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红叶情

李现科

<p class="ql-block">一片红叶,</p><p class="ql-block">从枫国飘来。</p><p class="ql-block">不远万里,</p><p class="ql-block">落到了五台山,染红了晋察冀,</p><p class="ql-block">化为春泥。</p><p class="ql-block">他在华抗战的674天血腥风雨,</p><p class="ql-block">陶冶出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毫不利己,专门利人”。</p><p class="ql-block">悲哉,壮哉!</p><p class="ql-block">英烈血洒我黄土,它国枫林无遗坟。</p><p class="ql-block">清明寒食年年过,苍天无语泪湿巾。</p><p class="ql-block">谁能忘怀白求恩!</p><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季节,</p><p class="ql-block">寻访英雄的故乡,</p><p class="ql-block">美丽的格雷威斯特红叶小镇。</p><p class="ql-block">闻名而去,</p><p class="ql-block">有感而归,</p><p class="ql-block">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格雷威斯特小镇</p><p class="ql-block"> 在素有枫国之称的加拿大版图上,镶嵌着一颗美丽的爱情湖,在爱情湖的南岸边,矗立着一座银装素裹的格雷威斯特小镇。1890年初春,一场瑞雪过后,白求恩就诞生在这个梦幻之城,人们又亲切地称其为“白求恩小镇”,时间定格为3月3日。</p> <h3>  白求恩小镇美在四季,但最美的季节还是深秋。每每到了这个季节,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枫叶红于二月花,慕名前来观赏枫叶、探寻红色基因的人络绎不绝。其中,“赏枫探红”的主力军,来自加拿大华裔、留学生与中国内地的游人访客,也有不少好奇的外国人&nbsp;。</h3> <h3> 从加拿大的多伦多前往格雷文斯特小镇,需要驱车160多公里。</h3><h3> 一路秋歌,满目枫影,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忆往昔,峥嵘岁月。白求恩就象一片红叶,从这里飘起,不远万里,落到了延安,飘到了五台,染红了晋察冀,入土河北,化为了春泥,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眷念。那么,作为当时已经是欧美顶尖的外科医生,拿着最高的薪水,享受着美酒加咖啡无忧生活的白求恩,为什么有福不享找罪受、还要不远万里到晋察冀这块儿贫瘠的狼烟国土上去抗日呢?有些人不解。重走白求恩路,是破解这个不解之谜的捷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h3> <h3>  汽车风影电掣,穿越一架彩虹,闪身几个牧场,不时便抵达了格雷文斯特的梦幻之门———迎宾牌楼。这是一座在加拿大不常见、但在中国常见的白色迎宾牌楼,上面用英文写着“Gravenhurst”,似乎与中国有着不解的渊源,给人一种到家的亲近感。凭楼望远,格雷文斯特小镇犹如一幅清晰的水墨画,低密度的维多利亚式建筑,红叶点缀,静谧而优雅。&nbsp;</h3> <h3>  过了小城的迎宾牌坊,一条长400多米的“白求恩路”向脚下铺来。路两旁的店铺接踵比肩,异常繁荣,白求恩符号很多。入口处有家白求恩餐厅,别具一格。路两旁的灯杆上悬挂着白求恩标识旗,迎风飘扬,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新建的白求恩纪念馆游客服务中心,为游人访客提供各种即时的咨询服务。