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泥鳅,又名“鳅鱼”,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被人们誉为“水中人参”,民间更有“天上斑鸠,河里泥鳅”的美谚。泥鳅挂面更是我家乡——巢湖的一道“土菜”,备受大家欢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前几天家乡《最忆是巢州》平台刊登了一篇文章《 泥鳅嘚挂面,馋哭一巢县》,引发了我的一段回忆。</b></p> <p class="ql-block"> <b>五十多年前,我招工回城未果,第二次下放到兆河农场当了一名农业工人。那时的农场没有机械设备,就连照明用的电也是我们去农场刚搭起来的。近二千亩圩田,就靠二三百农工原始耕作,工作强度可想而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记得1973年的夏天,正值农场双抢,时间紧,任务重,白天栽秧,收割,晚上加班脱粒,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本来体质弱小的我终于架不住这种超负荷的劳动,病倒了,连继几天发烧,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场部卫生员给我打了针,配了些药后就走了,同事们都去干活了,这时我就有点想家。想着在家时的好处,想着在家生病了母亲会焦急地问寒问暖,会精心地给我做可口的饭菜......我不由得流下了眼泪。</b></p> <p class="ql-block"> <b>和我住在同一个宿舍的程勋霞大姐,与我非亲非故。她是六十年代,随着巢县解决一批待业人员,来到农场的。据说来农场不久,患了“类风湿”病,看了很多医院都没看好,整个人手脚都变型了,走路一拐一拐的,生活自理都非常困难。但是她有一颗善良的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她见我躺在床上痛苦的样子,也不知她在哪里寻到这土方——《“泥鳅,被称作“水中人参”,具有滋阴、壮阳、补气血的作用”还能治疗痔疮、浮肿等疾病”》。第二天一早,她便悄悄的去兆河农场的码头边买了一斤活泥鳅。码头边离我们住的地方足足有二里路,这在平常人是一件简单的事,可是对于双脚变型,走路极度困难的程大姐是何等艰难的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回来后,也不知她是怎样处理活泥鳅的(活泥鳅圆滑,我们正常人都不好处理,何况她手脚不便),只见她屋里屋外一拐一拐的忙了半天,中午时分端来一碗冒着热气腾腾面站在我的床边,对我说:“趁热吃吧,糊了不好吃”。看着程大姐手中的那碗面,我的眼眶流下了感激的泪水。这是一碗充满善良的爱心面,我接过程大姐的那碗“泥鳅面”,和着泪水吃了下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那是我今生最好吃的一碗面!也是我终身难忘的一碗面!说也奇怪,吃了那碗泥鳅面不久,我退烧了,病好了。又回到双抢战斗中了。</b></p> <p class="ql-block"> <b>事过数年,一碗泥鳅面已成为陈年旧事,但他永远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离开农场快五十年,现在的农场也发生了巨变,近二千亩的良田被私人承包了,原有的职工各奔东西。程勋霞大姐也不知是否还健在?但是她一直在我心中!那碗“泥鳅面”时常飘浮在我眼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人生可以忘却许多许多,但有些人有些事却可以让我们用一生来铭记。不为别的,只为了那些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的那双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