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诗学院教师:周剑平

拾遗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剑平:</b>笔名品位,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现旅居广东东莞。热衷于诗、词、赋的学习创作,作品散见于各诗刊杂志、书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香港诗词》主编、东莞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东莞市清溪文联副主席、东莞市清溪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p> 周剑平诗词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吟石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锤打焚烧未掉棱,浑身白净洁如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生一股浩然气,冷水逾浇愈沸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稻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实田间秀丽姿,金黄十里稻香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数回雨打风吹过,俯首方为成熟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立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萧萧落叶影迟迟,寒气渐临秋渐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几许青山多瘦骨,无边素月照疏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来只道北风恶,此际谁怜南客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岭外柳梢头已白,不知家菊可成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见惯浮云见惯山,春花秋实两相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梦归蝶影冯唐老,凉起枕帏冬月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岭北枝头今夜白,案前笔底旧时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奈何五斗侏儒米,已令人间不耐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冬日杂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别三秋夜渐寒,灯幽风急梦常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悬空素月清光冷,隔岸孤鸿展翅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过眼功名青眼外,攀云志趣白云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经未许从容度,慷慨谁怜衣帽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吟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径苔痕渐绿些,游蜂新出觅芳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依稀碧水送云客,料峭黄昏醒酒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丹墨有情留纸里,青衫无悔向天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风催得马蹄急,不问长安不问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赋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阴霾连日玉池盈,燕掠低空剪短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已浮凉忍看月,叶犹离树怕过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菊鲜入茗汤除燥,蟹熟飘香酒压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纵是平生一蓑雨,也将云雾化为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闻江南数省洪灾有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盖地铺天恣意倾,势吞原野伴雷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借风浊水摧桥路,蔽日乌云压府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望洪峰残梦卷,泪流心底乱愁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今遥想江南岸,不愿推窗听雨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过贾谊故居(步杜工部《蜀相》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独自长街默默寻,青砖板瓦树森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堪悲露浸嶙峋骨,可叹墙遮落寞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傅井留沧海韵,过秦论叙赤诚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秋正向江南漫,阵阵西风徒抚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有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曈曈又是小阳春,光照河山温暖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归雁过云偶回首,征帆破雾好清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年砥砺百年盛,一梦圆成一梦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竹简沉沉正青白,不沾颜色不沾尘。