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编者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裴平星、赵亚利、燕学东、屈林凯等有识之士的倡导下,灵石县文史研究会决定组建“灵石老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欢迎曾经在老城生活过的男女雅士踊跃参加,主动撰写回忆文稿,积极提供资料图片。我们将从即日起向社会展示老城记忆系列作品,本辑发布裴平星撰文,赵亚利插图的开篇之作《梦萦瓮门巷》。倘若您对灵石老城有记忆、有情结、有关联,敬请点赞、转发、评论,兴许您的举手之劳,可为漂泊在五洲四海的老城游子释放无尽的乡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灵石老城记忆系列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梦萦瓮门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牛儿 图/勇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昨晚,我在梦里又回到了瓮门巷洞洞口,朦胧中一些横七竖八的东西挡住了去路,我双手挥舞着,双脚跳跃着。突然,一种超自然的神力,托我幽灵般的飞了起来,漂浮在了瓮门巷的上空,那长长的巷子,排列有序的大门,拾级而上的台阶,错落别致的庭院,在月光的照映下,曲径通幽,依稀如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改革开放后,从灵石老城走岀来的五零后人中,有许多是瓮门巷的人。当我们这些游子一次次返回故乡时,会沮丧地发现:老城没了,瓮门巷没了,儿时曾带给我们许许多多欢乐的地方都没了,那种失落感,惆怅感,那种常人无法理解的乡愁便会时时涌向心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瓮门巷印象 赵亚利插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老城福地的龙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灵石老城的地形独特,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以南北中街为线,东区宽西区窄;以东西中街为线,北街长南街短;以鼓楼底划界,区域面积大小排位是东北最大,其次为西北,再者为东南,而西南则最小。老城的东北区域地势高,风水好,人杰地灵,兴旺发达,而瓮门巷就是这个区域横贯东西的龙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域名由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月城的门,月城即瓮城。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守城》:“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瓮城即城外所筑的半圆形的小城﹐作掩护城门﹐加强防御之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灵石县志》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北面拓展300余步(今三乐巷以北),计周三里188步。”由此可见,东枣园和西枣园先前为城外的瓮城,而瓮门为东枣园的月城门,先有瓮门,后扩城后才有了瓮门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巷的读音,灵石人都知道念瓮门货(huo),没有念瓮门巷(xlang)的,而其他像三乐巷、察院巷、学宫巷、尚和巷等等都念巷(xlang)。另外灵石人念货(huo)音还有两个地方,一是军营坊(fang)灵石人念军营货(huo);二是牌搂坊(fang)灵石人念牌搂货(huo),而坊的本意为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是城外月城的门,外城的里巷是否可以称为坊,瓮门巷原是否称为瓮门坊,这样的话瓮门巷读瓮门货(huo),似乎就可以名正言顺。瓮门巷也好,瓮门坊也罢,反正我们从小到大都念的是瓮门货(huo),这才是最重要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只知秦汉,不知魏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巷北面通过兴仁巷和城墙根连接冬枣园,南面有两条胡同连接东西太平巷和马号,所以老城的人把马号以北和北街以东的区域称成瓮马巷。在与瓮门巷相邻的马号里和东枣园的部分院落的孩孩们,都愿意称自己为瓮门巷家,大有“只知秦汉,不知魏晋”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大的巷巷(huo读货)。