谈到白求恩,住在成里的老少皆知,有的还能讲上几段白求恩故事,他们为小城里诞生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而骄傲,也因白求恩效应带来的市场繁荣而心存感激——白求恩就是他们的福音。</h3> <h3>  邮局钟楼是小镇的标志性建筑,钟声悠扬,向人倾诉着它的历史沧桑。这个小镇的雏形,始于1850年加拿大工业与休闲度假兴起的年代,是通往马斯科卡湖(爱情湖)的门户,常住人口1.2万人。白求恩一家人从1889-1893年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他3岁时才离开此城。以后每年夏天,白求恩全家常回来度假。爬树、采花、游泳、捉蝴蝶、看演出,小城故事编织了白求恩的童年梦。1926年白求恩患了肺结核病后,曾经回到小镇疗养。现在,整个湖区和湖畔的格雷文赫斯特小镇都被称为蜜月胜地,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体育运动与旅游度假中心,2010年的G8峰会就在这美丽的慕斯科卡湖风景区举行。</h3> <h3>  基督教堂是小镇的精神家园,经播声远,道出了白求恩家族与教会的不解之缘。遥说当年,白求恩的高祖涉险从英格兰到法国殖民的蒙特利尔建立了长老会,曾祖做皮货生意,祖父改行行医,到了白求恩父亲这一辈儿,又回归了牧师行业,几经漂泊,入主了格雷文斯特小教堂,母亲是传教士。虽然白求恩后来没有子承父业,从医并加入了共产党,但他从小就接受家庭传统教育,基督教的“为民众服务,无私奉献和努力帮助他人”等一些价值观对他影响很深,以至于在中国充分利用教会关系组建“驼峰航线”,缓解了八路军极端匮乏的药品供应问题。白求恩去世后,就有一位曾与他共过事的外国传教士小姐,毅然选择了逝后与君同天,默默地守望在白求恩的墓旁,故事相当感人。正如白求恩所说,他“拉近了天堂与人间的距离”。实际上,一部中国医院发展史,教会医院功不可没,因为我们发现,国内绝大多数百年医院都是由教会创建的。河北省在创建白求恩式模范医院中,也选择了一家基督教徒办的医院,传承白求恩精神,效果很好。</h3> <h3>  歌剧院是小镇的文化符号,幕启幕谢,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城人。在歌剧院小广场的一块花岗岩上,屹立着一尊白求恩雕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四个口袋的八路军军装、右手握着听诊器疾步奔走,正奔向需要他急救的地方。花岗岩基座两侧嵌着两块铜板,上面分别雕刻着白求恩在西班牙和中国战场上抢救伤员的画面。在花岗岩基座后的铜牌上,有中、英、法三种文字介绍。中文是:“诺尔曼•白求恩是一位胸外科及战地医生、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倡导者、艺术家、人道主义者。白求恩大夫出生于格雷文赫斯特,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以他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的事业中所做出的努力赢得了公认”。基座后的铜板上则刻有加中两国捐助单位的名字,它们有加拿大公园管理局、白求恩纪念馆之友等机构与团体,中方则有白求恩军医学院、石家庄白求恩医学专修学院等字样。石家庄白求恩医学专修学院与白求恩渊源很深,承担着中加友谊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加拿大总督吴冰枝曾亲切地接见了该校的赵英校长,感谢与激励他为中加友谊和文化交流增砖添瓦。</h3> <h3> 白求恩故居是小镇的红色经典,追寻者的精神寄宿,令人向往。白求恩故居不大,坐落在与小城主街平行的John Street 235号。这是一座维多利式淡绿色二层小楼,白窗尖顶,绿茵庭院、木栏围墙、红枫摇曳、多彩的吊篮垂花点缀、奇特的大独轮车,以及草坪上的红色座椅,集中呈现了这座小院的自然古朴、院主人的淡泊清雅、白求恩的童话世界。在故居门前,有一个红色的牌子,用英文和法文写着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旁边有一个中文介绍的石碑,院里有白求恩年轻时的雕像。据介绍,白求恩故居不是他家的资产,是其父到格雷文斯特小镇供职后,由长老会提供的教会住房。