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東山,也在東山⻑大。如今,舊東山的洋樓連同所在的街區,上了廣州市的明星 “封神榜” 了,很多樓房外表被粉刷一新,雜誌媒體不遺余力地向讀者講述著 “東山少爺的東山風情”,吸引了不少時尚的年輕一代紛紛在舊東山的橫街窄巷邊拍照留念,像以前農村 “趁墟”咁樣,絡繹不絕。不過很可惜,舊東山所在的東山區在廣州城市建制中被取消了,就連故土東山也被改名為 “東山口” 。老實講,本人極之反感 “東山口” 的稱呼,可能年齡大了,觀念根深蒂固了,我仍稱舊東山為 “東 山”,改不了口!</p> <p class="ql-block">而另一個上了廣州明星 “封神榜” 的⻄關,仍是一花獨放, 風采不減當年。十多年前,⻄關文昌北的耀華大街被封號為廣州⻄關大屋的 “活化石” 基地,來此朝拜的人群也是絡繹不絕,不同的是,來⻄關尋風問俗的多為中年以上的人群。 大概是06年,我還是50多歲的 “中坑” 時(相對 “老坑” 而言),也混在這人群中來觀賞。但我不是來趁新鮮熱閙的, 我是來尋找記憶的,想找回幾十年前的往事記憶的。</p> <p class="ql-block">文昌路是條南北走向的馬路,如同⻄關衆多條馬路一樣,路面狹窄,而且不是直線的,像條蟒蛇般呈弧形前進,從南邊廣州酒家的上下九、十甫路開始至北面的龍津路止,中間還穿過⻑夀路,全⻑也大概是千多公尺(習慣上⻑夀路以南的一段文昌路稱為文昌南,從⻑夀路開始至龍津路一段稱為文昌北)。路兩旁以及附近小巷的房屋,幾乎是清一色的瓦面 房頂,以二三層及平房的磚木結构為主,密密麻麻地盤踞了大片⻄關土地,盡顯⻄關人家乃至南國特色的住寓風格。這里商業氣氛不濃,路兩旁很少店舖,是個清靜的居家區域。</p> <p class="ql-block">我所較為熟悉的耀華大街位於文昌北(在⻑夀路與文昌北不遠的⻄北⻆),與東⻄走向的⻑夀路平行隔了十多間舖位的內街,一頭在文昌北有出入街口,另一頭連接另一條街巷, 往南出入在⻑夀路,斜對面與以前的美華電影院隔馬路相望。從文昌北走進耀華大街,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這條內街的路面用花崗岩的石條鋪砌,其中有很多是墓碑或石地界標誌,上面刻有文字,小時候很喜歡順著文字的排列方向仔細地觀看,心中充滿了許多 “為什麽” 。石板已鋪設有些年份了,很多字跡被無數路人的鞋底摩擦過,變得模糊不清了。 从文昌北走進時,耀華大街有微微的斜坡,或者是南國的雨水冲刷,或者是街內居⺠的經常洗刷,這段路面總是干干淨淨,泛著花崗岩特有的亮光。 街面大約有6~7塊石碑排列的寬度,街面與兩旁住房上落的樓 級中隱藏著排水口,如果我不是經常低頭看石碑的字是很難發現的。留著對舊東山處處洋樓花園寬大空間印像的我,初時對⻄關這种密集的房屋建筑有些不習慣。時間久了,也隨著年齡的增⻑,才對⻄關人在寸金尺土的地方上的精打細算,予於充份利用的智慧有所理解,欣然受落了。</p> <p class="ql-block">如果説舊東山是廣州市容另類的話,那麽耀華大街則是文昌路上街景的另類。从文昌北走入耀華大街時,街兩旁盡是典型的⻄關大屋,同文昌路上所見的灰、紅磚外牆的普通磚木結构不同的是,耀華大街內的⻄關大屋都是用平整光滑的⻘磚所建,每個家門口都建有木屏風,坤甸木或類似的實木做的趟櫳,厚重的大門這三大件的⻄關大屋 “門神” ,顯示出房屋的建造水准及房主身份的尊貴和與衆不同,記得有幾幢⻄關大屋大門兩邊都釀砌了大塊鑿過的花崗石板做裝飾,盡顯富貴逼人的氣勢。當你走進屋內,所見幾乎家家都擺放著酸枝、坤甸或花梨木造的中式家俱,最令我印像深刻的是大廳高高的房頂上有 一很大的移動透明窗戶,用一條⻑⻑的繩索拉動窗戶兩邊的滑輪開啟或關閉,陽光可以透過這扇窗戶射入室內,帶來了暖意和充足的光綫。很多屋內鋪設了大塊的紅磚地板,特顯南國風情(在廣州特有的回南細雨連綿天之時,這種地磚吸水性能遠超其它地磚)。