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读席勒《美育书简》 中小学音乐教师团队假期读书分享 第6天 金源小学 韩佳韵

蘅芜

<p class="ql-block">  席勒的《美育书简》这段时间总在被我反复咀嚼,其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是文化批判,以及关于“美的艺术”(Fine Arts)如何改进政治;第二部分集中于对“感性冲动”(the sensuous/the sense impulse)与“形式冲动” (the formal impulse)的探讨;第三部分是关于在经验之上所呈现的美的作用;第四部分中,席勒尝试说明审美教育对感性与理性、规定性与可规定性之间统一的重要性。这里的审美教育指的是自由的创作、自由的展示。它既对抗着感性的钳制与理性的束缚,又使感性与理性能够统合运作、如游戏般行动。</p><p class="ql-block"> 书中说道:“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可见,在当时看来,席勒是把审美教育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使异化的人格得以修复,“实现心理上的和谐自由”,唯有如此,建立自由理想的王国才成为可能。通过阅读《美育书简》可以发现当时德国的知识分子普遍对庸俗鄙陋的现实社会深深的厌恶,以至于想要“逃到一种幻想的乌托邦里去求安身立命之所。”</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人要把内在的必然的东西外化为现实,同时把外在的东西赋予形式,使之成为服从必然规律的东西。为了实现这两种目的,人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驱使,即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艺术作品使人们的审美心境处于“精神高度安详和自由、充满力量与生机相交融的状态”,但在现实中我们不会遇到纯粹的审美作用,任何一门高尚的艺术作品也只能无限接近那种纯粹的审美理想。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能完美地表现出各自的独特艺术风格,同时又能够运用自己的独特特性展现出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这种能带来审美享受的功用就是“一种更普遍的品格”。艺术家除了要克服艺术门类的特性限制,还要克服艺术材料的限制。因为艺术作品的美在于形式,而非内容,内容只能有限地作用于精神(感性或理性),只有形式才能作用于人的整体(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自由。席勒所谓的“形式”是广义的,正如他在第十五封信中提到“活的形象”,即生活与形象,感性与理性的同一。</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须兼顾“音乐”与“教育”。对学生的美育既是时代与社会的要求,也是“人”的要求。无论是日常教学工作还是本团队的常规研修活动,美育都应该也正在贯穿始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