</p> 周剑平评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游黄石寨遺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袁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翠峰柱立刺云空,壁峭林深石径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试上摘星台上望,一声长啸谷生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岔湖花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袁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岛鲜花开满台,花香引得蝶蜂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前少女撑花伞,一朵娇花又绽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剑平赏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黄石寨怀》和《三岔湖花岛》二首七绝,是袁林先生诗作。袁林先生是四川富顺人,与袁先生相识于网络。神交已久,多年交往,深知袁林先生诗词是清新洒脱而又不失豪迈的创作风格,此两首绝句正好将先生的这一诗风展露无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林先生这二首绝句,是二首游历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所创作的游历诗,如浩瀚星海不计其数,但一般来说,游历诗的特点是起兴必为景,过目之景,或感其灵秀,或赞其壮美,或惊其神奇,或叹其荣枯。乃至触动心弦,摇动性情,于是发乎于心灵,流淌于笔端。所谓郁结于心,不吐不快,是以笔下就有了以景为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游历诗作。袁先生这二首绝句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黄石寨遣怀》一首,眼中所见壁峭林深,石径通幽,翠峰如柱,直刺云空,奇美、雄壮的自然风光触动了诗人的心弦,生发了心中登台远望,仰天长啸的万丈豪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首《三岔湖花岛》异曲同工,连续的重复使用花字,但终是由花及人,由人到花,由景生情,由情又生景!撑开花伞的少女,也是诗人笔下的花,真应了那句“妙笔生花”!使花与人、景与情达成了完美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周会长韵岁末感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拾遗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寒梅香溢送牛年,虎啸声威接世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几度飘然书剑气,何曾偶尔化诗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围炉煮茗霜风后,觅句对杯篱菊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道嚣尘来去苦,情怀不老凑鸣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岁末感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品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生最怕问流年,畅想总无尘世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影每随云影老,心声不共噪声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扬鞭策马中原上,抚剑凌风北斗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了珠玑藏肚腹,万般何必要鸣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剑平点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诗题《岁末感怀》的表达上,整体是不错的。用高一点的标准来衡量,在意境的营造上差了一点寄托,“诗言志”,所谓的“志”就是自己感怀时的一种寄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这是一首步韵诗,写步韵时,要尽可能的避开原作的影子,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句式上的选择不同,比如原作是“平起”,步韵时就可以用“仄起”的句式。这样基本上可以避免如“世缘”、“鸣弦”这种和原作一样的用词。</p> 周剑平讲诗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老师现在担任长青诗学院二群主讲,义务为各位诗友免费网上授课。后续,我将陆续把周老师的授课课件和音频放至美篇,希望能够给到大家一些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转发,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一点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青系列诗教课件一</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诗文谋篇原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b style="font-size:18px;">舍得之间课件,</b><b>周剑平代讲】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谋篇,对任何文学体裁的写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很直接也很严重地说一句,如果不懂得谋篇,你是很难写好文章的,不论你是写散文、诗歌、小说或其他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更严重点说,不懂谋篇,其实就等于不会做事,或不会做人。