這里的大屋兩邊的支撐牆都是共用的,講到通風透 氣則完全不能與東山洋樓相提並論,卻是由高房頂,大深度房屋設計而帶來陣陣陰涼的穿堂風,而且建造⻄關大屋的⻘磚材 質細密不易吸收熱量,盛夏時分在屋內時,可以感受到帶有潮</p> <p class="ql-block">濕氣味的陰涼給你降溫,此時躺坐在舒适太師椅上享受著⻄關 大屋習習的陰涼穿堂風,真是人生幾何!(小時候因同母親同學的兒女在街內游走玩耍,進入過很多人家的⻄關大屋。自從她一家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移⺠去了加拿大溫哥華,就再沒有機會近距离觀察耀華大街的⻄關大屋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看來,你曾居住過的地方之周圍環境,包括所住房屋的結构,包括由環境、屋結构所引起的習俗,都會給你在⻑大成人期間所形成的氣質,生活習慣(甚至是消費習慣),思維范圍...等,産生很深刻的影響,這些濳移默化的影響力常常會被忽略不見。同在廣州市的 “東山風情” 和 “⻄關風情” 有著很大 差异,應該是與居住環境對風情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力的。幾十年後我終于想通了一些事的前因後果,也不枉我對⻄關風情的關注了。</p> <p class="ql-block">因為有至親住在耀華大街,所以我很小就會乘坐2號公交車去一日游。從東山總站出發,經中山二路、三路、四路、五路、六路,在⻄門口轉左向南,行經豐寧路(現稱人⺠路) 轉右進入⻑夀路,在⻑夀路與文昌北十字路前的站落車,行百多公尺便到達耀華大街親戚家了。就在文昌北和耀華大街口轉⻆,有一間極其簡陋的小⻝店,店內只有兩張稍為像樣的八仙桌,其余都是低矮的小桌小凳分散在店內外及人行道上,破舊的小凳似乎隨時會被稍有重量的⻝客坐爛,搖搖欲墜。 那時候⺠衆收入很低,即使賣一⻆幾分的⻝物也⻝不起,所以這間小⻝店⻝客不算太多,而且很多是穿戴較為整齊的人家,⻝客的衣著同破敗的⻝店門面形成強烈的反差。但是, 我每次途經小⻝店時, 總會被那蒸氣夾帶出來的粉香味,飄出來的蒸肉味,深色澤的 “豉油味” 所深深吸引,忍不住舉頭張望,眼晴死死地盯著那一 碟碟香氣四溢的腸粉,無奈囊中羞涩以及嚴格的家庭教育的約束,我不敢在此停留,快步通行,直奔親戚家中而去。</p> <p class="ql-block">見到親戚問好之後,親戚她好像知曉我的心思,拿起錢包,拖著我的手直奔小⻝店而去。以前小⻝店要先到柜台交錢拿籌, 然後拿上籌牌(是一塊小竹牌)等候,親戚買了一碟加底的牛肉腸粉給我解饞(加底是當年⻄關⻝店的術語,即是增加多些份量的肉或多些份量的粉),事隔多年了,當年嘗⻝腸粉的一些細節仍記得。其它地方的蒸腸粉講究粉皮要薄才顯得口感夠滑,但這碟加底腸粉一點也不簿,反而顯得很厚重,但口感絕佳,腸粉 不但滑,咀嚼數次口腔內充斥著米粉香味,色澤微深色的 “豉 油” 是調較過味道的,醮上腸粉,簡直是絕配,牛肉很嫩,蒸得恰到好處,牛肉腸層次感分明,牛肉、腸粉、 “豉油” 是各自精采,真是妙不可言。雖然我年紀小,味蕾不全,但這碟 “好⻝到飛起” 的牛肉腸粉,實在是印象深刻。只是親戚她面露笑容,站在一旁看著我⻝,我也不好意思慢慢品嘗,⻝完起身便走。</p> <p class="ql-block">後來是由親戚家中保姆開姐帶我去⻝腸粉,我很好奇為什麽這 間⻝店拉出的腸粉既厚但口感又如此滑,開姐笑著告訴我,這間⻝店是用 “燒鵝油” 淋其表面再加調較過的 “豉油 ” 而成,是這間⻝店的獨門秘方。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這間⻝店的腸粉又香又滑,名聲大噪是有其原因的。只是有一次⻝腸粉時發現腸粉表面加了不少黑色的 “胡椒粉 ” ,原來是店內煤爐被風吹出來的 “贈品” ,之後便改用飯盒裝腸粉, 買回家⻝。此時, 你或可以估到我想表達什麽了,花了不少篇幅描述的這間食肆,就是如今廣州城內鼎鼎大名的 “銀記 ” 腸粉專門店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06年回穗時,住在龍津路尾的老友家中。