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海棠”第一季第7期:黎家风味

黄玉琼

<p class="ql-block">由三亚市海棠区委宣传部主办、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承办的“烟火海棠”周末美食分享会,于2022年1月15日下午3:00,在三亚市海棠区青田村委会的大汝村一组举办第七期,本期推出的美食是:黎家风味。</p> <p class="ql-block">这天风和日丽,“烟火海棠”带着协会执行团队走进了竹落岭脚下的 “大汝一村”,沿着村道没走多远,一座静谧的村庄映入眼帘,村子不大,只有200多人,但村中却长着许多高大的古树,从古树铭牌上看到,几棵酸豆树有290多年的树龄,而一棵高山榕却有300多年的树龄。一棵棵古树见证了小村的历史变迁,从泥泞小路变成了水泥大路,从船形茅屋变成钢筋水泥小洋楼,从肩挑背扛变成汽车运输,从刀耕火种变成现代化种植养殖……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黎乡人民从落后愚昧走向现代文明,正走在奔向美好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p> <p class="ql-block">在田边高大的酸豆树下,长桌上铺着一张椰子屏,这是用椰子叶编织而成,可以作屏风,作茅草屋的墙,作凉席,今天是用来作摆放食物的垫子。盘子中放的就是今天黎家小吃——椰子饭、竹筒饭和猪肠粑。</p> <p class="ql-block">王坚理事长和蓝扬伯副会长早早就在烤椰子饭,他们事先把椰子皮剥开,然后把淘好的糯米,灌到留有椰子汁的椰子里面,然后烧起一堆火,得到足够的碳后,把封好口的椰子埋到碳火堆里面。</p> <p class="ql-block">焖上五六个小时,扒开碳土堆,椰子饭做好了。在藤桥,人们管这叫“椰子船”,我想是不是因为椰子饭熟后切开的形状像一艘艘小船而得名?余会长则引《崖州志》所记,认为“椰子船”应该是“椰子炖”的土语,与竹筒饭一样,是古法美食的创意,利用植物的容器,装上水与谷物,投入炭火烧烤而成的美食,虽是碳烤而成,但如同炖熟,虽然“船”、“炖”字不同,但海南话读音相似。我侧重于形,他侧重于意,列位看官,你们觉得呢?</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嘉宾,从左到右是老支书苏庆文、老村长苏庆贵,周昌美老大爷,还有不少村民。</p> <p class="ql-block">大家边吃小吃边讲起乡间的趣事。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大汝村用当地说怎么读?起名“大汝"是何缘由?</p><p class="ql-block">余贤栋会长更好奇的是“大汝村”名字的由来,据他多年来对本土文化挖掘的经验来总结,海棠湾地区的村庄名字,一般汉族村落有以地理地标起名的特征,如“龙楼村”、“营头村”、“石姆隆”等,有以姓氏起名的“海丰老符村”、“岭头坡林屋村”等。黎族集居村落一般以黎语音释或者意释的汉字表达为主。但是“大汝dà rǔ”这两个字的表达与上面的特征都不符合。</p> <p class="ql-block">不愧是当过村干部的,苏庆文老支书和苏庆贵老村长特别健谈,兴致勃勃地讲起村名的来由:原来以前这里靠近高山密林,村子建在长着很多“多尼树″的山坡上,故名“多尼”<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南话念dō ní)村</span>,因为读音相近,所以写成“大汝”(海南话念duā ní)村,老村长讪讪地笑着说,以前人不识字,“多尼"就写成“大汝"。</p><p class="ql-block">后来人口多了,就分成大汝一、大汝二、大汝三,共三个村,我们来的是大汝一村。</p><p class="ql-block">看到没?这就是“多尼”(海南话),“bao kai gan”(黎话),学名“桃金娘”。这个紫黑色,如指尖般大小的水果,我们海棠湾人都不陌生,农历六月,在“多尼duō ní”成熟的季节,也是小伙伴们郊游聚餐的好时光。多尼吃起来甜甜的,但大朋友都会告诫小朋友不要贪吃,它与“番石榴”一样,吃多了会拉不出粑粑来的哦。</p> <p class="ql-block">老支书和老村长说其实苏家祖上也是从福建迁移而来,到这里与当地黎族同胞共同生活,慢慢地就融入黎族人的圈子中,现在讲着黎话,沿袭着黎族风俗,但又保留着一些汉族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他们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跟我们说了不少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大汝村靠近铁炉港,海产丰盛,随便下网,便能满载而归,有鱼、虾、蟹、螺,应有尽有,用小虾小蟹做出来的虾酱蟹酱味道更是一绝!</p><p class="ql-block">他们还用海水来制盐,因不懂除卤制出来的盐是苦的,但后来这里却建起了国营铁炉港盐场。