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收藏也讲究缘分。元旦后无事回原单位转转,收到一份去年底哪位朋友寄来的砚林拍卖图录。打开一看,早巳过了2021年12月5日拍卖时间。但拍品中有不少好砚。其中一方铭文“身无媚骨原非傲”,落款“戴传贤”的长方有盖砚立刻吸引我的眼球。这好像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抗战时期名人北碚砚。</p><p class="ql-block"> 心想,怎么又和我擦肩而过?懊悔几天后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打听砚落谁家或是不是流拍。于是托一个熟悉古砚拍卖圈的好友找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这方砚很快就转到了我的手上。</p><p class="ql-block"> 上手后仔细观察,的确是北碚石老砚。旧气开门,书刻精到,为北碚砚中精品力作。又找了几位书法篆刻界大家请教鉴定,刻字为戴先生书风,书法老道,老砚老刻,判定为戴传贤先生用砚问题不大。</p> <p class="ql-block"> 戴季陶(1891年—1949年2月11日),男,初名良弼,后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中国国民党元老,国民党理论宣传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p><p class="ql-block"> 五四期间,戴思想激进,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曾与陈独秀等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筹建工作。但党成立的时候,戴季陶表示要忠于孙中山先生,不能成为共产党员。由于世界观的不同,戴季陶终于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了。后来直接充当蒋介石的“文胆”和幕后参谋。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25年参加西山会议派活动,并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等文章,反对共产党和工农运动,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制造舆论,形成所谓“戴季陶主义”。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长期任考试院院长。1948年任国史馆馆长。后在广州自杀。</p><p class="ql-block"> 戴季陶是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中华民国国旗歌的作词者。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是蒋介石的忠实“智囊”。抗战期间戴在重庆居住八年,常游历北温泉,与林森、于佑任等国民党元老诗词唱和。持有这方北碚石砚也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 “生无媚骨原非傲”,出自清代官员文寿华《啖蔗山房诗集》卷四“宿侯马驿与邵警庵明府夜话”一诗。“生无媚骨原非傲,官有清名不厌贫。”文寿华是为文天祥第21代裔孙.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巳卯恩科榜录取为第二甲、第十五名。先后任过山西文水、介休、阳曲县令、霍州直隶州知州和泽州府知府,又曾三次被任命为山西会试的主考官。他为官清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得好名。这二句诗即表明自己为官清正,不怕贫穷,不贪脏受贿以聚资财的心志,也鞭笞了那些一身媚骨,阿谀逢迎之徒。戴季陶砚上录文诗一句,可能是籍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抛开政治立场不说,戴是国民党官员中的清流。</p> <p class="ql-block"> 台湾版的《民国书画家汇传·戴季陶》中是这样称誉戴季陶书法的:“工书,能画,书宗北魏,入能品。”这方砚上镌刻的寥寥数字,写的随性恣意,超逸清雅,也能看得出戴的书法功底之深厚。</p> <p class="ql-block"> 北碚石砚,又称北泉砚或北温砚。北碚石砚与合川峡砚砚石同源,均采嘉陵江小三峡两岸。以出自小三峡之上峡---沥濞峡(又叫牛鼻峡)北岸麻柳坪的峡中的砚石为最佳。石质细腻,色泽灰黑,造型优美,雕刻精巧,并有溶墨快、墨汁不易挥发的特点。合川峡砚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不过北碚石砚的历史较短,兴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从砚石产地来看,北碚石砚是峡砚的一个分支;但在制作工艺与风格,流行时间上,有其独立性。</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北碚有“小陪都”之称,为满足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涌入的需求,1938年北碚的北泉公园聘请石柱砚雕师马泽沛制作北泉石砚销售。他与徒弟王家发等工匠出品,大受欢迎。据史料记载,当年林森、于右任、戴季陶、冯玉祥、谢无量等达官贵人纷纷为北泉石砚题词刻字点赞,使碚砚声名雀起,得到空前繁荣与发展。只可惜,传说中的这些名人铭北碚砚早已难寽实物。这方戴季陶用砚的发现,见证了北碚石砚那段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收藏讲缘分。但缘分大多来源于执着与坚守。来源于你的主动与进取。</p><p class="ql-block">(汪海/重庆/202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