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位于綦江何家岩口的“立峰”二字</p><p class="ql-block">今天上网偶见四川“綦走团”(又名綦心渝走),他(她)们于去年(2021)发表的《“八省名宦”在綦江永新刻下1米高巨型大字-“立峰”》的文章,看后很是启发。自小只知道我们三甲张氏的先祖们,个个字迹工整漂亮有力,可作为字帖临摹习用;还知道伯琮公(张鹤湄)擅长大字,而且风格尤为突出。以致在峨眉摩崖石刻上的“佛都”、石巩寺悬崖上的“石巩”、江西黄县棠阴镇崖岭村的“玉泉井”等字,让观者赞叹不已。今看到任佐公(张立峰)所撰的巨字“立峰”二字,如被木棒所击醒,方知,先祖们不光字写得好,而且大字功底非同凡响,只是我们自己未曾发现而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綦江县何家岩口全貌</p><p class="ql-block">网友“綦走”在文章中说:“他们于2021年5月16日第327次綦走,有幸来到“立峰”近前。抬望碧空清澄,俯瞰大地如洗。队友@远远、@天也知迷、@马儿等綦心人,为了看清看好岩崖石壁上的的大字,大伙接力清除壁前枯枝杂刺等障碍。队友@ 詪杏胡等顿时来了劲,回到挥斥方遒的青少年时期,和其他徒友一道借藤攀岩,零距离,观看这遗世独存的人文古迹;”“立峰”二字,篆竖式镌刻,“立”字高80(厘米),“峰”字超100(公分)。右上题:“乾隆乙酉年春”,左下跋:“县令张任佐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綦走们奋力清除巨字前的枯枝杂草</p><p class="ql-block">张任佐字立峰,号汝鸾,当年其父起名字号时,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成为杰出人才,达到别人所不能及的水平。</p><p class="ql-block">据“綦走”讲,他在翻阅相关资料,方知张县令当年书写“立峰”二字时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那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天的事,时任綦江县令张任佐到任不久,和以往一样,在辖区内进行走访,了解民情,体察民生......当他走到何家岩口(今永新镇垭口村湾里头社与江津交界处)时,突然山岚刮来一阵狂风,把所乘坐的轿顶(盖)掀了下来。学富五车的张县令不由一惊,心头暗自嘀咕,“不好!这是人不留客,风留客。我得在这里留点什么,才不拂天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綦走们攀藤清除残枝败叶</p><p class="ql-block">作为以太学生①资格出仕的一县之令,恪守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的祖训:“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衿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秉承曾祖张三异(顺治五年戊子科经魁,己丑科联捷进士,官至绍兴知府)、祖父张伯琮(康熙五年丙午科第43名举人,官至河南巡抚)、父亲张坦议(岁贡历官甘州、兰川等知府,延榆绥兵备道)之教诲,廉洁奉公爱民如子,所到之处政绩斐然,借顺康乾盛世之势,得风调雨顺之力,解民忧、化民怨,在他治理下的綦江,一派祥和升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綦江县志•古迹》的有关记载</p><p class="ql-block">被刮掉轿顶后的张县令,很快就稳住了神,不露声色,按照易经风水观看此处山水,以探凶吉而做出预测。他环顾四周放眼外望,远方古剑山、太公山、老瀛山逶迤巍峨,近处山梁,孤峰耸立,一礅巨石横空出世,雄猛刚劲,力罩山下阡陌茅舍。炊烟袅袅起,鸡犬声相闻,好一派安宁祥和的田园盛景!张县令再回眸来时之路,身后是悬崖石壁,低处离地两三米,高处再攀三五米,平如刀削,天然如纸。再低头看掉落的轿顶,四面起坡,中峰鼎立,棱角分明,与远山近峰浑然相融。</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礅巨石横空出世,雄猛刚劲,力罩山下阡陌茅舍</div>心想:“这分明是老天要我留‘立峰’的字号?起到风来峰挡,水来土屯,造就一方太平?也正应了家父起名时所期盼‘刚直不阿,如山峰挺立于世 ’ 做人之品德。”