谋篇,引申到更广阔的意义上理解,就是规划、策划、设计等意思。若这么想,那么,其实“谋篇”也就不仅仅是文学写作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生活、工作、做事(任何事)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因此,也就具有了更深远更广泛的含义。我们的文学写作写的是什么?写的就是人,写的就是我们的世界。世界的有序性,以及我们做事的合理性,决定了,我们谁也无法忽视“谋篇”二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凡习诗词者,没有不知道“起承转合”这四个字的。诗学术语上,把它叫“章法”或者称为“结构”。我们这里,把对它的运用,称作“谋篇”。在写作的过程中,其重要性很大。和丶诗的章法比较起来,那所谓的平仄格律,以及什么押韵、对仗等等基础性的知识,简直就是小儿科了。诗的章法,给大家的印象一定是很难了。说它难,确实难,因为很多初学者,以及写作多年的老作者,都掌握不好它。甚至很多大家名匠,有时也未必运用得当。章法之难处,在于其好认识而不好运用。其实它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有序性”。说它简单,因为我们从打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无不遵守它所喻示的规律。没有起承转合,实际上就没有我们这有序的世界。它,不仅仅属于诗说词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有人说,我爱写作,但诗词难写,规矩些多,我就写散文、写小说或写其他体裁吧。或许写的也会不错,甚至也会博得一些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名声。由于有了些名声,于是就很容易被名声拴住了。他愈加不重视那些“难写”的诗词了,其实,每个人都会从心里喜欢中国诗词这样的文学体裁的。不写,不看,甚至言之不喜欢,基本上就是一个原因:怕麻烦,畏难。说句很实在的大白话,对中国文化而言,不懂诗词的文人,很难被称为一个真正的文人的。因为他没意识到,中华的诗词文化,实际上是中华文学的精端所在。精于诗词要义的人,去写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其实都是不在话下的。私以为,诗词之所以如此重要,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谋篇的讲究。而这谋篇的用处或益处,又不仅仅限于诗词体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谋篇的意义我不多说了,这里,主要想交流的是如何去“谋篇”,谋篇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规律性可言?凡诗必有起承转合,该如何运用呢?怎么起?怎么承?怎么转?怎么合?凡文必有开端和结尾,还有主题的展现,如何更精彩自然地安排布局?在这谨提供个人的经验及心得,以诗词谋篇为例,尽量详细表达清楚,供所有文学爱好者参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体布局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整体布局,印象很宏大,大则不易掌握,实际上想来也不难。写诗填词,必然会有一个主题的。牢牢抓住这个主题,别把诗写散了,别写出主题外面去了,实际是就等于把握住了整体。有时,我们一时兴起,也未必拟定什么题目,情绪来了就是想写诗作文。这个情况下,也不等于没主题。这个时候,写什么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写出什么情绪,才是最重要的。这时,我们的情绪,就是主题。全篇上下,都需要围着这个情绪、情味或者情调进行发挥,能做到这点,也等于控制住了全局。我们写作的原则是:一诗只可有一意!这里说的“一意”,未必就等于一首诗里只能写一件事,而是一首诗里,只能有一种情绪基调,或者是一种情感氛围。即使同一首作品里有互相冲突的情感表现,也一定要有主和次的区别。次要的情感要素,起到的只是陪衬、反比、或者是用事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说的整体布局,还要考虑前后呼应的问题(这也不仅仅是诗词写作的问题)。前面写的景色,后面未必一定要写上同一景物,甚至未必写上同一环境,但一定要写出同一种氛围。再具体点说,就是保持住同一个视角。作者的想象力可以任意发挥,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三山五岳地神游,但,要守住自己出诗意基点。诗文的“起”是诗意的起点,承是情思的起飞,转是思想情绪飞到了最高处,以至于从量变升华到了质变,如此谓之“转”。而诗法之“合”,则是一种回归。所谓的谋篇布局,其实要把握的就是这样起伏脉动的韵律。诗之音色,需要有韵律,那是为了声调的和谐。但诗意的起伏,更需要有韵律,那是引人入胜,情感情味的牵动手段。音乐的开始,叫前奏,而音乐的收尾,其实也叫“合”。诗意的首尾,其合,也是具有回顾和总结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常见的,破坏整体感的现象,经常出现在景色描写上。诗以景言,是诗词写作必然的手段。一首没有景语的诗词作品,势必带来枯燥乏味的苍白感。不善于景物描写的诗作者,也必然成不了优秀的诗人。所以,换个说法,所谓的诗人,其实都是景物描写的高手。天下万物,为我所用,我意所到之处,景物俯拾皆用。那景物听不听你调遣,就看你的功力如何了。写景物的功力,其实就是选择景物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如,我们的主题思想是想写春花烂漫,你却非要写上秋叶萧萧,写上残花败柳,或者写上与春与花关系不大的景物,那,至少格调上是不和谐的。我们如果没有特别设计,就尽量避开这样的写。但,这种写法,不是绝对不可以,重要的是,如何在同一的气场里,化不谐为和谐,这种化的工夫,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的,而不是想到哪就写到哪。我们写景色的时候,首先要要依情绪味道去选景色。诗里的景物,我们都称为“意象”,也就是说写我们选择看到的景物,而不是那种你所看见的任意景物。现实里,可能有阳光,有花香,但,我们此时情感低落,那么,阳光或花香等等种类积极正面的景物,可能就要拿来做陪衬了。