人的卤水层,其中储量多达122亿吨的钾盐,如果全部开发,预计可供人类消耗200年。2000年罗布泊钾盐有限公司成立,利用天然卤水制取硫酸钾和氯化钾,年产量达到了3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钾盐生产企业。除此之外,数倍于钾盐的氯盐至今未能开发利用。<p></p><div> 2012年,在罗布泊北地区发现超大规模镍矿床,与之伴生的铜、钴等金属资源或高达300万吨。毋庸置疑,镍、铜、钴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旦投产开采将极大缓解资源紧张状况,并且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动力。</div><div><br></div></h5> <h5><div><br></div> 罗布泊是亚洲内陆干旱中心,太阳能和风能富集。太阳能资源仅次于青藏高原,晴天数多,光照充足,光质优良,有利于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另外,风能也是罗布泊重要的清洁能源。一年中几乎天天有风,每年四级以上大风超过120天,最大风力可达十级,风能资源丰富。<br> 另外,罗布泊高盐、高温、寡营养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和繁育条件。研究表明,罗布泊地区嗜盐菌种群分布广泛,现在已发现9个属和一些新的菌群,并且这些新的菌群极有可能具有特殊的遗传基因,因此有人建议在此建立微生物资源库。<div><br></div></h5> <h5><br></h5><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 天地玄黄,物景苍苍。<br> 一望无际的瀚海戈壁,丹峰垂立的雅丹峰丛,浪漫迷幻的丹霞地貌以及随处可见的大地血脉,构成罗布大地苍茫物景。<br> 罗布泊的前世今生,告诫人们要珍惜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负责地讲,当我们面对罗布泊问责自然的同时,更要问责人类自己,利益的驱动砍伐树林,开垦农田,引水造地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造成罗布泊最终成为无法逆转的荒原。东晋葛洪《神仙传》中,麻姑说:“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如理解为东海的变迁,三度沧海变桑田。因此现代人也有问:罗布大地上干枯的血脉何时再能流水娟娟?号称“大地之耳”的罗布泊何时再能湖水浩渺、碧波荡漾?何时再能植被繁茂,再听到鸟儿的叫声,见到牛羊成群的景象?</h5><div><br></div> <h5><br> 有人提出了“引渤入疆”工程,言之凿凿,论而有据,但被认为是“一个美好但无法实现的想法”;还有人提出了引青藏高原东南之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再度引发热议,目前该工程论证已非常深入,但若要实施还需解决诸如工程技术、资金、气象、地质地理等诸多问题。<br></h5><div><br></div> <div><br></div><h5> 在罗布泊,干燥的空气吸干每一毛孔中的水汽,苍白的阳光炙烤着盐碱滩,连绵不绝戈壁旷野,炫目的沙海峰丘,斑斓的丹霞地貌构成了罗布泊多元的视觉感受,为之震撼也永生难忘。</h5><h5> 我觉得,踏足罗布泊,并非仅为了满足猎奇心理,更是非常有意义的生命和精神的苦旅。</h5><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