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长行小学和儿时的同班同学

黄河源

<p class="ql-block">淄博市周村区中长行小学是一个初级小学,也就是说只有小学一到四年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去,小学一到四年级叫做初小,五到六年级叫做高小。仅有一到四年级的学校叫做初级小学,拥有一至六年级的学校叫做完全小学,简称完小。学生在初小学完,称为初小毕业,还要经考试进入高小继续读完五至六年级,才算是小学毕业。现在已经没有这样小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长行小学位于周村保安街(曾叫做下沟街、福鹤街)中段的石家胡同路南,叫做本校,还有三个分校,分别在石家胡同北边的梅家胡同、石家胡同口保安街路西拐角上和石家胡同东口对过的尚家胡同西口保安街路东的三个院子里。其中尚家胡同口的院子西墙外过去有个大水井,院子里在解放前曾堆放炉渣成山,所以,习惯上就称这个院子叫做大井或者炉渣山的院子。</p> (中长行小学校舍位置示意) <p class="ql-block">中长行小学过去算是周村较好的一个初小,于七十年代撤销。其校舍现在仅剩梅家胡同分校一个院子尚存,其余都已经拆掉了。</p> (位于梅家胡同的中长行小学分校,门那边有俩窗户的房子就是我们的教室。) <p class="ql-block">(1957年秋末起我们在这间房子开始上学)</p> <p class="ql-block">1957年秋末初冬,因淄博师范有一批学生需要实习,因此在中长行小学招收了一个班级,算作预科,授课老师多由师范生轮流执教,类似于现在的学前班。到1958年秋季开学,该班才正式成为小学一年级,笔者就入学进入了这个班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班从1957年秋末冬初开始在梅家胡同分校的南教室,读完一年级后,第二学年迁至尚家胡同大井院分校的北房教室,在这里上完了三年级,第四学年又迁至石家胡同本校的西房教室,1962年夏初小毕业。后班内的同学分别考取北门里小学、淄博师范附小、东市场小学等学校继续求学,直到1964年小学毕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57年末到1962年夏,这个班在中长行小学度过了四年多的启蒙学习时光。这四年多时间里,正好是大炼钢铁时期,紧接着又赶上了三年的自然灾害灾荒年。我们这群刚刚开花的儿童,与国人一道,历经了举国的狂热和难熬的艰苦岁月,所幸,都抗过来了,花骨朵都没有在苦难中凋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是五十余年过去,我们都已经花甲,忆起当年时光,恍如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班的同学有(括号里是家住的街道):</p><p class="ql-block">张爱俊、黄维廉、高 福、刘 群、梁宝存、孟宪华、韩华龄、聂振宝、刘思德、温玉和(保安街);</p><p class="ql-block">沈永春(南保安街);</p><p class="ql-block">高如训、崔少琴(小石桥);</p><p class="ql-block">张传国(姬家胡同);</p><p class="ql-block">张菜园(尚家胡同);</p><p class="ql-block">石淑华(石家胡同);</p><p class="ql-block">李梅英(大车馆);</p><p class="ql-block">赵聿兰、顾秀芳、贾桂英、李孔云、吕文刚、姜长胜、曲卫星(中长行街);</p><p class="ql-block">刘兆义、李素芬、孙 波、徐桂兰(新街);</p><p class="ql-block">荆象国、袁宝华(状元街);</p><p class="ql-block">李 莹、李保国(大街);</p><p class="ql-block">郑建华、孙金兰、田爱华、石玉槐、张观生、耿振东、刘宝立(绸市街);</p><p class="ql-block">周桂芬、郭宝生、李维泉、张其林、柴国立、朱丽华、王成英、张秋风、张 云(新建路);</p><p class="ql-block">李云贞、雷秀英、周梦丽、郭正仁、韩庆梅(丝市街);</p><p class="ql-block">刘兆水(东市场);</p><p class="ql-block">郝之晶(进德街)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岁久远,可能记忆不全了,缺也不会少了几个。这些人大多数是从1957年就进入同一班,有几个是在二到四年级从别的学校转学来中间插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述人如今分居各地,职业各异,都已经退休,有十几人早已离世。约半数还有联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本文原创于2009-12-09</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01-15重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