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看这写的很春意盎然,很正面的。但,这景物描写,其实在全篇里只是起到一个陪衬的,比对的作用。主体诗意,其实这是为了比衬后面的伤感情调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实,诗词作品的整体性,关系到每一个细节,包括每一个字的使用,每个意象的恰当,每一处音律的搭调。一字活可成诗眼,诗有眼才有神采所在。任何整体性,都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布局是大的方向的盘算,同时也是细节的集合表现。一首歌曲,一处跑调就算失败。一幅画作,一笔突兀就可破坏。一首诗,更需要的瞄了再瞄,改了又改。瞄的是整体的协调性,改的是不和谐的突兀音。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性对我们写作来说,就是这么辨证地重要着。评析一首作品的优劣,首先也要看的是整体的结构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开篇之“起”】</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人总结了近体诗的起法,有类如明起、暗起、陪起、引起、兴起等等诸多方法类型。其实,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到底有多少种起法,以及不需要去记住哪样的起法是怎么起的。我个人的经验总结,非常简单,就是“自由起”。不论你先从景物的描述写起,还是以一种感叹的语气来开篇,都是可以的。可以破题直入,也可以比兴而开。起句的随意性,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的,换句话说,就是想怎么起就怎么起,丝毫不用考虑任何方法上的限制,不能受那所谓的诗词教科书的约束。对习惯了“规矩”的一些人来说,没有了规矩的约束,可能也不适应了,没有限制,那该怎么写开篇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需要总结的是规律,而不是套上规矩。诗之开篇的要义,其实是由作者的情绪所决定的。不同的情绪情调,就决定了不同的起法。比如我们因为一腔激情而催动诗意,这时,情绪是激动激烈激昂的,或愤愤不平,或一腔热血,按常理,此时,很难慢悠悠地从容铺景道情。这时,不妨就把自己的情绪之语,先喊出来,就以感叹之语或情绪感十足的语言来开篇好了。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开篇就是“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怒发冲冠,可谓是心意喷涌,直达而出了。心有块垒,激愤满腔,那不妨直抒胸臆好了,别憋着。再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山河在,也当是悲愤之语气。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开篇也很直接,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何等的痛快!还有一例比较典型的是毛泽东的《长征》,起句便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我们的情绪没那么激动。写诗的情感,是悠悠的闲情雅致,或者是低沉惆怅情怀,那么,就不需要先急着口吐情语了。可以先展开环境景色,将景色渲染足,那也就自然地过渡到或催生到情感的高度了。最通常的写法,是“触景生情”。诗词作品,先景后情是最普遍的写法。这也暗合上了那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开篇就是情绪之语,可谓是“赋”起,而更耐人寻味的,实则还是比和兴。比,比喻,总要有喻体的。兴,兴起,借物而及事,总要先言物的。实话讲,比兴的手法,才是诗词作品的根本。所以,若非块垒过重而不吐不快的情况,一般还是要以景物的描写为起端,更合适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注意,诗词写作中,经常会有“用事”的。说一些事件,或引一些典故。这些用事的性质,和写景意象的作用是一样的。在诗理上,同样可以归做景语之范围。那么,在起篇阶段,言事引典,其实也算景起。同理,即使在后面有言事说典故,也同样应该把它们当景语来处理。以景而起的诗例,数不胜数,且只看一例吧,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悠悠情思,从一座琴写起。以景物开篇,蔓延至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的随意性,就是跟随着意向的趋势而起笔。情意情感,有浓郁和淡薄之分,也有激烈和舒缓的差别。不同的情绪,适合不同的起法。如果你的情趣足够,那么,不妨再设计一下“反起”或者“陪起”。也就是先说相反的意思,进而再比对诗意的主题。或者,先言相关或类似的景物,再过渡到主题的意思上来。形式的不同,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设计思路和情趣指向。也就象我们写一篇记叙文,可以正叙,可以倒叙,还可以插叙。不同的叙述方式,也取决于文章内容的表现情味。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要重点说明一点是,诗词作品的“起”往往决定着全篇的情感基调或氛围。也正因为你的起是可以随意而起,那第一句,其实就最本真地表现出了你最原始之意的情感要素。情语起,很好理解。而景语起,则需要严重注意了,你起句选用的景物之寓意和风味,其实是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的。后面所有的意象,其实都是以起句的意象为出发点的。脉络相接,绵绵不断,皆源于起句的定位作用。所以,起句虽然我说可以随意起,但,却需要把握准,让它最贴近你的情感主流。因为,它是全篇情味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相关的,颇有同类性的暗合的性质,还有近体诗的格律特点。格律有平、仄起收的四种形式,最自由随便的一句,就是起句格律句式的选择。这四种律句的形式,哪一种都可以做起句。而它一旦选定了,那后面句的格律形式也就跟着定了下来。一句贴着一句,句句连环而不可自选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延续之“承”】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开始登山,策划好后,向选定的高山进发,这样的出发,就是前面说的“起”。