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上海芭蕾舞团《茶花女》

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昨晚在大剧院观看上海芭蕾舞团的《茶花女》,进场才知道当场阵容是B角出演,前年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首次观看时,饰演玛格丽特的戚冰雪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当年戚冰雪仅22岁就跳了主角,不仅舞技好,角色分寸把握的也恰到好处,用我一位朋友的形容说是"美炸了",朋友是沪上著名的乐评剧评人,评论分寸把握的十分严谨,能获得他如此夸赞还真不多,本次前往有多半是冲着她的,不免有点遗憾。不过,也给了机会看看另一新人冯子纯的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台芭蕾改编于小仲马的同名小说,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由英国著名编导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德里克·迪恩编舞,音乐由英剧《傲慢与偏见》的配乐戴维斯创作,演出现场使用的是迈克·英格兰指挥上海歌剧院演奏的版本,是东方面孔英伦风格,上芭似乎有英伦情结,连《天鹅湖》也是采用英式版本,英式风格典雅华贵,表现细腻,但我觉的和俄罗斯芭蕾相比,少了些许热烈奔放,2008年间,也是在这个剧场,首次观看英国NBT芭蕾舞团的《蝴蝶夫人》,让我为巧巧桑难过了几天,那是我首次观看外国舞团的演出,一晃十几年过去,看过的外国舞团少说也有一打,觉得一个舞团就是要有自己的风格。总体来说,上芭水准在国内与央芭各有千秋,在亚洲也是名列前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昨晚的B角阵容整体比事先估计的要好,如果没有对比,感觉还是不错,但之前看过了上芭首席吴虎生和戚冰雪,觉得冯子纯和袁岸濮与之相比还是少了些惊艳,双人舞配合完成度少了些默契。不过,舞台总要给新人以锻练的机会,一般有实力的院团都要备几套角色,要保证演出不受演员状态的影响,有时还要防止出现突发状况。上海芭蕾舞团就曾遇到过一桩事件,前两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巡演时,主角范晓枫做完一个动作后,突然跟腱断裂痛不可支,这时,舞台其他舞者迅速用舞姿把伤者围了起来,最大限度挡住观众的视线,待到队形散开时,B角已在原来位置进入角色,许多观众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剧情就接了下去,演出后获得澳方同行高度评价,称之不可想象,要是一般院团就会中断演出了,这也说明了上海芭蕾舞团后备力量的充足和台风的严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是首席吴虎生与戚冰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是袁岸濮与冯雪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听过一次上芭的公开课,知道芭蕾演员的艰辛,芭蕾不比歌剧,演员吃的青春饭,韶华易逝,演员不易,长年辛苦排练演出档期却不多,算经济帐是赔本买卖,拥有一个芭蕾舞团一般中小城市想都不敢想,这就是大都会的魅力,文化的软实力,庆幸可以常去欣赏这般的高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