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志士古城历史名人---马贡芳将军

龙化石(杨万龙)

笔者,登山邂逅镇江禹山时,在镇江市区东郊象山乡境内禹山西南麓寻访发现,辛亥革命志士、古城镇江历史名人马贡芳将军之墓。 2004年6月镇江市政府公布,2007年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碑,镇江文控序列号15《马贡芳墓》。 据说,2002年初在此发现马贡芳将军之墓。辛亥革命时期爱国将领马贡芳,原名马锦春,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苏丹徒人。 镇江辛亥五将军之一——马贡芳(图为年轻时着戎装马贡芳与妻子、岳父合影。)。他戎马一生,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国而战斗,功勋卓越,然在垂垂暮年,突遭日寇侵略中国,忧愤成疾,含恨离世。 马贡芳,又名马锦春,1874年出生在小市口东门坡一户普通市民家中。9岁就近在第一楼街鲍氏书塾读书,与柳翼谋(柳诒徵)、赵伯先(赵声)成为挚友。成年后,忧国忧民,立志救国,18岁弃文习武,考进南京武备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来到广州参加新军,赵伯先任标统,马贡芳任管带,和众多革命志士秘密组织发动参加庚戌之役(即新军之役)和黄花岗起义,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赵伯先赴港,马贡芳被清军逮捕入狱,已判死刑。幸革命党人设法营救,出狱后再赴香港。当年十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马贡芳随革命军回到广州,担任广东北伐军副总司令,挥戈北上直达江苏等地,并先后任江苏宁镇澄淞四路要塞司令等职,孙中山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由于辛亥革命果实被野心家侵吞,袁世凯复辟,191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二次革命,马贡芳与黄克强、李竞成、赵驭六、解朝东等七位将军通电反袁,遭袁下令通缉,匿居上海租界。后陈炯明叛变,马贡芳又在上海联合其他同志加以声讨。 马贡芳并出任长江下游宁、镇、澄、淞四路要塞司令,受到袁世凯的明令通缉。奉系军阀从江苏撤退时,马贡芳受家乡父老的邀请,先后出任镇江商埠警察厅长等职。1937年冬日寇入侵后,年迈的马贡芳逃难途中还在泰州组织当地军民击退日军汽艇。镇江沦陷后,马贡芳隐居于山巷59号妻弟陈信一家中,并3次坚拒汪伪政府高官厚禄收买。1939年马贡芳在国恨家仇中溘然病逝,享年66岁。家人将其草草入殓后,闯过日寇的数道关卡,葬于镇江北门外。 曾经,马贡芳隐居于山巷59号,在山巷拆迁中59号地段已剩下这幢小楼,是否是故居还未知。 马贡芳外孙回忆,我幼年时,外祖父已年迈离职,住在镇江城外薛家巷家中。记得我常伏在他书案前,看着他写字作画,他的好友曾评赞他的字有厚实苍劲之力,画的墨竹有刚健清新之风,所作之诗有金戈铁马之声。外公只生有一女,名马玉宜,就是我母亲,我们常住在外公家中,聆听过他教诲,并从他著作的《黄花梦影》《思咏楼忆语》和《六十年草字帐》等文集中,逐步了解他的身世和经历。 1937年日寇入侵,镇江沦陷,外祖父时已年迈,和我们仓促起程渡江避难,慌乱中被冲散,我们跑到高邮临泽一带,外祖父到了泰州、姜堰等地,他在当地还出谋参与抗日军民阻截了一次日军的进攻。因途中颠沛艰辛,外祖母病逝于他乡,外祖父只身冒险回镇,只见薛家巷房屋已被日寇烧毁成一片废墟,无家可归,只好寄居在山巷59号妻弟陈信一家中。外祖父目睹日寇统治的黑暗社会,国仇家恨,忧愤至极,只有纵酒吟诗,抒发胸中块垒。后汪精卫成立伪政府,公然叛国,得知外祖父隐居于镇江,便想请他出山,几次派人来游说,许以高官厚禄,但外祖父以民族气节为重,坚决拒绝,并借“七·七”作诗明志,中有“拒曹艳说周公瑾,讨贼诗成陆放翁”之句,并亲书“诗窟”匾额悬挂房门之上,表示不与外界接触。1939年,外祖父身体日渐虚弱,溘然长逝。当时只有我母亲和我们在他身边,草草将外祖父入殓,没有花圈,没有挽联,更没有外人送别。我记得送葬到老北门时,曾遭到日军阻挠,要开棺检查,正僵持之时,来一日本军曹,看到棺柩前刻有“陆军少将马贡芳之柩”字样,不知他想到什么,忽然挥手放行,我们才一路护送遗体葬于镇江东门外焦东乡。 马贡芳尚文善画,晚年著有自传《黄花梦影》一书,马贡芳墓的发现,对于研究镇江辛亥革命时期历史和张扬古城英杰马贡芳的民族气节有着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