而在出发后,那全部的登山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承”。登山要出力,很艰难吧?对了,写诗的过程中,最难写的,最难把握的,也是这个“承”。通常人们认为,决定一首诗成色的关键,是在转联(或转句)上,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诗里的“承”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或者轻视。我刚说,这个“承”其实是个“登山的过程”,它需要老老实实地,踏实稳定地付出努力,才能达到登顶(转)的境界。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家”,其实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最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情语早出”的问题。这就相当于,你刚出发,还没开始登山的过程呢,就开始描述登顶成功的喜悦了。不经过艰难的攀登你怎么登顶?还没有登顶,却开始说起峰顶之事了,那不是在胡扯吗?至少,你的兴奋(情语)言之过早了,过早的兴奋,带来的只能是后劲不足,春华早泄是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前面说“起”的时候,我强调的是“随意性”,其实,也是为了陪衬说明,这“承”具有不可随意的特性。有前人语“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骊龙之珠是什么?千金珍稀之玉珠,拿不起,放不下。给人的感觉是欲舍还留,诱惑大,意欲趋之,却不能太近。草蛇灰线又是什么?蛇从草间过,没有脚印,却有轻痕。这里形容的就的“承”的性质,它应达到的那种感觉。首先是不能离起句太远,要有接续的作用。但又不能完全重叠起句的意思,若即若离之。说白了,起句写什么,承句就要以它为起点,或放大境象,或细描深化,总之是个发展繁衍的过程。如我所比喻的登山,起句是观山看山而出发登山,承句就是,低首努力,延续这最初的设想,实践它。登山的行为,是要老实努力的。不可太多花哨,因为一不小心会跌落山崖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由上阐述而看,承的要求,首先就是一个“稳”字当头。写诗啊,在写承的时候,一定要稳的下来。即使有满腔的激情,也要先压一压。这一“压”的工夫,才是写作功力的真实表现。这就好象你在准备跳高或跳远,在起跳的时候,你总要压低一下身段,才能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张力。还可以把它比喻成弹簧,承,就是把弹簧进行压缩的过程,压的足够紧,那放开的时候,弹簧的反弹力才更大。也就是,你后面需要升华的转句,会有更大的出彩力度。诗的起篇写景,那承接的阶段,就要把这景色渲染足,步步垫高,高到足到可以触动人的感觉的程度,才可以达到那“触景生情”的效果。如果诗的起句是以兴叹而起的,那么,就需要让起句的兴起,有个依托,让它沉稳下来,接一下地气。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换个虚实的说法就是,如果起句写的实(比如景描),那承就要对其虚化,由点而及面,由低而高升,由粗而细化,或由近而远播。凡此种种,就是种子发芽生叶的过程。如果起句写的虚(如兴叹句),承的作用,就要以实接虚。比如开篇有个“怒发冲冠”在前,其实很足,冲天而起,属于“虚”,那接住它的,就不可再虚了,而是要实下来,接上一句“凭栏处”,进而再用更具象的景物去接住它,消化它---潇潇雨歇。如果把开端部分整体看成是虚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语气高位,那么,接下来,就不可再高了(也没法再高调了),而是以景物或客观现实描述化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所以,我们看这阕《满江红》,虽然起的高调,却真实贴切,感同身受。皆是因为,它承接得当,不论起的多高,都能接上地气。承,其实就是起到这么个舒缓消化的作用。这是需要把握好力度,拿捏好尺寸的细致活儿。真正的诗词写作功力,其实在这里最见真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华丽“转”身】</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诗词术语里的“转”字,其实,等于一个“变”字,或者是一个“升”字。变,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升,则是意味着一种升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前面说“起”和“承”的时候,我说到了随意性,和不随意性。到了“转”的阶段,其实,又到了新的一个随意性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前面起和承铺垫足够的情况下,“转”是具有随意性的。可转的方向,具有无限多的可能。因为所谓的“转”,从本质上,其实就是客观到主观的境界上的一种转变,是完全不同层次的一个跨越,因此,主观性的跨度,可以非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前面的起承是母体,而转是其子。不论变化千万种,母体所传下的基因是不能变的。也就是说,转是一种“变”,但绝对不等同于“变异”。丑小鸭也许可以变成天鹅,却决不可以变成老虎,就是这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个说法,转,就等于挂钩。同样说明的是,转的再夸张,也不能脱离前面铺垫的情绪氛围。如果起和承是十月怀胎,那转就是一朝分娩。如果起承是起跑和助跑,那转就是腾空而起的飞跃。如果说起承是攀登高山的过程,那转就是到达峰顶的境界。爬山的时候需要俯首弯腰,而登顶之后,则可以振臂高呼!如此看,转,应该是诗作里最精彩高潮的部分了。可是我们不应忘记,转的如何,其实并不在于转句(或转联)本身写的是否华丽漂亮。它的靓丽,实则完全取决于前面铺垫的是否恰当和充分,尤其是承的努力,是否做的足够好。助跑速度快,起跳前的身段姿态压低的恰当,你才能起飞的高和远。没有好的根基,高楼大厦是建不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还回到前面说的一个现象上来。很多很多人,把情绪高潮的描写,在承的阶段就释放出来了。情语先出,实则是一个大忌。怎么才能判断出是否属于情早现象呢?我们不妨大致地把诗体按虚实分成二个部分,起承为实,转合为虚。先实而后虚,是符合普遍审美规律的。正如,先出叶,而后开花。先进园,而后摘香。先睹物,而后沉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转,不想多说。