70年代初,这里是约翰•休斯顿的私宅,他和6个孩子住在一起。1970年中加建交,1973年加拿大政府购买了白求恩故居与相邻的一栋住宅,用了3年时间研究布置,将故居修缮恢复到1890年白求恩诞生时的样子,邻居的白色房子布置成了白求恩纪念馆,于1976年8月30日对公众开放。白求恩故居的家具,大多是由他的姐姐和弟弟捐献的,其余则是根据她们的回忆从旧货市场购买来的古董。</h3> <h3>  走进白求恩故居,仿佛回到了百年之前的那个春雪三月。宽大的主门游廊,也摆放着花盆,高挂着花篮。一楼是古朴典雅的客厅、餐厅与白求恩父亲的书房兼办公室。古香秀美的沙发座椅,精致的餐桌餐具,温馨的煤油灯,整齐的书籍,可爱的娃娃,小小的摇篮,老式暖炉上挂着的尿布,年份已久的钢琴,保养完好的缝纫机等等,都让人感到了白求恩一家人的生活气息,显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所拥有的精致、文雅与奢华。餐厅的墙上挂有一张白求恩祖父的像,他生前是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创建人之一,是年幼白求恩崇拜的偶像。有趣的是,在餐厅的墙上还挂着一面铜锣不知何用。讲解小姐说:“一个多世纪前,每当开饭时,白求恩母亲就是用敲打这面锣来招呼孩子们吃饭的。”</h3> <h3>  拾阶而上,二楼共有四间卧室,由父母及孩子分住。主卧室相当宽敞,前方两窗之间立着五斗橱,靠里一张白色双人铁床,床前横着一个四围雕栏的婴儿床,床角靠着一只可爱的玩具小熊,床边有一把摇椅。1890年的3月3日,白求恩就出生在这间房中,睡在这张小床上,进入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之梦。二楼有一间卧室辟为音像室,五排长条坐椅,每个坐位上挂着翻译耳机,在这里可播放一部30分钟的白求恩纪录片。室外凉台小桌上有个厚厚的大留言薄,翻开河北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的留言是:永远追崇白求恩精神!<br></h3> <h3>  白求恩纪念馆是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浓缩再现了英雄的一生,是心旅首发之地。白求恩纪念馆于1976年开放,是紧邻白求恩故居的一栋二层小楼,只有80多平米。2007年11月初,河北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代表团访问格雷文斯特小城,拜会了克林克市长与白求恩纪念馆戴维森馆长,参观了白求恩故居与纪念馆,并聘请他们为河北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顾问,就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达成协议。那时的纪念馆除了一张小会议桌、墙上挂个投影幕与简单布展之外,展品大多无处陈设,琳琅满目的礼品堆了半屋子,多是中国来访者赠送的图书,字画,瓷器,其中不乏精品力作。据白求恩纪念馆戴维森馆长介绍,目前纪念馆的藏品不少,但比较缺乏白求恩在西班牙的文物,如果中国有收藏与发现的话,恳请河北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给予支持。由于白求恩纪念馆太小,影响来宾参观,政府有关方面正准备筹建新的展馆。</h3><h3><br></h3> <h3>  为了庆祝中加建交四十周年,满足日益增长着的白求恩旅游市场需要,加拿大联邦政府于2010年决定出资280万加元,新建格雷文斯特小镇白求恩纪念馆。2012年7月11日,一个约有320平方米的白求恩纪念馆落成,更全面地展示白求恩不平凡的一生。加拿大联邦政府、马斯科卡地区和格雷文赫斯特镇官员、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房利、以及从中国专程赶来的国家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白求恩和平医院等单位的代表出席落成仪式。