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插队与当兵<div><br></div><div> 文/春华<br><br>七十年代谁都想去当兵,参军可是好事,挤破脑袋都想去当兵。那时候 每年冬季都征兵,每年都有不少参军的,尤其是农村。像我们村比较大,是少有的大村庄,有十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十几个二十几个适龄青年,每年也总有十几个、二十几个青年参军入伍,让人羡慕得很。当然当兵都得要家庭出身好的,都是贫下中农子弟,家庭成分高一些的根本没戏,一般家庭中农成分以上的青年都与当兵无缘,连报名你都甭想。虽然当时和苏联关系紧张,但毕竟没有打什么仗,也就是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也是很小的军事摩擦。国家基本处于和平年代。当兵对于很多农村青年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毕竟农村那时候都很贫穷,甚至很多地方吃不饱肚子,到部队起码吃的不错,吃饱肚子是没有问题的。<br>说起参军来,那时候知识青年当兵基本没戏,上了三年初中到时候都得去上山下乡,城里的青年虽然有去当兵的,那也是工厂的青工,征兵主要还是在农村,所以部队也是农村兵多。即便有城市兵也是有关系的,大多是部队干部子弟,父母在部队当首长的,有权利把自己的儿女送到部队去,这在当时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那时候除了上山下乡没有别的出路,大学也都停止招生很多年了,中学也没有高中了,也没有招工的指标,不当兵干什么去呀?<br>从69年到78年,我们村每年都来不少插队的知识青年,都是城里的学生。我们在北京郊区,他们插队还是比较近的,回家也方便。但那么多年没有一个知青参军的,征兵都在农村青年中征,没有知青的份儿,本地的青年多了,谁都想去当兵,知青只好靠边站了,连我们这些家庭成分高一点儿都没戏,何况知青呢?其实说起来,那时候插队的确没有当兵好,当兵是一条出路,当几年兵回来了还可以安排工作回到城里,不就是当三四年兵吗?好事是好事,可是没你的份儿。<br>我们村里也有两个凭关系去当兵的,当然人家的家长是都是县团级干部,还是有权利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部队上去的。人家一个当团长,一个在外地当公社书记,儿子当兵都不占村里征兵名额,都是自己走的。一个当兵在他父亲的部队,离老家还不远,一个则去了山西当兵,河北征兵当兵去了山西。没几年都复员回乡了,起码人家是复转军人,回来还能够安排个一官半职。我们村边上有一个部队,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基本都去当兵了。他们当兵还不像从村里走的农民,回来都分配了工作,很多人的工作还不错。那时候当兵有前途呀,当兵有出路呀!这让我想起我二大伯家的哥哥,60年挨饿的时候,二大伯要送哥哥当兵去,可是当不了兵,家里出身上中农根本不行,再后来我们这个大家族七八个哥们没有一个当兵的,就是家庭成分不行,征兵领兵的都看上了也不行,按照政策规定家庭出必须是贫下中农。<br>再说村里每年都有不少适龄青年想当兵的,何况贫下中农子弟那么多,都挤破了脑袋,哪有我们的份儿?更没有知青的份儿了,知青就老老实实在农村插队干活吧,什么时候招工你什么时候回城。<br>想想那时候征兵就心里酸酸的,想当兵当不了兵,这辈子就在农村种地吧,这辈子也当不了兵了。当不了兵也得想办法走出农村,1977年恢复高考,祖国的春天来到了,知青的春天来到了,我的春天也来到了。全国各地很多的知青都参加了高考,我们村也有一些知青参加了高考,他们还都考上了,知青中毕竟还是有不少有点儿文化底子的,这是很多农村青年所不及的,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恢复高考改变了很多知青的命运,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从此离开农村走进了京城。那年我的同学和发小还在部队服役呢,我已经走进了阔别已久的校园,等他们复员回乡参加劳动,我已经分配工作了,当上了干部学校的老师。这辈子与军旅无缘是个遗憾,但我并不后悔,因为遇到比当兵更好的选择,那就是上学,就是学习知识,争取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不是更好,更有价值吗?<br><br>2022-1-13<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