瓮门巷宽大深长,从北街上进了瓮门,由西向东直抵东城墙根,深长的巷子里南北排列着23座大院,其中北边坐落着11座,难得坐落在12座。宽大的巷子里能驰过马拉的胶皮车,比排名第二的三乐巷既长又宽,是老城里十条巷中最大巷巷(huo读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旺的巷巷(huo读货)。瓮门巷南北两边的高门大院,民国时期都是富人的宅邸,即使在解放以后,在瓮门巷住着县里面的头头脑脑也是最多的。巷巷(huo读货)里人丁兴旺。孩子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在各自的大门口玩耍嬉闹,货郎们推着车挑着篮吆喝声唉此起彼伏,街坊邻里们嘘寒问暖祈福不断,煞是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牛的巷巷(huo读货)。瓮门巷院落多,家户多,孩子们就更多。在二小学的每个年级里。三乐巷、牌楼坊、西枣园、东枣园、马号里、瓮门巷的孩孩们都有,但都是瓮门巷孩孩们最多。学校内团伙斗殴,学校外街区打仗,瓮门巷的孩孩们是出了名的厉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院落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深宅大院坐落在南北两边,其中北边11幢,南边呢12幢,而两边宅院的布局风格迥然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坐落在北边儿的大院,大门统一朝南开,不管是一进院、两进院、还是三进院,主房少数是三眼窑洞,多数则是一名两暗(东西两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的堂屋,但全部是坐北朝南方向,其他各种坐向的都是厢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坐落在南边的大院,情况却不尽相同。大门凡是向北开的主房大多数是坐东朝西,或者是坐西朝东,或者是两厢都有,而且多数是一名两暗的堂屋,只有一家靠城墙的秋姓宅院是坐东向西的三眼窑洞。另外几个院子,则是从北边儿引进一个很深的胡同,把门开在了东南、西南方向,从而形成主屋坐北朝南的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巷院子里有照壁的,南北两边的院子也有很大区别。北边的院子凡是开正南门的,照壁全是木头做的;凡是开东南门的,都是东厢房的墙壁装饰的照壁。南边的院子凡是开正北门的,全部没有照壁;而开西北和东北门的,则以东厢房和西厢房的墙,来做照壁的,而且没有任何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整体上来看,北边的院落坐势高、院落深、规模大,相比较南边的院落则显得坐势低、院落浅、规模小,充分显示了,北边院落的主人,在地位上比南边院楼的主人有高好多,这也是造成南北院落布局不同的主要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风格迥异的院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巷里既有高墙深庭的大三进院,又有典雅别致的小四合院,儿时穿巷走院的场景画面,如今仍然历历在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城里的三进院没有几所,而瓮门巷里就有三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巷这三所三进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都坐落在巷子的北边,坐北朝南;二,都位于巷子的中间,按北边11所院子,这三所院排第五、第六、第七,相互连接,一字排开;三是每个院子都有照壁,而且都在第三进的院子里;四是三个院子的长与宽基本相等,宽约15米左右,长前门起瓮门巷,后墙到东枣园,约50多米,相当于两个两进院的长度。三所院子的共同之处很多,但在建筑风格上却迥然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先说说五号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号院的门庭是两根高高的门柱,上面搭上横梁,盖出一个一米多宽的屋檐来。门柱中间是台阶,台阶上东西两边是两米多长的廊台。东西廊台的正面墙上各有一幅砖雕,长长的廊台是我们儿时放学后遮风避雨,嬉闹玩耍的好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号院可能历史时间长,在我们记事起第五号院一进医院已经全部的塌落;二进院也只留下与三进院相连地方的两间东西厢房;三进院的木质照壁也不见了。三进院里,正面有三眼窑洞。