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203】活跃在军营

坚毅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光阴似箭,40多年前非常有名气的【海鸥203】活跃在军营的故事,尽管如白驹过隙一般转瞬即逝,但它会永远根植于每一位战友的内心深处。</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多少年过去了,如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知道“海鸥203”</span>的人也许并不多了,但是如果你看过《林海雪原》这本书或者电影就会知道部队首长们有代号,如团参谋长少剑波的代号是“203”,听陆军战友说这一代号解放后一直延续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延续到什么年代,是否延续至今,或者到什么时候戛然而止我也没考究过。然而我在空军部队的军旅岁月中却沒听说过首长们有这种代号,也许空军部队的首长不需要代号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要说的“海鸥203”可不是什么首长的代号,而是上海照相机厂出产的一种照相机品牌,这里我权且也把它称呼为代号吧,这或许是受作品的影响亦或是军旅岁月的使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老的相机品牌,海鸥照相机在1960年代就已享誉海内外。在那个食品和娱乐都很短缺的年代,拥有一台海鸥牌照相机那可以使你成为要多神气有多神气的人。而我有幸竟然在1970年代也成为了那一部分神气人中的一分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还是上个世纪的1975年,我在部队提干时才19岁,这又开始发工资了,那可不是当战士时的津贴费,第一年6元,以此类推,7、8、10、15元…。对于我这个年龄的23级正排小干部来说,每月领着52元的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恰似每月进账一笔巨款,拿的眼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不知道怎么花销,也根本没有花销的地方。什么找对象,什么结婚成家,什么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都需要花钱的事和我都沾不上边,心无旁骛的学习、训练、娱乐着就是年轻的我全部的军旅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其中也源于我所从事的军种是空军地勤。其它不说,单就这伙食标准每天0.9元,除了飞行员的伙食标准外,还有谁能与之相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祖国并不富裕,那时候的军队也非常艰苦,那时候的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建设着我们的家园。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空军地勤的伙食标准还是非常高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每天0.90元的伙食标准,吃的都是大米、白面,仅有百分之十的粗粮是小米,大都用来每天早餐做小米粥,连队还经常将结余的伙食尾子用于购买糖果、水果发给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概念呢?我们来对比一下,当时我所在的空军部队飞行员的伙食标准是每天2.5元;干部灶0.50元;普通灶0.45元,对比中可见地勤伙食标准之高。再看看当年城市职工每个月平均工资也就二、三十块,农民每天劳作一天的工分也就几毛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年轻的小干部有了工资,有了支配权,进而就有了怎样花的想法(当年还没有消费一词)。已经不满足于部队每天三点一线(食堂、营房、机场)的一日生活秩序了,几番跃跃欲试想学点什么、干点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来想去,就想到了探家乘火车在北京中转时要住一宿,白天要在北京等一整天,利用这样的机会,在游览天安门并照相留念,在这神圣的地方,你会感受到这是每一位途径北京的人一大心愿。我就联想到拥有照相机的那一个个照相人,在天安门广场画个圈,三脚架一支就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一联想可就激发了我的兴趣,想方设法琢磨相机,买个什么样的相机呢?行动起来以后才知道,那个年代相机也不好买,无论怎样努力竟然发现买不到。战友们也凑在一起议论纷纷,出谋划策当起了参谋,其实大家也都希望我买个照相机,也好借个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是缘由当年照张相只能到驻地照相馆且路途较远还得利用周日请假前往,每当周日,部队又有着15%的外出比例,照张相也真是不容易,生活、训练、学习等照片更是想都不要想,也不知是谁出了一个主意,说给上海照相机厂写封信试试看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了这一想法,我就执笔写了一封信,述说了我对照相机的需求。大意是人民解放军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海防,守卫着祖国的蓝天,远离城市,服役几年间不允许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能靠通信联系亲人,汇报个人在部队的成长,这种见信不见人的联系给军人以及亲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思念,因此非常希望手中有一架照相机为部队战友们留下年轻的身影,邮回家也让父母亲人看了放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买到相机,为了说服照相机厂,我是不惜口舌笔墨,洋洋洒洒满篇都是大道理,写了好几大篇邮了出去,当然也没有报什么指望,更谈不上什么希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人惊喜的事时而总会发生,记得那是一个中午,战友们即将列队吃饭的档口,不知谁那么大嗓门的喊起了我的名字,说上海照相机厂来信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呼啦一下围了上来,非要我当即打开信念给大家听,我记得上海照相机厂的来信热情洋溢,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答应帮助我们解决,要我把钱直接邮寄给上海照相机厂,然后厂里发货。