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有感

师子

<p class="ql-block">读完一遍《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合上书,我问自己能不能回答以下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何为正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这个问题,我想到的通俗的回答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借用某得道高僧语)。提炼书上的话说,就是带着觉察专注于当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吃饭的时候,不是想着赶紧吃完饭去做作业,或者一边吃饭一边刷抖音,都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吃饱有没有吃过量。而是要一边吃,一边细品每一口的味道,饭是什么味道,菜是什么味道,细嚼慢咽,感受菜刚到嘴里什么味道,咀嚼之后什么味道,感受饭菜是如何与唾液融合,是如何被牙齿切碎,感受它的冷热粗细,感受它的色香味,感受它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肠胃,带给身体冷暖充实或者刺激,感受自己大概吃了几分饱,什么时候可以及时停下。感受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是因为身体真正饥饿的需要还是仅仅因为食物好吃,我们情绪上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比如吃完饭之后,我们要去买东西。我们又可以带着觉察:我们买东西仅仅是因为我们的事件清单上有这一项,我们“必须”去做,就像《蛤蟆先生的一天》那样?还是因为我们的确发自内心想去做?去享受这个过程?如果是前者,也许可以先不去做。这样我们就不会被事情赶着走,不会被自动化的无意识裹挟着走。这个时候的觉察,无异于一个暂停键,可以让我们停下来,留给自己一个“呼吸空间”,看清楚自己真实的内心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觉察不仅仅在于看见,而且还是带着慈悲的看见。比如,早上醒来,我们会为白天将会面临的种种事情而焦虑,担心自己不能面对。不带正念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察觉到我们一早的“起床气”来源于哪里,或者我们前进了一步,意识到我们的焦虑和担心,但我们的处理方式可能是自我否定和抗拒,比如这种想法是不好的,是没有用的,我不要这么“丧”,我要振作起来。这种自我否定,或者某种程度上的“积极心理暗示”可能是更耗心力的,另一方面暗示无效之后可能会带来更深的挫败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念提倡的是,看见这种焦虑和担心之后,承认和允许它的存在,并且就像母亲看见孩子一样,去拥抱它,不作评价,不与它做斗争。然后我们带着这个“孩子“去做其他的事情,去面对白天可能发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正念为何能穿越抑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想到我的一个学生,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在辅助药物治疗的同时,她还进行了心理咨询的干预。她跟我分享她的咨询师跟她说的一段对她比较好用的一段话:“心痛的时候,就拍拍自己的胸口,告诉自己,我看到了你的心痛,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现在让我来抱抱你,我会一直陪着你…”现在想来,这个咨询师其实是将正念融合在其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对比不了解正念的人,包括她的亲人,可能会不自觉地否定她的感受,他们会让她多动动,不要整天躺在床上,让她不要没事自己想太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过抑郁情绪,都会阶段性地沉浸在抑郁之中。对于抑郁症而言,可能最大的痛苦不是身心本身的难受,而是这种难受不被看见和接纳,更谈不上“抱持”,相反的是“对抗”。这种对抗可能源于外力,也可能源于自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周围的环境和本人都能带着慈悲去觉察“抑郁”,去看见、承认、接纳、抱持,就像一个母亲去牵着孩子的手,那么抑郁症患者应该可以更快地穿越内心的那段阴霾,重新沐浴在阳光之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就像当年读大学的武志红,作为心理专业的学生,他对自己的抑郁应该是有这样的“正念”的,所以两年之后,他走了出来,并且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段经历,他更加能够懂得别的生命里的“黑暗”,陪伴他们走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本书还提到了正念练习的一个很常见的误区——为了正念而正念。比如,赶快忙完别的事情,专门抽时间来进行“正念”练习。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念头皆可“正念”,吃饭,睡觉,行走,读书,工作,做家务…这又与从前看到的“生活之中处处皆为修行的道场”不谋而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看书很多时候都会产生类似感受,初看是“新知”,细品是“旧友”,只是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走来,最终汇到了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