东西各一座厢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号院的大门年久失修军经关不住,但三进院的门却经常闭着,因为在这所院子里住着灵石的名医郑述康,郑述康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喜欢安静,孩孩们很少进那个个院子。儿时的印象,郑述康身材消瘦高挑,眉毛长颧骨高,两腮凹陷,行为举止正儿八经,一派学者风度。文化大革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一群红卫兵先是抄家在院里批斗,后挂牌牌带高帽游街示众,最后被赶回农村老家。郑先生一生持才傲物,耿直刚毅,如此受辱,岂能容忍,最后气绝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说说6号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号院是巷子里最好的院,从巷北头往里数是第6个院,从巷北尾返回来数也是第6个院,它居巷北的正中间,首先从地形上占了绝对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号院的门庭雕梁画柱,飞檐高挑,非常讲究。门前一色青石的五步台阶,台上有两个是狮子,高高的杂木门槛,两边有木制门联,门额上有书法牌匾,门庭的两边是南厢房高高的青砖后墙,门庭的门洞是由南厢房的边墙相围,门庭与南厢房相互映衬,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门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进院总共有6座房子,其中东厢房两座,西厢房两座,南厢房两座,而且东西南三面都有直通的三步台阶。从正门进来可以从左边进到南厢房和西厢房,也可以从右边进到南厢房和东厢房,若要进院子或者到二进院三进院,从正门下台阶,形成掉在福圪洞的寓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进院的大门是用砖砌的,木质的柴门不及前门的一半。二进院只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没有南厢房,院子里一米多宽的青砖小径直抵第三道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进院的大门也是用砖砌的,但比二进院的门既高又大。三进院的照壁是木制的,从东西两侧进入主院。三进院正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三眼窑洞,东西两侧各两眼窑洞,灵石人简称侧窑。正北与东西窑顶上有三座绣楼,在东西侧窑两边有砖砌的楼梯直通绣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号院曲径通幽,错落有致,特别三进院里的三面绣楼,左右楼道上去下来横贯四通,甚是好玩,是我们儿时藏猫猫捉迷藏的优选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号院的主人姓裴,住在三进院的正房窑洞里,据说解放前他就是瓮门巷的街长,巷子里大人小孩都叫他裴街长,老裴也还把自己当街长。裴街长形体矮小,戴顶军帽,行走时双手倒背,每天都要在巷子里巡视几遍。左邻右舍家长里短,街道院落环境卫生,孩童爬舍后生斗殴,他总是敛容屏气,声如洪钟地说道说道,通常情况下都能摆平场面,居民们对他甚是尊重。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裴街长成为重点斗争对象,老人爱面子经不住折腾,没有多长时间就去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说说七号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号院与其他两所院子相比,长宽距离虽不输,然而档次却差了一大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是大门,前两所院都开在正南,又是雕梁画柱,又是门柱石雕,然而第七号院的大门外却开在东南面,而且是用砖砌的圆形拱洞。从我们记事开始,圆形拱洞就没有门,顶上参差不齐,砖石上渗出白色晶体,西面的墙早已是断壁残垣,在昏暗的月光下,呈现出一派衰败的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进院原先应该是有一排西厢房,但在我们儿时早已是荡然无存,只留下破砖烂瓦中长满的蒿草。二进院有一处东厢房。开着一个西门,形成了独立的小院。在二进院的西北角三进院的西南角有一个茅厕。由于二进院的大门和墙体早已倒。一进院的拱形门洞是穿透的,所以在巷巷里就能看到三进院大门,一进院和二进院,实际上已经融为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进院的照壁是用砖砌的,正面有三眼窑洞,东西各一座厢房,只有窑坝,没有绣楼,其布局与规模与五号院的三进院基本相同。