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孩子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叛逆。而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为家长总是违背孩子的个人主观意志,让孩子做家长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志去成长。而这严重违背了人性当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我的需求。</p><p class="ql-block">家长越是控制、强制孩子,孩子越是逆反和对抗。这样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但会培养孩子错误的人际关系模式,还会激发孩子的情绪,孩子养成攻击他人的坏习惯。</p><p class="ql-block">而家长一方控制孩子,一方面又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所以当孩子叛逆之后,又有一份背叛父母的愧疚感,孩子内心就会充满极度的冲突,即使想学习,也缺乏力量,倍感无力。</p><p class="ql-block">因为孩子大部分能量都用在和家长的对抗上了,同时,孩子的同理心、自控力等都无法得到充分发展,更别说投入精力用于学习了。</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家长要想让孩子对自己负责任,就要把行为交给孩子。当家长允许孩子犯错时,孩子才不会犯错;但家长不强制要求孩子时,孩子才会听话。</p><p class="ql-block">例如,家长给孩子讲道理之后,要求孩子必须听从,那么孩子往往不会听。但如果家长换一种说法,对孩子说<b>“爸爸妈妈讲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体验,你的路得你自己去走,所以爸爸妈妈只是建议,你可以听,可以不听,你觉得有用就听,你觉得不合适的,你自己琢磨琢磨,但你不管怎么做,记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b>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更愿意听从你的建议。</p><p class="ql-block">我不得不再次重申:家长允许孩子不听话,才是孩子听话的开始;家长允许孩子叛逆,才是孩子不叛逆的开始;家长允许孩子玩手机,才是孩子懂得管理手机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基于人性,家长越是强求孩子去做的,孩子越是与你对着干;家长越是禁止孩子去做的,孩子越是非要去做。越控制越失序,越禁止越诱惑。</p><p class="ql-block">我们不是要和孩子的逆反心理对抗,而是要学会顺应人性去教育孩子。而且,家长也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逆反心理,之所以逆反,是因为做家长的先违背了孩子的意愿。</p><p class="ql-block">什么叫越禁止越诱惑?家长越不允许孩子干某件事情,孩子越是对他充满好奇,越是享受和家长对抗的快感,结果就是家长不让他干的,他都干了!而家长希望他做的事情,反而她都没有兴趣。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转换一下思维呢?</p><p class="ql-block">大多数人都坐过公交,地铁,我们以买车为界,把坐公交/地铁分为两个阶段。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买车之后挤公交/地铁,和没有能力买车之前挤公交/地铁,尽管同样是挤公交/地铁,你的感觉一样吗?</p><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买车之后挤公交/地铁的感觉更好,而买车之前挤公交/地铁,你会觉得很累很挤,生活很乏味无趣,会觉得自己很无能窝囊……问了原因是什么?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这件事情是否有选择的权利。</p><p class="ql-block">没买车或没有能力买车之前,只能坐公交地铁,所以感觉特别痛苦。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只有一条家长给他规划好的路供他选择,那他难道就不痛苦吗?</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那既然这样,为什么看不到他的情绪和需求呢?</p><p class="ql-block">禁止和控制越多,反而激发了孩子对某件事情的兴趣和好奇心,或者是欲望,就像手机一样,家长越不允许孩子玩手机,还是有机会拿到手机的时间,就越会玩得疯狂,不舍得放下吧。</p><p class="ql-block">对于未被满足的需求,孩子会在另外一个时间和空间,充分的去表达。所以家长想让孩子不迷恋某个东西的最重要的做法就是,允许他!</p><p class="ql-block">只要是懂得在允许孩子去做的同时如何去正确引导他,就是前文所说的,与孩子建立关系,关注孩子情绪的,对孩子的人格进行确认等,都是好的方法。</p><p class="ql-block">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即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如获至宝,上瘾的概率会非常大!所以说孩子对某件东西上瘾,和家长的禁止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明白,孩子做不做某件事,真的不以家长允不允许为前提。家长不可能24小时管着她,也不可能照顾和监督他一辈子。自动自发的理念就是,把行为的选择权交给他自己,然后培养出他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当没有外力的监督时,他也能真正的管好自己。</p><p class="ql-block">把行为还给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用爱去引导孩子,用相信去引导孩子,用定义人格去引导孩子。</p><p class="ql-block">举例而言,有一天,孩子半夜提出要睡沙发。对于孩子这样的请求,大多数家长当就会制止,告诉孩子:“沙发上比较冷,又那么窄,掉下来冻感冒了怎么办,赶紧睡觉……”</p><p class="ql-block">结果就是,家长越是试图说服孩子不要去睡沙发,孩子想睡沙发的欲望就越强烈。可以换一种说法和做法,对孩子说:“看来儿子今天心情不一般呀,你确定要睡沙发的话,妈妈把毛毯给你拿过来,你自己把枕头拿上,再拿两张凳子放在沙发旁边,免得掉下来。你要是睡到半夜觉得不舒服,想去床上睡,就随时喊我们,我们卧室门开着。”</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被家长允许,既可以睡沙发,也可以睡床,那么在觉得睡沙发不舒服之后,孩子肯定会回到床上睡觉。但是如果家长对孩子睡沙发的想法百般阻挠,那么孩子即使觉得睡沙发不舒服,碍于面子他依然会坚持继续睡沙发。如此万一真的冻感冒了,家长就又可以找到理由骂他了,我们很多家庭教育不就是这么恶性循环的吗?</p><p class="ql-block">记住,只要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永远交给他自己去做。家长最多可以给孩子建议,或者是在孩子请求的时候给予他帮助,而不是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控制孩子,禁止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