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微信朋友圈一则“留不住的晚香堂”引起了自己的关注,因为晚香堂就在距雪浪老家附近的杨树园里,小时候没有什么记忆,成年后也未曾听说,让自己平添一缕乡愁,决定去参观一下。</p><p class="ql-block"> 在一片断垣残壁,满地断砖碎瓦、废旧什物的老房子之间,尚存一间尚没开拆的旧房,推门走过狭窄的前院,陈旧的大厅上方悬挂着一块“晚香堂”的匾额,下方一块关于“晚香堂”蓝底白字介绍搪瓷牌子,两边隔板与两厢隔开,门板间有数根梁柱,顶端大梁镶嵌着雕花,地下柱基上纹路可见,厅堂内杂乱无章堵放着杂物,显得陈旧不堪,完全没有圈内文中所述规模。三百多年雨打风吹,家庭的枝开叶散,历经岁月浸蚀,兵荒马乱,晚香堂辉煌不再,但朱家能保留着正堂至今,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据《朱氏宗谱》记载,晚香堂为朱氏二十五世朱钅永(1649-1709)所建,平素行善积德,所办乡学广受欢迎,桃李满园颇有影响。有学生为报答朱钅永的善德,将自家半个山场的林木砍下送给了朱钅永,希望在杨墅园建造一座可供族人读书的建筑。在学生的鼎力相助下,朱钅永倾其全部家产,将晚香堂一组房屋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成,成为学生读书识字、文人雅士笔歌墨舞的专用场所。其建筑有由前院,三厅堂,左厢房,四间四进组成,四造九间两院形制,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米。</p><p class="ql-block"> 厅堂内所悬挂着“晚香堂”的匾额,楷书字体,笔酣墨饱,入木三分。题额人孙岳颁(1639-1708)苏州吴县人。康熙四十一年(1682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善书,康熙每有御制作碑版必命书之。孙岳颁等文人墨客也经常晨游雪浪山,会友蒋子阁,泛舟长广溪,歇息杨墅园时,见古宅厅堂相连,灯光下不少村叟还在读书学习。孙岳颁看了非常高兴,应朱钅永之请,借引宋代名相韩琦“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诗句,欣然挥笔留下了“晚香堂”三个大字,以赞颂朱钅永晚年建堂重学的善举。朱氏族人将匾额悬挂于正厅,平添光彩,也起到了激励后学、传世其昌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朱氏二十五世朱钅永是清朝乡贤,仁慈为道,捐资建堂助学,为后世所称颂,“晚香堂"至今三百余年,虽称不上文物宝藏,但可谓传家之宝,这块散落在无锡乡间的文化魄宝,引起民间呼吁和政府的重视,破旧的房舍虽然难免拆迁命运,但朱家先祖捐产重学的豪举,为后人留下物质和精神上永恒的财富,值得称颂和怀念。家谱的记载,家风的传承,有如此高风亮节的先祖,引后人多么自豪和珍惜,表示重建或移建的心愿。当下,“晚香堂”也是体现着一种尊师重教、捐资助学的传统美德,值得发扬和光大。参观归来,心存憾慨,愿匾额长存,厅堂如故,晩香依然,让家乡多留一缕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