七号院是我们同龄人陈万红姥姥家的院,其姥姥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揪斗,后来跳水瓮自尽,那段时间我们害怕,晚上都不敢出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号院虽然不起眼,但由于进出方便,一进院,二进院又是相通宽敞的土院子,我们儿时便经常在这里弹弹弹、煽三角嬉戏玩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巷最好的三所小四合院也都坐落在巷北,按顺序排列分别是一号院,九号院和十号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号院为一进巷口的左手第一个院,小时候上街上学都要经过,所以印象较深。首先门庭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庄重,一块块青石砌成五层台阶特别厚,两块木质大门也又厚又重,门庭上的屋檐梁柱规格也要大一些,门两边的石狮子和门柱也显得粗壮一些,呈显出一种威严之气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号院是一个十分精巧的小院子,南北宽不足十米,东西长不足二十米。正对大门的是一间狭长的北屋,东西两边是一明两暗两间的大堂屋,大门两边各有一间那小南屋。东西屋和北屋都是玻璃门窗,宽大敞亮。这个院子先是由县工会办公用,后改为县领导和老干部居住,文革时期的县革委会主任宁建国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同时期从云南回来的老红军张师长也住在这个院子。张师长闲情逸致,藓庭花院,把个院子弄得姹紫嫣红满园春色,惹得我们这些北方的孩儿羡慕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号院修建时间可能晚,若是修个正南大门,正好与去马号的胡同相对,风水上不好,所以修了个东南大门。大门的西边竖起了高高的砖墙,与胡同相对,形成了类似照壁的功能。有意思的是,这个院子在大门里头又修了一个二门,二门是里边整个院子的正南门,隔着墙与胡同的相对,而且大门和二门之间的院子里没有住房,西南角是一个茅厕,东面是两间杂屋。进了二门正面是三眼窑洞,东西是两个厢房,两道门使得这个院子非常寂静安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号院修建的时间可能也晚,因为若修正南门正好与秋家大院的正门相对,所以修了个东南大门。但十号院修建的屋宇式大门的非常气派,大门顶上用筒瓦、屋脊、脊兽组成,其中筒瓦和屋脊都有纹饰,脊兽是是一种似龙有尾似狮有角的神兽獬豸。大门的五层青石台阶上都刻有纹饰,前后长达6米门洞全部铺的是刻有纹饰大块青石板,门口两边竖着一对小石鼓,大门屋檐下有四根彩绘木头门簪,厚厚的木头门上钉着几排门钉,挂着两个大门环,全都是铜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号院不仅门庭是瓮门巷一流的,照壁也是瓮门巷一流的。进入大门过走过门道,下了台阶,迎面便是东厢房的南面墙体照壁。在照壁墙体的上方用筒瓦、屋脊、脊兽组成一个屋宇,其形状与大门一样,只是规格小了一些。照壁的壁心是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镶嵌而成,照壁的四周是有条形砖雕镶成的边框,四个角上装饰着祥云砖雕,照壁的中心区域是由梅、兰、竹、菊图案组成的大型砖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门庭的正面是照壁,而门庭的左面是一个进院子的月亮门,门庭、照壁、月亮门三者形状相得益彰,烘云托月,营造出了一个优雅别致的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月亮门左转进入院子以后,正面是一字排开拾级而上又高又大的三眼窑洞,东西有两边各有一个大厢房和一个小厢房,正南面也是一个拾级而上的一明两暗的大堂屋,南堂屋的东边是门庭,而西边是则茅厕,同样占有一间屋子的地方,茅厕在院子里,粪池在院外,并且有屋宇相遮蔽,既卫生又讲究,在老城里算是第一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前县委和县政府的办公地点都在马号里,九号院和十号院,从对面的胡同里穿过去就是马号,距离非常近,所以这两所院子也就成了县领导的官邸。文革前的县长陈耀清住在九号院,县委书记卢炳生和武装部政委渠志凯住在十号院,还有许多其他部委的领导也都住在这两个院子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家与10号院相邻,勇勇家是9号院对门,儿时常常出进这两个院子,与院里的孩子结伴玩耍,甚是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嬉戏欢闹的童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瓮门巷,巷子长,院落多,那时候学校的作业没有现在这么多,家长对孩子管的没有现在这么紧,每个院子都有好几户人家,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院子里、街道上、学校里、城墙上,到处都是玩的地方,到处都是玩的孩子。