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岂能仅仅是一场辩护?——电影《否认》观感

秋叶飘零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图源网络</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电影《否认》摄于2016年,根据真实事件,导演米克.杰克逊。影片围绕一场诽谤诉讼案展开,场景有限,画面单调,人物性格不复杂,故事情节不曲折。但触及面广,发人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剧情大概。美国亚特兰大一所大学的女教师黛博拉.利普斯塔特,不但在课堂上讲二战纳粹大屠杀,还在退休军人节上演讲,指出大卫.欧文的相关书籍罔顾史实。殊料,此人当场反驳,随后将女教师告上法庭,以诽谤罪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方(或本人或请律师)在英国皇家法院,进行了一场场庭辨,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官司打了八个月,耗费三百万英镑,产生社会轰动效应。最后,黛博拉胜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片名醒目扼要,有几层意思推进:欧文对大屠杀的否认言论,引起黛博拉对其史论的否认,欧文以诽谤否认黛博拉的否认,最后是法庭对诉方所谓诽谤的否认。结论:大屠杀是不容置疑的残酷真实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现代史的常识,还要大费周章一辩再辩?看看法院门口聚集的两拨激昂人群,便知这是必须应诉、且必须胜诉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然,天理难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欧文四岁被父亲抛弃,八岁就崇拜希特勒。自学成才,崇拜偶像,在书中否认大屠杀。追究起来,始作俑者是那个不负责任的爹。弱小卑怯者,心理压抑变态,往往膜拜所谓强者。假如缘于前辈战后被清算之报复心理,问题倒简单了。法院门外那么多人,都是纳粹后代?不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纳粹主义、光头党之类,公然为二战后定义的胜负正邪翻案,动机何在?我觉得,还是西方社会文化痼疾——反犹排犹,希特勒利用了这个普遍的种族歧视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黛博拉</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欧文</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犹太人的聪慧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百年来,诺奖名榜中占了17%,经济学占40%,为人类文化发展贡献卓著。这种偏见究竟源自什么?有人说,因为出卖耶稣的犹大,那耶稣不也是犹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犹太人不认这个帐,他们的圣经只有《旧约》,救世主是上帝耶和华,不承认耶稣为基督(救世主)。而《旧约》中明言: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终将获得灵魂救赎。这与基督教宣扬的凡信主者皆得救迥异,故难成为普世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实中,犹太人宗教问题也排异。我在国外进过高大的天主教堂、华丽的东正教堂、简朴的新教教堂,唯独进不了犹太教堂。曾托儿媳的熟人带去见识,一口被拒。我猜或是教义的民族优越感和现实悲惨反差太大——两千多年流离失所,引起外人的奚落和敌视。很复杂,说不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片中还有同质异构文化内部的相互否认,表现在黛博拉与为其辩护的英国律师团队之间。开始,黛博拉信心满满:我有两个优势,一是女人,二是犹太人。前者,是针对绅士社会的女士优先?后者不必多说,受害者代表,事实胜于雄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根本不让她出庭说话,她一再强调我是教师嘴皮功夫厉害,不出庭会被人们视为懦夫,对方撂下一句:“这就是你要赢这场官司的代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跑到英国打官司?这是欧文的鬼点子,把难题甩给对手。在美国,诽谤罪由诉方找证据,证明对方说的是假的;到英国,则由辩方证明自己所说为真。片头中,欧文大喊大叫:根本没有大屠杀,证据在哪里?女教师在课堂上说:纳粹确保没人拍摄过犹太人在毒气室的影像资料。很棘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律师团队的头儿是代理过黛安娜离婚案的著名律师安东尼.朱里斯,年富力强,可他声明自己不出庭,请了个老头理查德,说是英国最会辩护的大律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头让黛博拉等人一起去奥斯维辛转转。天阴地冻,唯见铁丝网和废墟,一溜台阶,通到地下。战争结束前,德军炸毁焚烧了屠杀的所有建筑物,只能根据幸存画家的布局图判断,哪儿是脱衣室、毒气室等。陪同者提醒:留意脚下,“这里是一个神殿”。黛博拉没看出什么名堂,反惹伤恸。</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理查德</i></p> <p class="ql-block">开庭前,安东尼提议不要陪审团,问:你愿意拽个路人,没读过你的书却来说三道四?欧文傻乎乎地点头。