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沙泉镇朱家川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共河曲县沙泉镇党委书记苗永旺 </p><p class="ql-block"> 村志是家族谱牒的演变与放大,历来为乡村德高望重者之善举。村志对于维系家族聚居为主的村落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朱家川村志》即将付梓,朱广见老师托我为其作序,感想颇多。 </p><p class="ql-block"> 修史制谱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朱家川村志》的编写,填补了朱家川有村以来尚无方志之空白,记事存史,演绎传承,弥足珍贵,意义深远。</p><p class="ql-block"> 编写村志是一项抢救工程,抢救的是日渐消亡的村史,纵然这部村志对于漫长的朱家川村史仅是冰山一角,总有抛砖引玉之功,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以鞭策万世子孙,承前启后,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 编修村志难,难在收集资料。千年村史,人事千头万绪,然谱牒无存,仅靠口口相传,人世沧桑,大多成为片言碎语,欲究其实,只能多处走访,多方考证,精神、精力、经费缺一不可。及至成稿,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对于编者而言,若将经历打印成册,恐怕比村志要厚实的多。</p><p class="ql-block"> 朱广见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朱家川村人。生于斯,长于斯,虽因求学、工作长期在外,但他热爱家乡,眷恋故土。用一年多时间,调查走访,伏案书写,一个人编成这部《朱家川村志》,凝结了他多少心血智慧,功莫大焉,实在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 朱广见老师是我的老师。他敬业奉献,苦心耕耘。既担任过中小教师,也担任过中小学校长,为沙泉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严谨务实,一丝不苟,新编的村志,记事清晰,考证有据,图文并茂,值得借鉴。</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村属我镇大村之一,地广人多,乡风淳朴,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愿在《朱家川村志》的感召下,有更多家乡有识之士记住乡愁,奉献爱心,乘乡村振兴之东风,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途,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相信朱家川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0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 朱家川以姓地而名。即因朱姓最早在此居住,且有一条大河流经村庄而得名。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朱氏始祖就把栖息、生活的这个地方,起名朱家川,把流经村庄的河,称为朱家川河。</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建村年代失考,清顺治元年前(1644)未见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至同治六年(1867)以都甲划分行政区域,忠信都下辖45村中始载朱家川。</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历史久远,如果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马步军都指挥使朱光卒,墓在朱家川算起,至今有一千零肆拾多年的历史。如果按每代20年计算,也有50多代了。 </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村先后隶属于沙泉区、沙泉公社、沙泉乡、沙泉镇。</p><p class="ql-block"> 村庄座落于东经111.29度,北纬39.01度,距河曲县城70公里,距沙泉镇所在地6公里。</p><p class="ql-block"> 村庄四至分明。东至范家坪与前红崖村相邻;西至高地堎、杨家山、侯家咀、山爪梁、乔家峁、小南峁与保德县红花塔村相接;南至树塔、大南沟、福泽山、斗峁、猫山与贾家山村相依;北至黄雨且、北居子、道道咀与前刘家山村相靠。</p><p class="ql-block"> 境内四季分明。春季来得较晚,温暖干燥多风;夏季最短,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海拔高程1144.9米,年平均气温7.0摄氏度以下,年平均降雨量460毫米以上,无霜期约为100—130天。</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村土地总面积11080.648亩,耕地面积约4060亩,林地约5628亩,按2021年户籍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占地23.48亩,人均耕地8.6亩。 </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村属高寒山区,土壤多为单一山地灰褐土,有较少裸露的第三纪土和保德红粘土,土壤有机含量少,坡度大,保水保肥性能差,只适宜种植高山区作物,以种植土豆、糜子、谷子为主。</p> <p class="ql-block"> 朱家川先人勤奋耕作,勤俭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生活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在沙泉镇也是大村。2021年统计,朱家川村在籍户口168户,在籍农业人口472人,在村常住户口70户,常住人口138人。</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是一个多姓氏村落。村里主要有朱、苗、李、王、贾、岳、柴、武、穆等9个姓氏,其中朱、苗两姓家族人数较多,是村里的大家族。过去,朱、苗俩姓以圪堵为界,从东到西,散居在前坡、峁子上、脑坢、下湾、圪堵、上湾、红坡、泉子沟等地。人口居住分布相对分散。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大都搬迁到念咀、戏路坪、四坪等地居住,朱、苗两姓大杂居,小聚居,各姓氏和睦共处,友好发展。</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村注重文化知识、家庭美德教育,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有近160名学子被大中专学校录取。</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风俗简朴,村民信奉佛教,有观音殿庙、龙王庙、五道爷庙、老爷庙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村也是礼仪之村,婚丧嫁娶注重礼仪礼俗。韩府公路、沙保公路、神朔铁路、朱庙公路、朱贾公路过境,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村是1988年小年夜通电的。近年来,电信发展日新月异,光纤宽带,2G、3G、4G、5G等通信网络覆盖了全村。