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嬉戏游玩酣畅淋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过家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忆当中最早玩游戏,应该是过家家。拿毛巾或者手绢儿,从两边往里边卷起来,然后从1/3处折起来,再把卷起来的部分翻过来,用小绳在上头一扎,就是“小孩儿”。我的家挨着土城墙,出了门爬个小土坡,就是城墙上。刚开始是把土堆成一个小堆一个小堆;后来就是用小刀刀,挖个小坑坑,抠个小窑窑;然后用雪花膏小铁盒,把土放进去用脚踩平,慢慢地刻出来,形成一个个小饼,摆成一排。女孩抱着娃娃,男孩拿着土饼饼喂食,然后唱着歌谣:“拉大锯磨大锯,姥姥家门上唱大戏,不讲理的外孙子也要去。”喂孩子哄孩子,一副小大人模样,又萌又可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耍水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县城外有一条小河,河水蜿蜒清澈,是从绵山流下来的。河流经过马和、静升(王家大院所在地)、苏溪(资寿寺所在地)、上村后沿城北汇入汾河。瓮门巷离小河很近,翻过城墙和火车道下去就是,最多二百米。小河是瓮门巷人们洗衣服的地方,也是小朋友耍水水的地方。我经常跟妈妈去那儿,妈妈洗衣服,我和小朋友玩。刚开始的时候,是和小朋友们相互撩水,你撩我一下,我撩你一下,一会儿衣服上下就都湿透了;后来就是拿上小手绢儿,两人扽住4角浸入水中,等小鱼游入,猛力提起猎获。再后来就是在小河的支流上,我在上边垒个坝,他在下边垒个坝,然后上边的人把水聚起来,等蓄水很多后,突然扒开,用上边的水把下边的坝冲塌,这叫冲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滚铁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铁环有两种一种是箍木桶的铁环,从旧废木桶上卸下来就可以玩,这种铁环面是扁的,滚起来平稳些;一种是用钢筋棍,箍成圆形焊接起来,只有家里有大人在厂子里上班的孩子才可能得到,这种铁环面是圆的,滚起来难度大一点。滚钩,一种用8号铅丝做成的U字形长钩,是滚铁环必备的配套工具,用它来推着铁环向前滚动。滚铁环是我们耍得最多的玩意,上学下学在路上玩儿,课间在学校的操场玩,放了学就在巷子里玩。长长的巷子里你追我赶,比赛谁滚得更快更远,一会儿他跑在了前面,一会儿我跑在了前面,跑上几个来回便浑身上下冒热气,大汗淋漓。滚铁环的高手们更是要滚出花样,有的左倾斜,右倾斜,按照S形状来滚;有的一面倾斜按照圆形来滚;有的把手放在后边,在两腿的夹缝里滚,争奇斗艳,好不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打促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谓“打促溜”(促溜促溜是滑冰时发出的声音,如促溜一下跌倒了),就是在马路上的冰上滑。如同滑冰运动员一样,先要快速跑起来形成贯力,到冰上时才能滑过去。巷子里,冬季下雪后,或者是留存的污水,都能形成长短不一的冰面。五六岁时滑两三米长的冰,七八岁时滑五六米长的冰,到十来岁时,在下雪天有坡度的地方,从上到下要滑十几二十米。滑下去跑上来,反反复复十几次,直到累得满头大汗,那叫个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弹蛋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弹蛋蛋”就是打玻璃球,灵石人把玻璃球叫做蛋蛋。弹蛋蛋,先要在地上划一个横竖都是一尺的丁字形,然后挖岀5个坑,形成横竖都是三个坑。然后离竖着的坑一丈为界距离划一条线。这个玩的一般有三四个人玩,每个人从画的线开始拿着自己的玻璃球,向丁字形坑弹去,但不能超出丁型横线。在这个范围内,若有一方用玻璃球击中对方的玻璃球,这时候就把另一方的玻璃球放在竖线的第1个坑坑。然后用自己的玻璃球。将另一个玻璃球弹出并带第2个坑里头,同样的方法把所有的坑都走一遍,最后还翻到第1个坑里,为胜者。中间要是弹出了坑,或者弹进坑的顺序不对,则有另外一个人来玩儿,直到取得胜利。弹蛋蛋的地方多数是在城墙上,因为那里地方宽敞,而且呢挖坑容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煽角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煽角角也叫打三角板,就是用香烟的外包装纸,叠成正反两面的三角形的纸板。玩这种游戏一般为两三个人,每个人拿着二三十个三角板。开始的时候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一二三名,第一名先来煽。