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国印象1-阿斯塔纳

鲁-盧

<p class="ql-block">  这是今晚(2024.7.2)电视节目的两张截屏图片,老大去开会了。这个酒店是中石油在ASTANA的北京大厦,2010年在哈国商务考察时曾经在这里住过。看到这个酒店,就想起了两年前发的美篇,美篇中的照片是考察时拍的,近几天的电视新闻中说不定有这些镜头。以下是两年前的美篇原文。</p> 哈国形势平静了。<br> 动乱之后的命运或是说国运如何很难判断。<br> 本人曾经到过哈国,所以从局势动荡开始就在关注,看电视的时候总比看阿富汗、土耳其这些没去过的国家有现场感吧。<br> 电视报道说哈国首都“努尔苏丹”,我就蒙了,没听错吧?又迁都了?不可能啊,迁都可不是过家家。<div>  原来我一直停留在2010年8月,那时的首都叫“阿斯塔纳Astana”,改名都已经三年了。难怪这两年我忙的晕了头,在用实际行动探讨商务活动中的“善意与信任”,没关注到阿斯塔纳改名的新闻。<br>  今天晚上看到的新闻又热闹了:据俄媒报道,哈民众联名呼吁将首都努尔苏丹改回原名,托卡耶夫面临两难抉择。2019年3月托卡耶夫被纳扎尔巴耶夫“扶上”总统宝座之后,随即下令将阿斯塔纳改名为努尔苏丹(纳氏的全名叫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努尔苏丹是他的名字),此举被认为是托卡耶夫投桃报李,会做人的证明。而现在托卡耶夫面临两难抉择。城头变幻大王旗,这可不是在舞台上唱戏。</div><div> 电脑里存着当年的一些照片,闲来无事聊一下这个邻国,今晚就有了写美篇的热情。</div> 这是阿斯塔纳的标志性建筑,巴伊捷列克塔,被称为哈萨克的“生命之树”。晚上变换各种灯光,格外吸睛。这一篇的头尾两张照片还比较满意。 这个塔有观光电梯,我们没有时间上去。商务旅行的日程紧张,利用休息或对方日程变更形成的空闲时间到周围走走看看,顺便拍些照片。可能比不上网上的漂亮,但都是自己拍的,当时就这个水平了。白天拍这个塔也好看。 1991年苏联解体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府在阿拉木图,也就是独立后的首都。1997年迁都阿斯塔纳的目的是带动北部、西部经济,强化哈萨克民族,相对弱化北部俄罗斯族。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出台了相当优惠政策,召集世界各地的哈萨克族人回到自己的国家。新疆的哈族人也有迁移到哈国的,中石油的酒店里就有新疆籍的哈国人。 这座北京大厦在阿斯塔纳属于高档酒店,我比较欣赏这种建筑风格。里边的设施和服务也不错,国家领导人访问哈国时都在此下榻。自助餐厅里有包饺子、摊煎饼的济南小老乡,在异国他乡倍感亲切。 新都阿斯塔纳建设日新月异,最壮观的还是政府建筑。这些照片都是在酒店高处拍的,没能近距离拍摄。图中的那个碑是旅游打卡点,网上有不少照片。 近距离看这种教堂,给人一种纯洁、神圣的感觉。<div>另一个标志性建筑--大帐篷</div> 游牧民族国家的标志,“沙特尔可汗”(khanshatyr)大帐篷。内部类似万达这种综合体。 石油公司是哈国的重要部门,这门头也气派。<div>没时间去休闲的地方,路过的几个地方有雕塑。</div> 阿斯塔纳的夜景, 大街上的阿斯塔纳人,气质不错,看不到在阿拉木图街面上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为生计而忙碌的老百姓,这是新兴城市的特点,再则我也没进入到阿斯塔纳居民生活的街区。<div>  在一个很有特色的餐厅,忘记名字了。拍的两张照片还有点业余摄影的意思。</div> 8月30日是哈国宪法日,照例举行阅兵式。天气和距离的原因,隔着玻璃,没能拍到理想的照片,调光后的这两张勉强能看。 图中看到的就是参加阅兵的地面车辆,看起来好像比不上这一次俄罗斯出兵平叛的装备,几十架运输机,上百辆战车。<div>  据说俄罗斯出兵可不是没有代价的,6条要求中就有文字、语言、学校等三个方面的要求,目的就是扩大俄罗斯民族的影响力。果真如此,这与当年迁都的意愿正好相反。</div> 纳扎尔巴耶夫之所以统治哈国30年,他在处理美、欧、俄、中等大国关系上玩的圆滑,争取到了和平发展空间,至于腐败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次骚乱将哈国送到了俄罗斯口中,这就是我开篇所说的国运未卜。 专家说俄罗斯这个民族的血性受蒙古族的影响,其实整个中亚国家都是如此,游牧民族的思维逻辑简单粗暴,勇猛彪悍。远的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苏联,苏联出兵的好处就是各个小国加盟。出兵中国的好处大家都很清楚,民国那位蒋总统也是毫无办法,弱国无外交,有求于人。 目前俄罗斯夺回了克里米亚,控制了白俄和哈国,唯独乌克兰这块肉不好咬,估计也能赢。普京想恢复苏联时代,理想与国力差距忒大。当然他这么折腾对中国也有利,不必担心交友不慎,毕竟中俄的经济总量不可比。 但愿阿斯塔纳永远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