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 牌坊(又名牌楼)

玉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的同学樊其智拍摄的一组牌坊,又名牌楼,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牌坊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国安徽省皖地区,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被誉为古建“三绝”,几乎成了徽州的标志。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美誉,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由于解放后大量拆除移建,现尚存有百余个,形态各异,被誉为“牌坊之乡”。在皖南徽州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至今人们很难把它们从历史记忆中抹去。今天就请大家随着我的镜头走进“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的皖南徽州棠樾牌坊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明建三座,清建四座。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筑风格确混然一体。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远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于棠樾村口,其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环境(如古桥)等构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环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建设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座鲍灿孝行牌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据介绍,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又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顺便跟大家普及一下有关“牌坊”建制的知识,在明、清时代任何一座牌坊的建立,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必须经朝廷批准,所以牌坊的等级也是维护统治者地位的一种政治需要。其中:1、御制牌坊:御制牌坊为最高级别。它是由皇帝亲自下旨,国库出资建造,主要是皇帝对朝廷肱股大臣功勋和德政的褒奖,数量较少;2、恩荣牌坊:恩荣牌坊为第二级别。它是由皇帝下旨,地方财政出资建造,以示皇恩浩荡,荣及乡里之意,这类牌坊的主人多数是为比较高级的官员;3、圣旨牌坊:圣旨牌坊为第三级别。它是由皇帝下旨,自己出资建造,是一些官员们为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家族的荣耀而建;4、赐赠牌坊:赐赠牌坊为第四级别。它是由皇帝口头同意,自已出资建造,是某官绅或土民,事迹突出,荣耀乡里,足需旌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座慈孝里牌坊: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亲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牌坊上铭刻的“慈孝诗”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鲍家一子见父将被人杀害,便求代死。而父为了鲍氏家族不断香火,要求处死自己,不殃子孙。鲍家父子上慈下孝之举感天动地,也感动了那些强盗。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并增其旧制,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两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座鲍文龄妻江氏节孝牌坊:牌坊结构与乐善好施坊相同。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座乐善好施牌坊:此坊为旌表诺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淑芳同子鲍均而建。鲍淑芳为大盐商,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多次捐银、捐粮济困扶贫等等,义举很多。但临终却没见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嘱咐儿子鲍均,克守祖训,造福乡里。徽州府督抚被鲍淑芳、鲍均父子的诸多义举所感动,请命于朝廷,以乐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座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牌坊: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六座鲍逢昌孝子牌坊:鲍逢昌孝子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七座鲍象贤尚书牌坊:鲍象贤尚书坊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歙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p> <p class="ql-block">这“清懿堂”可不寻常,是我国保存的唯一一座专为家族女性而建的祠堂,也是世界唯一的“女性专有”祠堂。清懿堂在细节上甚至比鲍氏家族的男性祠堂敦本堂更加考究,更奢华,可见女性在鲍家的地位非比寻常,鲍氏家族对女性的重视堪称古代楷模,在全国是硕果仅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游览牌坊过程中请大家关注一下,在牌坊群的旁边还有三座祠堂,鲍氏支祠敦本堂位于中间,两侧分别是世孝祠和清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记:在徽州地区的古村落中留下的古牌坊很多,但是一个村有七座牌坊,而且属于同一家族的,棠樾独一无二。七座牌坊中有一座是经皇帝同意,由鲍家人自己出钱建造,其余六座都是皇帝下旨并由国家出钱敕建的。棠樾村居民大部分都是鲍氏后裔,至今已繁衍三十多代。虽然只是徽州一个小村落,但棠樾现在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知名度和西递、宏村不相上下。通过游览、参观,你会深深感受到这座徽州古村落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徽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牌坊、祠堂、徽派古建筑只是徽州文化的承载体,慈孝、忠义,才是我们最应传承和实践的民族文化精髓。</p> <p class="ql-block">拍摄及文字:樊其智</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俞莹</p><p class="ql-block"> 2022.1.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