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故乡

方锦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归故乡</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记黟县红柯窑土特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晖</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今日红柯窑俯瞰(摄影:方春)</b></h5>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回到沛县,酒后豪放吟诗。鲁迅于1921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伤感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无论怎样,他们都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不舍,当然,他们最终都未实现一个归字。中国儒家文化中讲究“衣锦还乡”和“叶落归根”,但真正实现精神和肉体二者合一的“归”,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深圳一角</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外漂泊了三十多年的张晖,于2020年6月,把在深圳的企业进行了托管,自己则静静地回到故乡。他体会到了“近乡情更怯”的心理状态,也感受到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尴尬场景。他虽然没有做到“威加海内”,也没有装扮成“衣锦还乡”,但至少世俗以为的成功他是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张晖对“归故乡”有拆分的理解,首先他以为“归”字的含义非常广义:有海归、樵归、童归、暮归等等,但所有的归,其目标都是家和故乡,可谓殊途同归,只不过是画了一个从原点到终点的圆,圆的大小不一罢了。张晖则把自己说成是“浪迹天涯之后的归,寻寻觅觅失落的归。”这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便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天之骄子,显得非常低调,他一直说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或许这来自于他内心目标的高远。</p><p class="ql-block"> 1970年张晖出生在黟县宏村协里,1992年张晖从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某省统计局,然而,张晖却谢绝了分配,自己独闯天涯。在大江南北行走了一年之后,1993年他终于在深圳停下了脚步,开办起一家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随后在深圳结婚生子,开公司办企业,一住就是28年,不知不觉张晖已经成为地道的深圳人,这对于别人,或许是一种幸运,而至于张晖,他却非常惶恐。</p><p class="ql-block"> 张晖虽然是位注册会计师和企业老板,但更确切地说他还是位诗人,闲暇时间客居他乡常伏案作诗、填词和谱曲。“诗和远方”对于张晖来说,这个远方却是故乡,他填的词也渗透出婉约派的韵味,甚至伤感,他所谱写的曲子则尽显天籁之音,似乎高山流水,时而急速,时而平缓,却清澈无比,充满着空灵和对故土的难舍。</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晖(摄影:方春)</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宏村协里(摄影:李飞)</b></h5><p class="ql-block"><br></p> “家中低矮的老宅,袅袅的炊烟,黄昏下母亲的呼唤,庭院墙角下挂满红果的硕大天竺,还有屋后田野山坡上的老乌桕树,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搅动着我的心绪和灵魂。”张晖说他不得不归。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故乡老宅(摄影:李飞)</b></h5><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字对于张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说其重要含义便是故事,一个童年的故事,他无法遗忘。采访中我问张晖:“是不是关于吴藻的?”因为我知道吴藻是清晚期著名诗人和词作家,是张晖外公这一脉的上人,张晖也一直在研究她。《民国黟县四志》卷八《才女》就对吴藻有大篇幅的记载,《安徽人物大词典》也有叙述,俞陛云所编《清代闺秀诗话》收录了吴藻大量的诗词,这也算是黟县的一个骄傲。张晖回黟县后有个计划,就是准备在宏村协里将祖屋修缮成“吴藻纪念馆”,把自己研究成果展现出来,让故乡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才女。</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朝中晚期黟县才女吴藻画像</b></h5> 张晖告诉我,这个故事并非关于吴藻,是关于红军的,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外公讲给他听的,嘱咐他一定要牢记,并告诉他这是一位跟随宁春发战斗过的远房亲戚述说的亲身经历:<br>  说1934年年底,柯村暴动不久,大批国民党军队进入皖南围剿苏区腹地,到1935年初,柯村苏区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遭到国民党正规军数千人的铁桶般围剿,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于1935年4月21日遭敌围捕后牺牲,年仅37岁。