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八字”精髓之“实”与“活”

墨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其卓越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陶先生著名的教育思想之“八字”精髓即实、活、真、创、爱、新、行、人,实乃把教育做到了极致。于是,我也便联想到诗词的创作特点,从某些角度看,也可以说与陶行知的“八字”精髓不谋而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历代著名的诗词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描写“实”景中抒发感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出塞》中的名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孤独景象,而通过这一诗句,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王昌龄对长期守卫边关的士兵的同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则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揭露无余,透露出杜甫对荒淫腐败的统治者的痛恨之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描写出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使人精神振奋,心胸开阔。同时又为下文描写赤壁英雄人物做铺垫,呈现出一种豪壮的气概。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写实诗句,无不映照着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感情,正所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生活是教育的本源,也是诗词创作的根源,没有真实的生活,又何来传神的诗词?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和诗词创作其实是相通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诗词中的“活”可体现在字词的灵活、诗句的凝练以及语法结构的高明。如高骈的《山亭夏日》:</b></p><p class="ql-block"><b>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b></p><p class="ql-block"><b>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首诗中“入”字最为传神,既写出了当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也映衬了池水的清澈见底。而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也是诗中最含蓄灵动的一句。池塘的水面波光粼粼,晶莹透澈,犹如一串串水晶做成的帘子在轻轻地摇晃。这时候诗人通过池塘的微波才感受到夏日的微风,因为夏天的微风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所以诗人才先写“水晶帘动”再书“微风起”,实在高明。再看整首诗的语法结构,一、三句都是两个并列句组合:定语(绿树)主谓(荫浓)定语(夏)主谓(日长)/定语(水晶)主谓(帘动)定语(微)主谓(风起),两句都只用七字就高度浓缩了诗的背景和所描写的景物。二、四句又都是一个完整的单句:定语(楼台)主语(倒影)谓语(入)宾语(池塘)/定语(满架)主语(蔷薇)状语(一院)谓语(香)。全诗虽然用了排列的手法布局,但语法结构富于变化,且字词灵动, 诗句凝练,真正将整首诗写得“活”灵“活”现。当然,类似于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如杜甫的《绝句》、刘禹锡的《荆州怀古》、杜牧的《清明》等,像这样意味绵长,一唱三叹又余音袅袅的诗句才能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中华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再有,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中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放在诗词里也是一样。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作诗作词,也要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其应是动态的,不是停留在过去静止不变的,应是潜移默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酿造出来的。创作诗词,我们要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充实、向上、生长以及越古超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