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文物(二)

都石(杨英)

<p class="ql-block">  最近有空时继续清理家中尘封的书籍,一本红色封面的小本子,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一本由浙江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编辑的,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文件汇编。</p><p class="ql-block"> 翻着这本小册子,我的思绪随着书中熟悉的伟人语录,回到哪激情澎湃的岁月。上山下乡哪一年,我才十六岁,初中刚毕业,刚刚经历了停课闹革命、大串联、复课、毕业,就第一时间报名下乡了。</p> <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文件汇编</p> <p class="ql-block">文件汇编首页是马、恩、列、斯语录</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排版是毛主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然后才是文件汇编的目录</p> <p class="ql-block">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也收编在册</p> <p class="ql-block">附记:下乡回忆</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席卷整个中国。我也不例外。1968年10月18日,金华县第一批160多名知青,提着简单的行装,来到距金华30多里地的塘雅公社插队落户,我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也成了其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塘雅公社所在地,是个比较大的行政村,村中间有一口呈四方型的池塘,四个大队的住户,围绕池塘向四周扩散。用一句民间流行的话可以说明塘雅的地形,‘’塘雅雨伞形,不怕下雨只怕晴‘’。</p><p class="ql-block">我被分配到塘二大队第六生产队。与我同时分到六队的,还有另外三名知青。</p><p class="ql-block">刚到生产队,没有知青屋,我们被安排在村民的老房子里住,二位女生一间,二名男生一间,四个人共用一个灶台。做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谁都不会烧农村的土灶,生产队给的柴火是稻草,点着容易,持续燃烧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一道难题。 第一餐饭是怎么烧熟的,已经记不清楚了,总之什么叫烟熏火燎,感受真切。之后,我同学还特地跑回金华,带回来一个吹火筒,解决了稻草难烧的困难。</p><p class="ql-block">农村的灶难烧,但村民很友好,为了让知青尽快适应农村生活,在我们到村前,大队专门开会宣布纪律,不准村民在知青面前曝粗口,怕吓着我们。这项纪律随着我们和村民相处融洽以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刚到农村,我们一无所有,吃的蔬菜大多是老乡送的,粮食第一年还是国家发粮票,参加生产队劳动以后,饭量大增,尤其是男生,不到半年,我们的粮票就吃完了,入不敷出,只好向家里求援助。</p><p class="ql-block">到了年底,我们队又多了一个知青,哪就是我妹妹,她才14岁,本不在下乡之列,生产队农民的孩子这个年纪也没下地劳动,可以说她是我妈妈开了后门才让她下放的。</p><p class="ql-block">五个知青在一个锅里吃饭,最终持续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知青屋盖好后,我们就各自起火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农村整整七年,学过干过许多农活,感觉最累的活就是挑猪栏粪。当时村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养猪,生产队到了需要给大田施肥的时候,就组织劳动力到农户家出栏粪,以担为单位计算给各户工分,所以不会因为你是女的,或力气不够而给你轻一点的担子。从出栏的队员肩上接过担子,就得一口气挑到田头,中途不能息下来,否则你根本没有力气再挑起来,遇到路程较长时,必须使用担嘟,挑累了就用担嘟嘟住扁担休息一会。有一次,因为使用担嘟不熟练,滑脱了,担子落在了地上,这下好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站不起来,后来还是村民帮我才重新挑起来。</p><p class="ql-block">说了最苦的,再说最脏的活,还是掰猪栏粪。活虽不重,但臭气冲天,干完活,双手不管怎么洗,都洗不掉那臭味,接下来的几天,这臭味一直跟着你,管你在吃饭还是睡觉,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下乡第三个年头,第一批上调进厂的知青已经走了,继续在乡下打拼的我们也有了转机,下大田劳动的时间少了,我当过饲养员、进过副业队,后来又进了粉干厂,活轻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整个粉干厂,除了一位大叔,青一色是姑娘,每道工序由一到二个人承担,我分到第三道工序。就是把已经打磨好并已上笼蒸熟的米粉,放在机器中压成螺丝状,放在箩框中,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为了争取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会飞快的将米粉塞进机器,然后就可以回家了!</p><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粉干制作的所有工序已经完成,我们这些姑娘们就一起回到粉干厂,系上围裙,围坐在一张很大的地垫周围,用我们的双手把一把把的粉干搓开来,并把它晾在竹杆上,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p><p class="ql-block">粉干销售平时有专门的人负责,但到了农忙时节,就很少有人上门购买粉干了,厂里就会派我们拉着粉干去周边的村庄卖,那是我第一次做买卖。我们推拉着独轮车,在邻村吆喝,一边喊,一边笑,一会儿就吸引了很多老太太出门购买。第一次卖粉干非常的顺利,不一会就卖完了。和我搭档的农村姑娘对我说,因为我是知青,所以大家都愿意买我的粉干。不知道这话是不是有道理,反正我们回到厂里,是外出卖粉干各小组第一拨回村的,看来我还有做生意的潜质。</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粉干厂就不让我去外村卖粉干了,让我就在本村所在地的小街上,卖熟粉干,金华叫冷淘。我一边卖着粉干,一边和老乡吹牛,生意好得不得了!</p><p class="ql-block">我的销售业绩得到厂领导的表扬,我也沾沾自喜,很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下乡七年,能回忆的事很多,时间关系,就此搁笔,留下一些记忆在脑海中,慢慢回味。</p><p class="ql-block">杨英</p><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修改于婺城</p> <p class="ql-block">我和我的知青朋友,共同的经历使我们又聚到了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