同年5月上旬,其堂弟宁春发继续率领游击队在柯村一带与敌军周旋战斗,他将一部分伤员安置在柯村江溪村一座宋代古桥附近的岩洞中。就在离开岩洞不久,在石云河边发现了小股国民党士兵,便匆忙和随行四人躲进了附近的一座土窑,窑主人立即将四人引入窑内,并在窑口堆上砖坯,准备点火,国民党士兵见状没有进窑洞,便向土窑周边搜索,结果没有发现红军踪迹,离开的时候,随手拿走了在窑口炖好的一只鸡,算作收获。宁春发四人走出窑洞,谢过窑主,又立刻率领隐藏在茅山林灌木丛中剩下的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赶往宏潭佘溪里坞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不幸的是在这次张斗中,弹尽粮绝的宁春发也英勇牺牲,年仅26岁。只有自己那位远房亲戚和十几位游击队员活了下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溪石云河上废弃的宋代古桥</b></h5> <p class="ql-block">  张晖无论身处何地,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故事。每每想起外公说的这个故事,心情就非常沉重。故事里的人和讲故事的人如今都已经作古。2020年下半年,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时候,张晖在宏村协里,决定先放下对吴藻的研究,寻找红色故事的线索。</p><p class="ql-block">  冬天。他来到柯村江溪,清澈见底的石云河依然缓缓东流,石云桥从宋代走来,虽历经沧桑,依然横跨石云河之上,只是草木丛生,石块斑驳,因为古道早已废弃的缘故,古桥也鲜有人再走。石云桥上游早年建造了一座水库,桥与水库大坝之间,数个岩洞尚存如故,如今这些岩洞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洞”。土窑却不知道在何方,无从找到。后据村里老人回忆,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石云桥下游,村里建起一座大型石灰窑厂,曾经非常红火,现在已经废弃好多年了。当时就是在一座古老的土窑遗址上新建的,那座土窑听说在柯村暴动时期躲藏过红军,确实有些故事和传说,可惜土窑早已不在,渐渐地许多事情被人遗忘了。张晖判断,这一定就是外公故事里的土窑。</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今日红柯窑(摄影:方春)</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荒芜的石灰窑厂,显示出破败和苍凉的景象,几乎没有人涉足。除了知道故事细节的人还可以站在高处遥望,凭吊和祭奠它的过去,此外还有什么用处呢?某个夜晚,张晖在难以入眠的卧榻之上竟将他和“乡”字联系起来,这个乡字在张晖的心中不再只是村落,更多的是“乡村振兴”,他觉得自己如果还能为老区的百姓做点什么,也算是一位游子归乡的心灵慰藉。</p><p class="ql-block"> 2021年年初,张晖和村里签订协议,租赁下窑厂和周边的一些山地,面积一百余亩。柯村镇党委、政府得知他的计划后,极为赞许和支持。随后张晖把这座窑命名为“红柯窑”,进行了必要的修缮,并围绕“红柯窑”开始做文章,首先打造标注“红柯窑”品牌的一系列乡村土特产,涵盖黟县的“五黑”产品,尤其是柯村的黑鸡和黑猪、还有当地的中草药、火腿、山茶油和笋衣等等。下步准备开发户外露营基地,挖掘“红柯窑”周边红色故事,供世人参观纪念,体验当年红军生活。</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柯窑产品</b></h5> 一年来,张晖在他庞大的微信朋友圈里频频发布“红柯窑”的故事、风景和产品,迅速引爆了朋友圈,受到极大关注,人们不仅为这里的原始风景所吸引,更愿意聆听充满传奇的红色故事,还纷纷网购绿色生态的“红柯窑”土特产品。张晖说:“由于时间短,规模小,目前红柯窑土特产品出现供不应求,但我相信这个品牌已经扩大了柯村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对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已经显示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扩展红柯窑一系列谋划都在实施当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柯窑产品</b></h5>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归故乡”是一次人生的回归,那么张晖把三个字拆分之后的注释,不仅表达了一种特有的情怀和深层次的理解,更让人信服的是他付诸的行动,这种行动展示出了对黟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并提供了新思路。</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柯窑顶风光 (摄影:方春)</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柯村黑猪火腿</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柯窑回报老区百姓(摄影:方春)</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客体验(摄影:方春)</b></h5> <h5>作者简介:方锦华,黟县作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h5><h5>(本次参与一同采访的有:方春、盛祥贵、傅跃。表示感谢)</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