某一天,獨自一人沿著龍津路往東散步,行至文昌北交界路口,見到一間燈光明亮,裝飾時尚的腸粉店,赫然望見 “銀記” 的店名高懸其上。也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 “銀記” 腸粉專門店作為廣州名牌美⻝到處開設分店,由於記憶中的 “銀記” 腸粉就在文昌北路與耀華大街口處成名的,突然萌生一股冲動,要進內一⻝究竟,也順便打聽一下這間名⻝店近年來的演譯。我仍然點了碟加底(腸粉底)牛肉腸粉,向服務員小姐姐問道:”在耀華大街口的 “銀記” 腸粉 ⻝店還在運行嗎?” 服務員答道:“這間就是從那裡搬來的新總店” 。 我再問道:“還有沒有用燒鵝油淋在腸粉之上?” 年輕的服務員姐姐一臉茫然望著我,不知從何說起。有一位較機靈的服務員連忙對我説:“我去問問資歷老的店員”。 此時從店內作坊走出一位上年紀的男人,估計比我年輕幾歲。 他有點不好意思告訴我:“今天遇到老⻝客了,我入行時聽當時的老店員提起過 “燒鵝油” 的事,而我本人也從未見過。” 我接著再問一句 “那你是哪年入行的?”</p><p class="ql-block">“我是八幾年入行的,在耀華大街那間店”。他又告知我,他是目前資格最老的店員了。 如今廣州的腸粉制作大有進步,同幾十年前完全不同了。 “銀 記” 新店的加底牛肉腸粉我品嘗過了,感覺不到有什麽特別之</p> <p class="ql-block">處,更談不上有過人之處。老實講,我還是萬分懷念以前在那破舊小店⻝過的腸粉。</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味蕾並不全面,而且先入為主的⻝物很容易會給你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這是新不如舊的感覺之一。其次,本人小時乃至出國移⺠前只嘗過廣州的⻝物,如今幾十歲了, 嘗遍了很多不同區域、不同國度的美⻝,味蕾及對⻝物的品嘗水准比以前高出了許多,這也會是新不如舊的感受之一。 “銀記” 幾十年前只是面對⻄關本地居⺠為主,如今要面對來自幾十個不同省市來的⻝客,這些⻝客對⻝物的要求可講得是千奇百怪,南轅北轍,⻝肆所面對的難度比以前大得多。以前的⻝客見過的⻝材較簡單,要求也低,如今的⻝客要求高,有些可以講的是刻薄。例如 “燒鵝油” ,以前是好東⻄,如今會被認為肥膩及不健康⻝物。凡此種種,都是本人仍在思考的⻆度與觀 點,因近年回國⻝嘢常遇到新舊的碰撞,也迫得自己多多思考一下這究竟是為什麽。</p> <p class="ql-block">以前在文昌南路,緊貼著廣州酒家大門那間店舖,是⻄關著名的 “伍湛記” 粥舖的發祥之地。如今,也將其總店搬至龍津路。 我多年來都認為⻝粉麵可飽肚,吃粥只是過口瘾,所以對⻝粥興趣不大。很多年之前,去金聲戯院看完電影, 在 “伍湛記” ⻝過一次及第粥,如今早已忘記了當時的情形。06年再次去 “伍湛記” ⻝粥,仍然是印象一般,倒是對這間以粥出名的⻝店所自産的腸粉及鹹煎餅感覺良好,特別是鹹煎餅,中間脆外圍軟,有南乳味,很值得一⻝再⻝。 如果是有什麽不足之處的話,我覺得應加濃南乳味,同時炸餅時注意溫度同時間,因多次所見都是鹹煎餅偏黑(炸得有些過時,或炸餅的油發黑所致)。</p> <p class="ql-block">東山的洋樓大部份仍在,只是人文改變太大。而⻄關樓宇及人文仍然是濃濃的廣府味,聽到熟悉的粵語鄉音,⻝到 “啱口味” 的粵式小吃,我不變的粵人胃可以在此無限制地擴張,怎叫我不歡天喜地,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我...一個在東山⻑大的人對文昌北的回憶,我不是⻄關佬,但一點也不妨礙我對⻄關的熱愛,對往事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平如寫於加拿大多倫多 2022-1-12 傍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