第2名和第3名要将自己的三角板,正面朝上放在地下,第一名用自己的三角板把对方的三角板煽翻过来就算赢,煽不过来就让对方煽,但必须在所落的位置打。煽角角时间有长有短,角角有输有赢。煽角角有煽的技巧,有赢的快乐,但更有角角数多和质优的炫耀。特别是那些香烟外包装纸材质较厚,印刷精美。如果有十几个进口的阿尔巴尼亚烟、上海的中华烟和牡丹烟、北京的大前门烟和哈达门烟、天津的恒大烟、山西的迎泽烟、辽宁的大生产烟等等,别人都会羡慕死你。然而,如果你的角角尽是些山西的绿叶烟、曲沃烟、白盒子的经济烟,不仅面颜尽失,而且不一定有人跟你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耍的玩意其实挺多,如赶木牛或者赶懒牛,就是抽陀螺;玩弹弓,弹弓的子弹一般是土疙瘩,若是打鸟才用小鹅卵石或者铁珠子,怕伤人;打崩枪,当时都用纸来叠子弹的,叠出来的子弹折一下,挂在橡皮筋的机关上,扳机一勾或直接把皮筋一撒手,子弹啪的飞出去;玩扑克争上游;下军棋等等都有点数不上来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七岁到十岁,我们的“小时候”,那是一个“玩”的时代,一个“玩”出花样的时代,一个“玩”出快乐的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煽角角也叫打三角板,就是用香烟的外包装纸,叠成正反两面的三角形的纸板。玩这种游戏一般为两三个人,每个人拿着二三十个三角板。开始的时候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一二三名,第一名先来煽。第2名和第3名要将自己的三角板,正面朝上放在地下,第一名用自己的三角板把对方的三角板煽翻过来就算赢,煽不过来就让对方煽,但必须在所落的位置打。煽角角时间有长有短,角角有输有赢。煽角角有煽的技巧,有赢的快乐,但更有角角数多和质优的炫耀。特别是那些香烟外包装纸材质较厚,印刷精美。如果有十几个进口的阿尔巴尼亚烟、上海的中华烟和牡丹烟、北京的大前门烟和哈达门烟、天津的恒大烟、山西的迎泽烟、辽宁的大生产烟等等,别人都会羡慕死你。然而,如果你的角角尽是些山西的绿叶烟、曲沃烟、白盒子的经济烟,不仅面颜尽失,而且不一定有人跟你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耍的玩意其实挺多,如赶木牛或者赶懒牛,就是抽陀螺;玩弹弓,弹弓的子弹一般是土疙瘩,若是打鸟才用小鹅卵石或者铁珠子,怕伤人;打崩枪,当时都用纸来叠子弹的,叠出来的子弹折一下,挂在橡皮筋的机关上,扳机一勾或直接把皮筋一撒手,子弹啪的飞出去;玩扑克争上游;下军棋等等都有点数不上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七岁到十岁,我们的“小时候”,那是一个“玩”的时代,一个“玩”出花样的时代,一个“玩”出快乐的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荏苒,生活犹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沧桑年轮已将青春岁月全然覆盖。少时满脸童稚的娃娃,已成鬓毛灰白的老翁。瓮门巷饱经风雨洗礼的深宅大院和历经人间苦难的风云人物,已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然而时空的涟漪又时常把那些华庭残院和音容笑貌带回到我们的思绪中,让我们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瓮门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裴平星,</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东裴氏,从小在灵石老城瓮门巷长大。1975年离开灵石到阳泉矿务局参加工作,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高级职业经理人,著有《煤矿班组长必读》《对违章说N0》《团住员工的心》《怎样写调查报告》等作品,2016年退休。灵石老城情节甚浓,常写一些文章,以资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插图</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赵亚利</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协会员,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摄影家大辞典。出版有个人摄影专集《天地有大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责辑:梁志友 张瑞平 屈林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