转的写法,其实个性化更强。我们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与起和承做同等层面的描写。主要特征,就是虚化。从景物到心思的转化。从客观到主观的升华。从自然到人文的进步,或许,还可以理解为从无人到有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余音之“合”】</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或者称为结,其实是比较难以掌握的。收官之笔,对一首诗的成败来说,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用前面的跳高跳远做一下比喻吧。起跑、加速、腾空……,而后应该怎么样?地球引力会无情地告诉你,你跳的再高,它也会把你拉回地面的。因此,这个落地的过程,就是合,也就是尾。但,结尾就是结尾,为什么还要称为“合”字呢?落地的过程,不等于起跳的逆向动作。落地后,我们会回首张望,回味一下这一路走来的滋味。我们还会注视他处,我们刚才是起跳,是否会带给他人影响。我们的落地,不是从天外流星落地,是从起跳的最高点而返回来的。写诗就是写生活,写人生,写世界,所以很多看似不相同的现象,其实都具有相同的道理在其中。因此,我们不妨根据这样的比喻认识和联想,总结出“合”有这样几个特点: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需要回扣主题。未必一定要重写开篇时的景物,但一定要对前面所述情景进行呼应。这种呼应,可以明呼,也可以暗应。前后呼应,首尾相顾,才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这种呼应,或者回扣,其实在感觉氛围上把握住,也就可以了。2,需要顺势而下。这个势,是转句之带来的余势。也就是说,结句一定要跟着转句走来。转句所写的什么,结句一定要循其脉络而来,不可随意拐弯的。3,需要具有发散效应。或者称为转移他处。这个“他处”未必就真的写出新的景物,只是有所指向,或者写出趋向或转向的势味就可以了。否则把他处写过于“实在”了,就会另生新意而干扰主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再次提到随意和不随意。到这里,我们该总结出起承转合这四个字,其实是有二个随意,二个不随意。起,可以随意的起篇,而承则不可随意的承接。转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合则不可能过于随意了。这也相当于一种节奏感的效应,一张一驰,一起一伏。我们再结合诗之格律来看,所谓的格律,不也是这种节奏效应吗?格律是外在音律之脉动。而章法是内在意蕴之起伏。章法者,实则客观的、艺术的、归纳性的规律而已。章法不是法,它只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美的一个途径而已。格律也不是枷锁,它意味着,也是一种美的韵律感。如果没有节奏感,任何事物都很难被冠以“艺术”二字。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甚至包括其他的艺术形式建筑、雕塑、舞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跳出诗词的文字框架,跳出文学的文字影子,用大世界的自然性来解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诗者文者,一通百通,岂不乐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舍得老师今天的课程,告诉了大家诗词谋篇的原理,这为大家今后的诗词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在这里再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诗词创作过程中几个基本的步骤。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把思想和情感转化为文字的过程,《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我们写诗,首先是要有内心的感动,这就是所谓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种将心志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了解这个规律,对我们诗词创作是有很大帮助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体说来,将心志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主要有四个步骤:要善于找到宜于入诗的情意,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灵感;要精于确定体现情感的角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立意;要长于谋划表达情意的手法,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章法;要惯于锤炼显示情感的词句,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改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骤一:捕捉灵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天地之气引动万物,而人又被万物所感动,这样人的情感就会被摇荡,就会有“形诸舞咏”的冲动。所以说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寻找诗词创作灵感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诗词创作的灵感,就是指感觉敏锐,就是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敏悟、感悟,就是大脑里面的灵光一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举二个我写二首诗的亲身经历,来和大家谈谈写诗词时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几年前,和一班朋友爬山,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下山,由于前一天晚上有下过雨,在山上时,溪流还有一点点浑浊,快到山脚时,一位朋友突然说:“你们看,水已经变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看确实是溪水变得清澈了,这时候,我突然灵光一闪:溪流一路从山上下来,还没有出山,还没有到很多人的地方时就变清了,联系到诗词的句子,就来了一句“未到人前已自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这个灵感,并且在抓住灵感的时候联系到了诗词,还想到了一句诗,于是,下山后就写出了一首小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路蜿蜒翼翼行,低徊浅唱了无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涓微幸得轻风伴,未到人前已自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一天很晚回家,一个人走在明亮的路灯下,突然听到前面有人说“哎呀,这人行道上有杂物,幸好这地方路灯亮,不然都有可能让人摔跤。”