村民人人有手机,户户通宽带,手机上网,网上购物,人们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变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相信朱家川村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传承延续,美德世存,源远流长,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朱家川村志》的编写,是朱家川有村以来的首创。它的编写缘于一次聚餐。庚子(2020年)六月,前坡族祖苗花银组织盖五道爷庙,嘱我为其筹资。我们几个儿时的伙伴为捐款一事共进晚餐。饭间,朱玉宽发起编写村志之创。大家极力赞同,并推我主编,我欣然应之。</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新编写的“家谱”“族谱”“村志”也广泛流行。因为编写“家谱”“族谱”“村志”既有益于家族成员明尊卑、分上下,也有利于后代子孙知根知祖,承上启下,且对于后代子孙知村兴村,守正创新也是有借鉴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过去,由于朱家川村自然环境艰苦,经济文化滞后,祖辈读书识字者不多,且忙于生计,没有给我们传承下半点文字资料。同时,由于受“为尊者讳”的影响,父母亲又不把祖宗的名讳传承告知子孙后代。故本次修谱,有许多人不知道祖辈以上的名字、生日,甚至不知道祖坟的位置。这也是情有可原的。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会不会也把我们的名字淡忘了呢?因此说,编写村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有义务把我们知道的东西传承下去。否则,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几辈子也不会弄清楚了。编写村志的意图就在于启迪后辈子孙要知根知祖,要学会承上启下。</p><p class="ql-block"> 再者,随着经济的繁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的山村已经整村搬迁,连“根”拔起。原阴塔乡、沙泉乡、赵家沟乡有六十多个村落,现沙泉镇下辖仅二十六个行政村,有四十个村落被整合。传统村落正在快速消失,即将成为记忆。假如有一天,我们朱家川也......,惟愿藉此留住根脉,留住乡情。</p><p class="ql-block"> 我是土生土长的朱家川人,长大后,虽长期在外求学、工作,但我熟悉家乡,眷恋故土,能为家乡做点事情,也算幸事一件。</p><p class="ql-block"> 况且,朱家川前坡朱氏家族素有续写《家谱》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前坡朱氏过去就有“云谱”和类似“家谱”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前坡朱氏四代族祖朱喜英从小喜好读书,一生都在为续写“前坡朱氏家谱”而收集资料。据他回忆,前坡朱氏曾有“云谱”,也就是写在漆布上的男性世系表,悬挂于朱氏五代族人朱存功家石窑的后墙之上。逢年过节或谁家娶媳妇,子孙们都要前去跪拜。</p><p class="ql-block"> 据前坡朱氏六代族兄朱顺亮回忆,他小时候,曾见过家族中有一本类似“家谱”的麻纸毛笔手抄本。此本记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代朱有招安葬祖母杜氏时。此本上记:朱氏始祖、曾祖、祖、父等已故者的姓名,以及在世子孙、女婿、外甥的名字。《前坡朱氏家谱》初稿大部分资料都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这本类似“家谱”的手抄本,叫“懿旨”。过去安葬老人时,有钱人家要顾请专业的僧侣前来为亡者诵经、礼忏,以超度亡灵,轮回转世。同时,还要以子、孙、曾孙的名义召请曾祖、祖、父辈的亡灵前来道场,听闻佛法,享受祭品。这一佛事程式叫“宣懿旨”。很自然将六代人串联起来了。可见,当时前坡朱氏家族的富裕程度和文化水平。</p><p class="ql-block"> 可惜悬挂的“云谱”和宣念过的“懿旨”这两样东西,均于文革时期,付之一炬。人们也便无“根”可寻了。</p><p class="ql-block"> 癸巳(2013)七月十一日、甲午(2014)端午节,我的父母相继去世。在没有父母的老家,我变成了故乡的客人,一个真正借居的客人,内心孤单、空虚、失落,触发了我寻“根”的念头,于是在2014年冬就开始收集资料,编写《前坡朱氏家谱》,2016年冬家谱初具雏形。</p><p class="ql-block"> 在编写村志过程中,我始终秉持“可信则信,可疑存疑”的态度,坚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记写内容力求考证有据,但由于受所收集资料的多少、考证史料的详实,以及本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村志错讹之处,定有不少,敬请当代及后代的村人批评指正,并加以完善。</p><p class="ql-block"> 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大力协助,今一并表示谢忱!</p><p class="ql-block"> 感谢中共河曲县沙泉镇党委书记苗永旺为本志作序! </p><p class="ql-block"> 感谢河曲县志主编牛少山同志对本志的指导与点拔!</p><p class="ql-block"> 感谢全体村民、历届村干部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感谢原村党支部书记、退休老干部朱光华的细心指导、热心付出。他除了提供本家族成员的信息外,还提供了关于村情、民风、民俗等方面有价值的资料,为村志的编写、校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感谢原村党支部书记朱银厚对我的鼓励与赞赏。村志资料采集过程中,他除了主动承担并整理下湾朱氏整个家族成员的信息外,还经常与我微信视频、电话交流,甚至写信鼓励,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支持,也增加了我编写村志的信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 感谢我的族祖朱喜英,族兄朱顺亮为村志提供前坡朱氏家族成员的信息资料!</p><p class="ql-block"> 感谢我的老师苗生胜以及苗氏族人苗福生、苗换师三人帮助我排列苗姓族人辈分、分支以及家族世系!</p><p class="ql-block"> 感谢苗旺(苗福水之子)、朱广升(朱永蛇之子)为村志摄影付出的劳动!</p><p class="ql-block"> 感谢我的妹妹朱云丽为村志编辑整理付出的大量劳动! </p><p class="ql-block"> 感谢朱玉宽、朱彦明、苗瑞兴、朱利平、苗占成、朱广文等人的大力资助!</p><p class="ql-block"> 有你们,朱家川才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感谢2002年重修观音殿庙、2020年盖五道爷庙、2021年盖龙王庙以及本次修志捐款、捐物、捐工的全体朱家川儿女!</p><p class="ql-block"> 有我们,朱家川就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朱广见</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于河曲县教育小区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