他们还要来欧文20年的日记,在大量的案头工作中排查线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庭,欧文没请律师,八成有头脑的人不愿,没头脑的添乱,赤膊上阵自诉自辩。记者林立观者云集,据说《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斯匹尔伯格也来旁听。黛博拉被人护着,有人恫嚇要她的命,安东尼提醒你每天跑步最好路线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欧文自述,被告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出版商弃他而去。理查德举着书毫不客气:他不是历史学家,是个骗子。先前出版的承认大屠杀,后来则否认,原因是劳埃克特。此人在奥斯维辛偷取遗留物,化验后说毒气是用来灭虱的,犹太人死于传染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庭,一个犹太妇女拦住黛博拉,捋袖亮出刺青号码:作为幸存者,必须让世人听到我们的声音。女教师泪水盈眶:我发誓!跟安东尼一说,坚决不允,他们在地狱里走了一遭,还未愈合,“审判不是疗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凭什么?黛博拉很忿激,理查德拂袖而去。安东尼放录像带:欧文嘲讽那个可怜的女人,你靠这刺青赚了多少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庭辩论的焦点是,有无毒气室?欧文先否认,那是劳工的住处,没有中空的管柱施放毒气。后改口,有,是为病死者消毒。理查德追问:有必要吗?将要焚烧的尸体。欧文又改口:是党卫军的防空洞。距离2.5英里,你不觉得太远?<span style="font-size:18px;">欧文狡辩:我研究希特勒,对大屠杀不太清楚。那你为何在这个问题上满口喷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黛博拉这才明白那天老头拖拉迟到,是去步测距离。回到酒店,她心悦诚服向老头道歉,替奥斯维辛。说自己从小凭良心做事,理查德说:有时感觉并不是最有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人对话,牵扯到动机(目的)正义和程序(方法)正义的关系。一腔热血满怀正义,并不能保证辩诉成功,需要客观证据、头脑冷静、逻辑严谨、判断成立、推理缜密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律师团队非常注重法律程序每个环节。第一,不让黛博拉出庭自辩。“我们要针对欧文,要‘饿’死他。你出场,就是‘喂’他”。我的理解是,作为女人,比较感性;作为犹太人,容易感情用事。第二,不让幸存的犹太人作证。因为时间和痛苦,记忆难免有误,弄不好授人以柄。第三,不要陪审团,鱼龙混杂,避免盲目附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在蛛丝马迹的历史遗痕和对手的日常言行中挖掘寻找,不是空口无凭瞎嚷嚷,比谁的嗓门高。只有无可置疑的事实细节,才能铸成无可辩驳的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然,他们找到了欧文日记中的白纸黑字,给9个月大的女儿唱反犹主义的童谣。欧文撇清,那是某某人写的。法官当头棒喝:人家没有提出诽谤诉讼!理查德指出欧文书中的25处错误,不是偶然而是蓄意歪曲历史,为希特勒开脱罪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看要大获全胜,法官突然开口:如果欧文是个极端的反犹主义者,全然相信自己的历史述说,怎能指责他撒谎?黛博拉当场傻了,左询右问咋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承认他的动机真诚,真诚不等于正确。动机是主观的,正确与否不是自己说了算,而由结果或事实公认,好心还可能办坏事呢。若有人以良好动机为严重后果甚至罪行开脱,当然不成立,动机不可能造成伤害,只有行为和结果。假如不择手段想以恶的手段达到善的初衷,更是异想天开。一旦采取恶行,就与善南辕北辙,本身成了不折不扣的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判决:欧文受欲望驱使,采取了与其意识形态、信仰相一致的方式来描述,即使涉及到对史实的歪曲篡改。即他自以为是地发表了有悖事实的史论。因此,辩方理由成立,被告获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细节,第一次开庭,黛博拉以“我是美国人”为由不向法官鞠躬,后来低头致意了。这不是入乡随俗的功利讨好,而是在多次庭辩交锋中,对英国人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由衷敬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饶是如此,欧文还公然声称自己胜诉,那个女人一直不敢露面足以说明。过去否认大屠杀,现在我否认判决。这种睁眼说瞎话的混蛋,还允许他演讲出书胡说八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上没有完美的结果正义,说什么是他的自由,信不信是你的选择,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在众说纷纭中甄别真伪明辨是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闻发布会上,黛博拉慷慨陈词:有人说这个判决威胁到言论自由,我一直同那些滥用它的人斗争。并非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言论自由并不是说你可以撒谎,还不负责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