我一看,明亮的路灯下,可能是街边店铺装修,人行道上有一些零碎的杂物。当时就想到幸亏有了明亮的路灯,照亮了有杂物的路,才不至于让人摔倒,这都是路灯的功劳,此时又触发了我的感想,不自觉的联系到诗词方面的句子,根据路灯的作用想到了一句“只缘尘世道岖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有了这个感想,就写了一首《路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路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端每每看人稀,总与黎明诉别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甘伴清辉照长夜,只缘尘世道岖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认为上面二次我突然之间得到的感悟,也许就是所谓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大家和我一样,在生活中碰到这种感悟的机会一定不少,问题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够抓住这灵光一闪,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当时能不能够用诗词的意识抓住这灵光一闪。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说,大家都一样,不是没有灵感,而是你有灵感的时候,能不能够抓住灵感,而对于写诗的人来说,就是你能不能够用诗的意识抓住当时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诗要善于从生活中找灵感,用诗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诗意,用诗的心灵感受生活中的诗情,用诗的语言记录生活的点滴,生活就会多一点诗意,人生就会多一点美好。当我们把诗融入了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灵魂。我们用诗词把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留下了,实际上是延续了我们的生命存在。这也是我们学诗写诗的人生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骤二:确定立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意的问题就是有了灵感之后,我们要确定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达当时突然之间得到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东坡说 “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中山诗话》中也说到:“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这些论述都说明了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创作一首诗词,首要的不是考虑它的语言、节奏、韵律等,而是必须先确定立意。立意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诗作的主题思想是否正确;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诗作的思想性与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诗词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意”指一种情感、一种观点、一种主张、一种思想。如爱恨情仇,忧国忧民,建功守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高自许,不落流俗,怀古幽思,咏叹盛衰,思乡怀人,离愁别绪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的章法结构,都是“形”的范畴,而诗词内在的东西就是要有情,有意境,有立意。就像武功,任何一种武功光有架势是没用的,必须有内力的支持才厉害,所谓有形无意的都是花架子。诗词也是一样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的功夫,可以分为三层:其上为立意,其次为言辞,再次为格律。格律和言辞,可以有专家,但立意是绝对没有专家的。诗家的高下,不在诗词格律的修养上分,而是在立意的功夫上分、在做人的境界上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我们每天可以看到大量的完全符合格律的“口水诗、白话诗、打油诗、流水账诗”,这些人虽然知道了格律,或者说是懂得了用一个格律检测软件,就自诩为著名诗人,其实那些“口水诗”与真正的诗词是搭不上边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可以小而有意,但不可大而无实。文辞平易而意境深远者,得诗道!