与会官员与嘉宾盛赞白求恩的丰功伟绩,强调要弘扬白求恩精神,充分发挥白求恩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加两国的友谊与文化经济交流。为庆祝白求恩纪念馆新游客中心落成,格雷文赫斯特镇将2012年7月11日定为“白求恩日”。</h3> <h3>  新建成的白求恩纪念馆为平房建筑,典雅而古朴,与白求恩故居融为一体。房前有两组雕塑,前面的是青年白求恩,他双手叉腰,一身工装,展示的是他20岁时,在安省北部林区为新移民伐木工教授英语和文化时的形象。近门处是二人组雕,是他在中国抗日前线做手术时的场景,好象是他在吩咐一名中国助手递给他手术工具的样子。进得门来,一面长长的屏风将观众的视线挡住,上面是用英中法三种文字对白求恩的生平及事迹的简述。迎面墙壁悬挂着一幅长长的毛主席《纪念白求恩》隶书全文,落款是“中国军事医学院赠”。大厅正中是一辆白求恩在西班牙发明的输血车的模型;墙壁周边则是白求恩各个时期生活、工作的图片与介绍。其中一个橱窗中陈放着白求恩当年手术时用过的医疗器具,其中有他发明的开胸胁剪,至今尚在延用。观众在展厅中可点击看一段30分钟的电影视频,内容是西班牙前线见闻。最可贵的是里边有白求恩本人在西班牙前线为伤员做手术和输血的镜头。这是白求恩于1936年亲手制作,在美加两国放映,用来为西班牙反法西斯事业募捐用的。更里面的另一间大厅是大大小小的绘画作品,其中有著名艺术家当年画的白求恩肖像,还有白求恩自己的3幅绘画作品。在白求恩故乡参观白求恩纪念馆,别有一番体验,人们真实地看到了一个天真烂漫、多才多艺,丰富多彩的白求恩,感悟到“伟大出于平凡,万里始于足下”的人生意境。<br></h3> <h3>  爱情湖是格雷威斯特小镇的后花园,是心心相印的驿站。驻足北岸,遥远的格雷文斯特小镇文静而优雅,被蓝天、碧水、红枫、野墅娇柔地烘托着。爱情湖又像一个天然的红色大花环,挂在小镇美丽的项颈上,享受着无限荣光。湖边那长长的别墅引水码头,折射着钓鱼者的身影,颇有“独钓江雪”的华彩古韵。两艘百年大型蒸汽游船在湖面上游弋,不时地发出“呜—呜”的汽笛声,成群的鸥鸟围着游船上下翻飞,引颈歌唱,船上传出一片“人间天堂”的惊呼声……。</h3> <h3>  人们不禁断想,一世传奇,一代国际友人,白求恩从这个诗情画意般的格雷文斯特小镇走出,逝于万里之遥的中国抗日救亡大潮之中,“血洒东方我黄土,枫国他乡无飨坟”,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国际主义情怀啊,由此我们不禁怅然若失!</h3><h3> 格雷文斯特小镇,一个真正美丽的地方。闻名而来,有感而去,一次难得的心灵体验……。</h3> <h3>  格雷文斯特小镇之美,助推了加拿大的白求恩热。人们把探寻白求恩之路由这里延伸到了更多地方:白求恩的学业有成地多伦多、功成名就地蒙特利尔、白求恩的孙子主政地温哥华,甚至面越过边境去找白求恩的死向生地特鲁多、首开门诊地底特律。几十年来,白求恩故居所引发的白求恩热,在加拿大已经成为一道风景,许多新建的白求恩雕像,新成立的白求恩学校与社团组织,新编写的白求恩图书资料与媒体传播,乃至白求恩搭台、政经文唱戏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中加的友谊与文化交流。2010年9月17日,中共河北省委在加拿大首都温哥华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节暨河北文化周”,同时举办主题为“和平、友谊、繁荣”的“中加国际书画大展”。</h3><h3> </h3> <h3> 白求恩去世近80年了,他的最后两年是在中国度过并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他在弥留时曾写道:人生很好,很值得为它活上一回,但也的确值得为它去死......。”加拿大总督曾评价白求恩说:从个人角度去看,他是一位极特殊的人物,以极特殊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其真谛已超越了国界,已升华到了不仅仅代表着国际主义精神,而实际体现了一种宇宙般的宽阔胸襟。如今这宇宙般的胸怀已被世人所公认。</h3><h3>  让我们记住他吧,感谢他为世人,为我们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