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濬:看云不是云,见山才是山

李文濬

<p class="ql-block"> 看云不是云 见山才是山</p><p class="ql-block"> 李文濬 摄/文&nbsp;</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灵感来自偶然的发现。利用色谱的互补色,反转照片的色彩,以求达到虚拟仿古国画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艺术需要创新,需要新的呈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艺术永远局限于单一的形式、单一的风格与单一的表达。摄影艺术载体的包容量应该很大,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写意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依规循环的,当然也可以是反其道而行的。</p><p class="ql-block"> 看云不是云,见山才是山。于我而言,每天观云的时光,其实就是寻求见山的过程。1802—1803年,法国、英国早期的形态学家德拉马克和霍华德提出的云的分类学中的积云类,与我国对云的分类中的积云类之分类积状云一脉相通,这类云形态的最大特征是呈上尖下宽山型状,是最适合转化成山景的云系之一。探索云景背后的奥秘,那也是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的写意山水画讲究气韵的抒发、意境的表达。疏密错落有序,浓淡干湿相宜;雄奇而不失蕴藉,散淡而不显枯寂,郁勃之气坦荡其间。所以说不是所有的蓝天白云片子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仿古山水画的,要特别注重选择性的拍摄,潜意识地将拍云作为拍山来对待。由此产生的反转影像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力,或山色空蒙、云雾缭绕;或山峦叠嶂、层出不穷;或山势险峻、巍峨挺拔;或山脉连绵、逶迤起伏。如果从画法与笔触层面上来分析,既有兼工带写、淡色轻敷,又有水墨渲染、枯笔皴擦。</p><p class="ql-block"> 山云交汇,亦梦亦幻,山云别离,洗去如新,可见大自然中山与云的关系竟如此交融密切。正像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雁儿落兼得胜令》写道:“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毕竟说的是山云的互衬之美,孰不知当今还有另外一种神奇之美,那就是山云影像的反转之美。</p><p class="ql-block"> 大凡中国古画,由于故人善于在绢本和宣纸上作画,年代久了就会氧化变色,呈暗黄或淡褐色,这是时间的积淀、历史的必然,其实也就是古画隽永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由蓝天白云的影像转换成山水风景古画的韵味,无论以“云片”为负也好,还是以“山片”为正也罢,归根结底还是对影像释义的另一种脱胎换骨地延伸与拓展。此种正负间的反转而派生出来的山水图景,既有印象中的存在,又有意象中虚无。</p><p class="ql-block"> 与其说仰望云天的飘浮,不如说敬畏山峦的持重;与其说云卷云舒漫随行,不如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