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骤三:遵循章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章法,也就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这个今天讲的舍得老师的课件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这里不再重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只是想给大家说明一点,无论用什么样的章法,谋篇、布局包括起、承、转、合这一切,都要围绕着你诗词的立意来进行,还包括意象的取舍以及每一句、每一个字、词都要为立意服务,不能出现废字、闲字、懒字,更不能凑字凑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写过一首咏牵牛花的小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牵牛花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轻轻软软绕篱笆,颤颤巍巍向上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虽缺骨筋难自立,终凭喇叭变成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牵牛花又名喇叭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的立意是通过对牵牛花的吟咏,来讽刺、鞭挞那些在职场、官场中没有真实本事,靠溜须拍马而上位的人。那么诗的每一句都要围绕这个立意展开。起承二句中,“轻轻软软”“ 绕篱笆”“ 颤颤巍巍”“ 向上爬”所有这些词语,既是在给牵牛花描形,也是在给那类人画像。转结的“虽缺骨筋”“ 难自立”“终凭喇叭”“ 变成花”这些词语,既是在给牵牛花写意,也是更进一步的道出了那类人的本质。这样就达到每一个词语,每一诗句,都在围绕立意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骤四:注重修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话说,写文章要“三分作,七分改”。 好诗不厌千回改,相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才满意,于是才有了这句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往往一首诗刚写完的时候,自己会很兴奋,都会觉得很满意,现在常常就会迫不及待的发出来。其实这个时候大多都是“当局者迷”,诗里面一定还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鲁迅先生说:“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诗词的修改,要放上几天重复的看,或者找别人帮忙看看,然后再不断的修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诗人袁枚有一首《遣兴》,写出了诗人对于诗词创作特别是诗词修改的态度和见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遣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就说明了诗词修改锤炼的重要,“一诗千改始心安”,同时更加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写作,不把文章修改润色好,就不将之面世。修改自己的诗词,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每一次修改诗和自己的水平都是一次提升,通过不断对自己诗词的感悟、修改,改着改着,诗词创作的水平自然也就会逐渐的得到提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荣 誉 院 长:</b>陶涛 孙连宏</p><p class="ql-block"><b>名 誉 院 长:</b>包德珍 张驰</p><p class="ql-block"><b>院 务 委 员:</b>高源 朱安群 周达 陈作耕 陈显赫</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主 讲 老 师</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包德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院 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周兴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常务副院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月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副 院 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张和平 姜晓玮</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教 务 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盛月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副 教 务 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宋力 陈林洲 拾遗君 郑光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责 任 编 辑</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拾遗君</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zz1e2c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首席主讲教师—包徳珍</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0clv8m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荣誉院长—孙连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1c9224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周兴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2c8ffw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康怀军:我的学诗体会</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