想到此,张县令即命随从,庀木搭梯,水洗苔落。稍事片刻,步履从容沿梯登高。酝酿了一会,手心俱力泼豪墨。“立峰”二字,跃然绝壁,此乃,运筹帷幄,入木三分,生气灌注,一气呵成。当他缓步回到原处,吩咐随从去请工匠,逐一精雕细镂。不瘦笔酣墨饱,不弱划骨锋刃,不圆横竖折钩。远观巧活蓬勃,近看拙神浑古。这可谓:“皇天后土,立峰在上。官轿到此,帝恩普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收藏于汉阳柏泉刘嘴“张三异家族文化研究中心”的廿科甲第图</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綦江县与江津县是有界碑的,刻字因为年代久远,风化严重而了无痕迹,才引起两县划界新规则,即:“上不弯腰,下不抬头”。就是说“江津人站在山顶上,不能弯下腰来打綦江的柴山。綦江人站在岩下,不能抬起头挖江津的地种”。而张任佐所书“立峰”二字的石壁,顶上属江津县,壁下所在的二层平台属綦江县,石壁的使用权按“上不弯腰”规则,自然该属于綦江县了。想到此,张县令再次爬上木梯,在“立峰”二字旁,右上题:“乾隆乙酉年春”,左下跋:“县令张任佐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綦心渝走部分成员在巨字前合影</p><p class="ql-block">257年前,张任佐能在此石壁题下“立峰 ”巨字,并以“县令”落款,想来也只有在自家地盘上才能如此行事。且清《綦江县志•古迹》篇有载。如果此处是在江津境内,大家都同朝为官,江津县令怎么想?再则在别人的地盘上露一手,也应该在落款处加上“綦江”二字才对。想来在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张任佐,绝不会干出僭越这类的傻事来的。</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第五次续谱(三稿)卷之六,添加记载綦江巨字之事</div>“綦走”5年来,不仅走遍了境内21个街镇,还涉足渝、黔、川两省一市33个区县,都没有看到过字径有1米余高的古题刻。“立峰”二字,填补了綦江文物的空白。綦江人,永新人,珍惜否?最后“綦走人”在文中呼吁,他期待,广大市民朋友都站出来,保护好綦江这一巨型古题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提升綦江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张氏后人,责无旁贷地将“綦走”们的这一发现,写进《家谱》中,填补家族历史记载上的这一空白,让“张三异家族文化中心”再添新的研讨内容,让传统文化奕叶崇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阳柏泉三甲张氏收藏“五世乡贤 八省名宦 廿科甲第 百忍家声”印章</p><p class="ql-block">借此,再次感谢“綦走”的同仁们,没有您们的辛劳付出,就不会有任佐公题字的发现;那样,只有上帝知道,等我们第五次续谱完成后,再被人发现,已为时已晚,不知再待何时?本文图片部分沿用“綦走”所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世同堂张公艺荣获御赐“百忍堂”匾额</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明、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因先祖功名荫蒙入学者,国子监就学者又分贡生、监生之分,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p><p class="ql-block">2.张任佐(1719—1789),字立峰,号汝鸾,太学生,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任四川宜宾、平武等县县丞,后升任汶川、绵竹、梓潼、仁寿、南江、阆中、屏山等县知县,勅授文林郎。离任后,屏山县士民在伏盐镇建祠供奉,并勒碑以志不朽,又在湖北宜都红花套建祠崇祀。其事迹为《江陵县志》所详载。在《綦江邑志》《四川省志》记载:綦江何家岩口石壁上张任佐书写有“立峰”二字,(竖式刻写)。“立”高80(厘米),“峰”超100(公分)。右上题“乾隆乙酉年春”,左下跋“县令张任佐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元月16日于老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