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禁碑”与瘟疫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但凡到过河南临颖繁城的人,大都知道这里有座汉献帝庙;到过汉献帝庙的人,大都知道这里有两通著名的“三绝碑” ,即《上尊号碑》 及《受禅表碑》。此碑为“王郎文、梁鹄书、钟繇镌”,故自唐代始,便有“三绝碑”之誉。为广大读者所不知的是,在曹魏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的皇家巨制之外,存世的碑刻很少。而繁城的“三绝碑”,自然就成了其为数不多的代表。究其原因,就不能不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禁碑”运动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公元210年,统筹东汉政务的曹操,首次提出“禁碑”之说。给出的理由是: 天下凋敝,民不聊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但秦汉时期形成的厚葬之风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人们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修建陵墓,立碑颂德。为了遏制奢侈浮华的厚葬之风,恢复百废待兴的经济,民间倡导薄葬的同时,严禁立碑。《宋书·礼志二》: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回望当年的历史 ,不难发现,曹操提出“禁碑”,有其必然性。从东汉末年绵延半个世纪之久的大动乱使得中原地区遭受惨重破坏,农业人口锐减,经济状况一直未能恢复到汉代水平,就是上层达官贵族手中余粮也屈指有限。黄巾之乱以后,曹操攻克袁谭逐步统一北方,此时社会刚经历无数大小战乱,天下凋敝,民不聊生,史载“中国萧条,或百里无烟,城邑空虚,道殣相望”。战事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曹操是不会在兵力都不无保证的情况下,调用大量人力财力为自己修建陵墓。“禁碑令”的出台也正是为了“整齐风俗”,遏制奢侈浮华的厚葬之风,恢复百废待兴的经济,这并不是当人们主观愿望,而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人们被迫丧葬从简,不树不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导致当时经济凋敝,百业俱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持续不断的,几乎波及全国的疫情。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当时的人们把这场瘟疫称作“伤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的同时,人口锐减 。 据史料记载,瘟疫爆发前的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全国人口为5650万,而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瘟疫、战乱,到八十年后的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全国人口仅存1600余万。战乱固然导致了大量人口减少,但如此恐怖的人口锐减的一个重要因素,则非瘟疫莫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关于当时的惨状 ,曹操的诗写得极为形象:白骨露原野,千里无鸡鸣 。百姓中一百人里即使剩下一了个人,还要活在思念亡故亲人的痛苦中。而著名的“建安七子”,虽多是王公贵胄,又是名冠天下的人物,然仍有4个死在瘟疫中的。由此可见,当时的瘟疫对东汉人的打击,是无差别的,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沾上,很难得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了,在魏晋南朝长达380余年的时间内,“禁碑”都成了通行的制度。其间,曹魏、西晋、刘宋、萧齐四朝最为严厉,执行的相对彻底 。而东晋时期,则有些松弛。梁、陈两朝虽说政令不准擅自立碑,但若吏民申求,朝廷则几乎无不批准,于是,立碑的风气在朝廷的管制之下又盛行起来。这期间,禁碑和立碑并行不悖,倒是化解了政令与习俗之间的冲突。</b></p>

禁碑

立碑

瘟疫

厚葬

凋敝

绝碑

曹操

公元

经济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