</p><p class="ql-block">陆地上主要种植番薯、包谷和山兰,可以吃,还可以用来酿酒,黎族人那可是无酒不欢。</p><p class="ql-block">当有人问起为什么黎族人为什么不种菜,是不是因为懒?黎家妹子黄珊珊说是因为没有菜种子,黎家阿哥吉田路说其实在房前屋后有种豆种瓜,老支书也证实了种菜是最近80年代潮汕人过来包园种菜才开始有了菜园,说明黎族乡村也是开放的、包容的,黎族人也是能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大妈却跟我们说起这些黎家小吃的做法和作用,因为下海捕鱼、上山打猎、砍柴或到田里劳作,竹筒饭、椰子饭是最方便携带的吃食,就着山泉水,吃着这些饭,那是一个美!</p><p class="ql-block">可不是吗,椰子饭实际上是用椰子汁煮的糯米饭,甜甜的、糯糯的,既可口又耐饿。竹筒饭的做法跟椰子饭差不多,在竹筒里放入米和适量水,塞上木楔,用火烧熟,竹筒饭带着竹子淡淡的清香,让人吃了口齿留香,吃了还想吃!这两种方法都是就地取材,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大妈们还说起了猪肠耙、舂饭粑,这些跟汉族人的做法是一样的,所以啊,文化的交融,催生了海棠湾地区的特色美食也就理所当然了。</p> <p class="ql-block">坐在长桌前,老村长苏庆贵说起以前大汝村办婚宴的趣事。他说以前每逢村里办喜事,就是杀狗炖木瓜,地上铺上椰子屏或芭蕉叶,用椰子壳当碗,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声唱歌,那种快意豪情,现在的婚宴真的没法比。谁说的狗肉不上桌?我们就放在地上吃,大补!</p> <p class="ql-block">其实海南椰子不是原产海南的物种,据考证可能来自越南,椰果也许是从海上飘浮过来的。《崖州志》对椰子的描述是:椰子,树高五六丈,似槟榔,实大如升,外包粗皮,里壳圆坚,剖之,瓤白如雪,厚半寸许,中空,有浆数合,饮之醇甜。或投以麴酿酒,其味甚美。苏东坡有《椰子酒赋》,称壳可制为酒器。可以说椰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贝,是有大爱的生灵。海南人对椰子太熟悉了,对椰子有着特殊的感情,经过开发,椰子可谓全身是宝,产品开发的门类众多,但我们今天更好奇的是老海棠湾人与椰子的故事,所以今天黎家风味“椰子船”也就成了主角。</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大爷名叫周昌美,今年80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大家称他是个老英雄。原来呀村里没有井,全村人用水都到村口一个水坑里取水,虽然是泉眼,但天旱时水还是不够用,村民想将泉眼扩大挖深,却无济于事,这时,年方十七八岁的周大爷独自一人,在田边挖出了一口井,缓解了村里人缺水用的困难。老大爷用手指着旁边说,那口井原先就在这里,已经填埋住了,因为全村人都用上了干净卫生又非常方便的自来水了。</p> <p class="ql-block">在村口土地公厝旁边立着一块石碑,碑上的字已经看不清了,老支书说这是分界碑,上面刻着的是渔场分界说明。因为当时琼南区,辖铁炉侗黎人,老支书苏庆文的曾祖父苏德忠当时任区长,为不使黎汉为渔场纷争,便将铁炉港渔场划界,刻碑为记,黎人汉人分界捕鱼,从此相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老支书还带我们去他家里,看舂臼,还跟老伴一起演示舂谷子。因为以前没有辗米机,所以稻谷脱壳就靠舂,于是每季稻谷收割后,村里彻夜响起舂谷声。当然了,有时还舂饭、舂耙。</p> <p class="ql-block">村道边,古树下,两位村民在拾掇她们的藤编器具,有筐、有篮,非常精美。村民们说原来村子边的山上就长着很多藤,黎家姑娘心灵手巧,就用藤编制各种器具,手艺传承至今,村里会藤编技艺的妇女不少,要知道她们出嫁时穿的𧚔裙都是自己织的,何况是小儿科般的藤编?所以她们编出来的作品拿去销售,深受游客青睐,都争相抢购。</p> <p class="ql-block">在黎族乡村品尝黎族风味小吃,跟着黎族同胞学讲几句蹩脚的黎话,听着大爷大妈讲着村庄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好,那是其乐融融。吹着田间清凉的微风,古树荫下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意犹未尽中今天的美食分享活动结束了,大家合影留念,共同印证黎汉一家亲,美好新生活。</p><p class="ql-block">品当地特色美食,听老人讲老故事——“烟火海棠”魅力无限!下期活动,敬请期待!</p> <p class="ql-block">撰稿:黄玉琼</p><p class="ql-block">审核:余贤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