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父母的心愿,变成孩子的追求

瑞萍成长日记

<p class="ql-block">大家好,这里是泰安市应用心理学会,我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及本期主播马瑞平,今天我们分享</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怎样把父母的心愿,变成孩子的追求</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我们经常讲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尊重,尊重他们的自然感受,看重他们的自然灵性,以及他们的自然选择,鼓励他们的自然坦诚,然而这一切,并不代表我们要放任孩子做不正确的选择。</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仔细想想,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大部分的冲突,都源于选择的不同,小到饭桌上吃不吃蔬菜,大到在写字桌旁做不做功课,近到什么时候睡觉,远到考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在问自己,为何我们生的孩子却不愿意听我们的话,而总是自顾自的按他自己的思路吃喝拉撒行?其实,这些都是选择的不同造成的。</p><p class="ql-block">因此,教子有一个智慧,就是要学习如何面对孩子的选择,如何巧用过程,让我们的心愿变成孩子心中的坚持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帮助孩子做好选择,我们从当父母的第一天开始就可以思考和练习以下三项功课</p><p class="ql-block">第一,预设自己的形象,我想当什么样的父母。</p><p class="ql-block">第二,告诉自己,参与孩子的选择过程,比告诉他你的决定更有效。</p><p class="ql-block">第三,巧用孩子自己的力量:让他对自己的选择不放弃。</p><p class="ql-block">你想当什么样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说,心想事成。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你这样想了,就会按这样的目标去做,然后付出努力,最后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一切成功都是从“心想”开始的,既从自己用心定的目标起步。被大家恭贺着称作父母,是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的,这是我们成为父母的官方生理性标志。而真正开始父母职责的开端,是我们能够有意识的思考:我要当一个什么样的妈妈?我要当一个怎么样的爸爸?可能许多过来人都会说,我可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什么样的父母,但是我也当父母了。不可否认,我们基本上是被牵着鼻子走的成年人,不少人还没有做好生理准备,更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被空降到了做父母这一刻,因此我们应该腾出一些时间,安安静静地问自己:我想与我的孩子发展出什么样的关系?有了这么一个预设的“心想”,新手父母就可以迈出第一步了,按自己的“心想”去实践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去体味当爹当妈的酸甜苦辣咸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的家庭生活,进入了一个个性化的新时代,父母的面目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改变,但我们还是要归纳出几个较为主流的父母类型,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一,控制型父母</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最典型也最常见的中国式父母,在古时候就是那个板着面孔说话的爸爸和躲在奶奶背后遥控孩子的妈妈。他们会直接了当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命令孩子牢记对错,凡是听父母话的就是好孩子,凡是选择父母认为是对的决定的就是孝顺,即使孩子不愿意那样做也无法不遵循父母的旨意。这样教育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p><p class="ql-block">二,放任型父母</p><p class="ql-block"> 他们基本属于没辙的父母,也不想多管孩子的事,因为他们自己还是孩子,从来没有长大过。这就是我们说的,我们的内在小孩停留在了创伤事件的那个年龄,这个年龄绝大部分都在0~7岁。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把孩子全托管给长辈或者看管阿姨,长大了直接交给学校或者补习班,反正孩子的事别人管一定比自己管更好。这种孩子往往是亲情淡漠,呈现出各种不好的习惯,性格要么外露叛逆,要么内向孤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三,规划型父母</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心计”太早,太重,从宝宝出生就设计好了造娃工程,此后的日日夜夜便按照这张工程图纸来实现孩子的成长旅程,而图纸上的地标基本上都是名校所在地。这样养育的孩子,一般都被灌输得拥有非常明确的求学目标,然而很有可能小小年纪就已丢失孩子该有的率性和主动选择的能力与愿望。</p><p class="ql-block">四,混合型父母</p><p class="ql-block"> 他们没有明确的育儿观,今天看到一对严厉的父母,教出了规规矩矩的孩子,回家就开始对孩子严厉;明天看见一位计划缜密的妈妈,孩子六岁已经在暑假安排去参观哈佛,便立即给孩子报补习班。这群善良好心的父母,未必能为孩子带来好福气,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最常听到的话是:“宝宝,你看小明做的多好!”混合型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活的很累,自尊也很低,因为他揣摩不出爸爸妈妈下一刻又要说什么。</p><p class="ql-block">五,攀比型父母</p><p class="ql-block"> 就如生活中爱秀包包,跑车和人脉关系一样,这群父母基本是把孩子当另一款奢侈品来跟着风向经营的。孩子穿衣跟风,上学跟风,旅行晒图也跟风。风潮里的孩子就如父母的附属品,难以生长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长大后的价值观也比较让人担心。</p><p class="ql-block">六,智慧型父母</p><p class="ql-block"> 他们见多识广,提早从“养”宝宝的阶段脱身,进入“教”孩子自我学习的阶段。他们明白教育是要看个性的,所以要按孩子的实际状况来为孩子挑选“教”的内容和方式。他们会”预谋”好,并参与育和教的全过程。他们看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想办法在良好的互动当中,把父母的影响作用到孩子的选择当中去。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自信,阳光的形象,会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了解家中的行事规则,明白与父母的良好沟通才是护航自己选择的最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底要在孩子面前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呢?这个问题很严峻,也很棘手。但是如果从今天开始,我们能时不时的悄悄问自己一句,再时不时的打量一下自己,那么我们对自己做父母的要求就会有所改变。我们不能做到最好,但是为了孩子,我们会进入到各种心理工作坊中,疗愈自己,成长自己,我们要“心想”把自己变的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