(写到这时似乎有点梦想,感觉当年厂里送咱一架多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封来自上海照相机厂的回信在连队在军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反响,现在想来那也是一次生动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议论纷纷中,战友们对这封来信以及信中字里行间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和购买相机的支持,内心都满怀着喜悦和自豪,又一次升华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升华着保卫祖国的责任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憾的是随着工作的变动,信件没有保存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海鸥203相机在战友们的期盼中邮来了!相机采用皮腔折叠式,携带很方便。速度从B门至120/秒,光圈从3.5至22,并且装配了自动测距功能,在那个年代算是先进的配置了,该机使用120胶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价格大概是80多元,为了这架相机几乎花了我三个月的工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小照相机很快就在连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span>机场、营房、操场、单双杠,吊环、滚轮、秋千等等地方都留下了战友们矫健的身影,记录下了战友们军旅岁月丰富多彩的人生。照片向雪片一样纷纷扬扬飞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飞到了父母亲、恋人、同学、亲朋好友的身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小照相机承载着战友们的期盼,那个年代每周只放一天假,对于军人来说,这也经常是一种奢望。然而就是周日这一天也让我变成了大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早上开始两眼一睁,就应邀为这一伙,那一群战友走东奔西拍照留念,一天下来要拍十多卷柯达胶卷(当时是最好的胶卷),也不知要走多少路,到了晚上感觉就是精疲力尽,比保证飞行训练还辛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张张方寸大小的照片了却了多少父母的牵挂,牵起了多少千里姻缘,一张张照片让亲人们大饱眼福,带给亲人无限的惊喜。至今战友们相聚的时候还是会兴高采烈的回忆起那难以忘记的一段段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对相机的熟练掌握,就开始不满足简单的拍照了,开始尝试冲洗胶卷。为此要买显影粉、定影粉,分别倒进两个水杯中,用温水调好,要准备一杯清水,把红塑料皮剪出手电筒灯光处那么大小的一个圆放上去,作为红灯,配上一两位助手,准备工作就基本就绪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连队门前不远处的地道给我们派上了用场,这还是那个年代,为了贯彻“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为了预防核战,我们下连伊始就修建地道,我所在的营房到处都是地道,当然一直也没用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漆黑的地道中,将胶卷打开先在显影水中反复来回的卷(因配发的搪瓷杯容积不大,只能从一边卷到另一边),凭着感觉显影时间到了,过一遍清水,然后再放到定影水中如此反复卷来卷去,直到感觉好了,在放入清水中洗净,用蒙着红塑料的手电筒照看有影了,就说明冲洗好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期这种简陋且原始的冲洗过程有着许多的失败,报废了许多胶卷,这是因为胶卷在从相机取出以及打开的过程中有点亮光就容易曝光,在显影定影的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全凭感觉难免出错,这种失败对于当年的摄影爱好者或许都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拍照的初始阶段也是难以避免的一些损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是,每当看到因为技术原因报废的胶卷,每当看到战友们兴高采烈的迎了上来,得知结果却又流露出来那无奈的眼神,那时的我真有些无地自容,令人沮丧。好在战友们也没那么多说道,胶卷大家买,报废了也就全当交学费。随着照相、冲洗胶卷技术的不断提高,废品也就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后我又拿着自己冲洗的胶卷到离我们驻地10来里路的陆军部队照相馆请教师傅,又报名参加了摄影(函授)培训班学习,总算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由此照相技术是越来越好,成了深受战友们喜欢的军营小小“摄影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回忆起来觉得那时候的消费似乎有些超前了,有点奢侈了,刚提干那个时段,穿一件自己买的“的确良”衬衣,戴上手表,都要被指导员训斥一番,勒令不许穿戴,而拥有这照相机确没有挨过训,或许这也得益于战友们包括指导员的欢迎与喜爱吧,大家都是受益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春良这小子(几十年前我们就是这样亲切的称呼),同批兵,比我还在部队多干了两年,看了我的这篇回忆,给我发来不少照片,并由衷的感叹说这作品是我的杰作。我竟然惊奇的发现,我们有在同样的器械上拍出的作品,只是姿势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还别说,40多年过去了,现在仔细看看仔细想想这拍摄的角度,按快门的瞬间,光圈速度的把握,这就是差距啊,这小子看到也无法辩解,估计不服都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你看前后三张作品都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我们两个战友互为对方拍的照,这玩器械的技术含量咱先别论,当年的战友都懂得的,这拍照的技术岂不是立判高下,当年就是这样边调侃边拍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哈哈,当我在这一边写作,一边回想当年的时候,这有多开心快乐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海鸥203》活跃在军营十多年,伴随着我直到转业。在这篇回忆接近尾声时,想到除了它辛勤的建功立业外,它让战友们掏了不少钱买胶卷,也让战友们费劲了不少的心思琢磨如何照相、选景,它是否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战友们的日常秩序,其是非功过与谁述,就让战友们品味吧,就让它永远的留在战友们的记忆中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