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民 探说上街路

08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街路的来历应该依附于中山街,中山街原是莘莘学子进京赶考的国道,也是朝歌最繁华的街区,那么上街路就是辅佐中山路的唯一街区。上街路与中山街交叉的上街口是县城的最高地段,向东是个大下坡,从上街东路去中山街就要上去,久而久之这条路就成了——上街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街路的起源我没有查到,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演,谁知道关于上街路名的来历,请在文章后说明,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记忆中的中山街》一文中,曾经提到过再造中山街的愿望,中山街南段一期工程已与去年投入使用,开业那段时间热闹的场面,可以用一个“火爆”词概括;中山街二期工程也已开工,远景在逐一实现。这时,不由得使我想起中山街的华丽转身,离不开上街路街区的映衬,比如上街路上的小西街商贸区,东街的文化区,而上街路也是朝歌老城区的主要干道。这次就说说上街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街路与中山路十字交叉,把中山街分为两段,反之,中山街又把上街路分为两段。上街路东段是东街大队,西段便是西街大队,现在通称村。中山街几乎平分了东西老县城,古城河围城一周,形成了淇县老县城。这里说一下护城河,护城河过去由于疏于管理和市政建设滞后所致,大部分河段被覆盖,露天地段也臭气熏天,很难看到往日溪水清澈、树木成林、鸟儿欢唱、鱼儿戏水、小桥古朴、悠闲祥和的景象。护城河于前年进行了改造,露天地段清理河道,安上了石栏杆,河边铺设了红蓝相间又渗水砖的人行步道,再加上雨污分离配套,河水清澈见底,如能慢慢回到那时候,坐在河边悠闲钓鱼,青年男女漫步在护城河边,依偎在柳树下的石头上谈情说爱就更好了。听说下步还要加宽和河道露天改造,要让被覆盖的护城河重见阳光,变臭水河为风景河,让老县城更加靓丽、宜居,老百姓大力支持十分拥护,美好愿望也会逐一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县城的大小,就是护城河围起来的大小。在我的印象里,护城河是从中山街最北头,国营澡堂北侧的铁栏杆平桥处,向西经小西街、城关粮食供应站、摘星台,过摘星路至朝歌商厦附近,向南偏东方向流淌,过上街路,再经现在西街菜市场西墙外、广播电视局西侧,过同济大道、原计生委东侧向南,再经稻庄东、南门里西至桃园路北侧,一直向东过南关路口五十米左右,向南汇入龙须沟。而护城河另一半,从国营澡堂向东经现在的卫计委东墙外向东南方向流去,经东街财神庙东侧过上街路继续向南流淌,过同济大道向正南至桃园路北向西,一直与西侧的护城河交汇流入龙须沟。护城河这中间就是朝歌老县城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把老县城围了一圈,而上街路把老县城中山街段南北来了个大平分。记得七十年代那会儿,上街路与中山街是个丁字路口,向东是个大下坡,坡度要有三十来度,感觉很陡,向东步行要溜着步,向西拉个平车要吭哧吭哧才能上去。而向西要先向北走,约十来米有条胡同与西街相通,胡同宽度也就两三米,坡度也不大,有十度左右,由于下雨冲刷,路中间是一条不整齐的小沟,路也起伏不平。现在,上街路几经改造拓宽,上街路和中山街十字交叉,真正形成了“十字路口”,不见了向西的小胡同和向东的大下坡。</p><p class="ql-block">那时,向西胡同路两旁是住着家户的,在距中山街胡同口近的那一块,路南有个木门,门框松弛地在院墙上挂着,门框四周透着亮能看到院里。路北中山街的五金交电门面房后面是一条小胡同,胡同口上两个台阶,里面有一个向东开门的老院子,沿胡同再向西也是几处老院子,古朴典雅印象深刻。到了西边胡同口,眼前忽然一亮,向南看便是西街路。</p> <p class="ql-block">西街那边也是有几座青砖小瓦,带着门楼的四合院。我记得比较清的是离上街路不远的路西那座,八十年代底,九十年代初,那里曾是城镇居委会所在地,居民办户口、当兵都要去那里盖章。从上街路西街胡同口继续向西,过了现在的县直幼儿园,再过一个高门台的生活门市和一个水泥电线杆,向北就能看到小西街了。小西街这里不再阐述,现在是小商品批发集散地,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六七十年代也是繁华地段。</p><p class="ql-block">上街路西段有几个点,这里把我的记忆叙述一下。第一个在我印象很深的是摘星台大门,大门是用钢管和铁网做成的铁门,钢网是螺旋状一道道斜拉焊接,由于钢网铁丝较粗,弹性不大,也不夹手,但翻门攀爬不易抓住,脚蹬就滑,是防护摘星台的第一道防线。大门安装在一边一个砖砌的大柱子上,门爪也是用铁板铁棍焊接的,一开门发出铁与铁摩擦吱钮的声响,门闩用铁穿钉做成,结实牢靠。大门口一对威风凛凛的大石狮,一边一个地矗立在那里,让人过往观瞻说古道今。摘星台里面那时就一个大土堆,土堆上杂草丛生荆棘满坡,正中间有一条人走出来的小土路。土堆下面不规则地有几块石头石碑放在那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文物,什么是有价值或有历史渊源的见证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摘星台的变化太大太多,拆迁原城关卫生院,建起了代表我县形象地标性建筑——摘星台北门楼,不光大门的改变,里边的文物都有一段历史典故,比如一对石狮子、七级佛塔、扯淡碑、麒麟壁和比干摘心处等,环境也得到美化优化,成了人们休闲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近年来,还看到拆迁了老县委后院,拆除了原农业局、旅游局等单位的临街办公楼,用作摘星台扩大建设规模。近来,摘星台南大门还要重建,让老百姓锻炼休闲有一个更大更好的环境,大家拍手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摘星台西侧就是摘星路,摘星路西侧的居民区,是只有一层带小院的红砖瓦房,那时是人们羡慕的家属区,具说那里过去住的都是政府大院官员,是大家向往的生活区。现在房屋老旧,但沿路的门面房生意红火,瓜子、糖果、高庄蒸馍,散酒、烧鸡等小商店。“韦记老烧饼”店就在那条街上,那是我母亲的钟爱,走亲戚必带的礼物,每年还要让我的妹妹给在外地工作我的四弟寄上几个,以表想念之情。当然,那条街还有塑料袋批发、古玩商、治疗疑难杂症小店一应俱全。最近,文明城市创建,壁画上墙,摘星路增添了文化氛围,道路随之焕然一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面的朝歌菜市场,应该是九十年代末,在上街路开通大路后才建设的。记得刚建好的三层楼菜市场给人感觉很大气,大门大柱,古典风格,一楼为门面房,西街大队部在楼上办公。条件所限菜市场里边设施比较简陋,几十块预制板用砖墩磴起来,成为菜农和商贩的交易平台;后来,有了棚子,有了西边的商铺;现在集批发零售于一体,商品一应俱全,形成了菜市场的热闹繁荣,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菜市场的早市十分热闹,三伏天人还未醒来,大冬天天还漆黑,从西三路到朝歌大道上街路段以及摘星路上,来自县城、农村超市的小轿车、面包车、三轮车依次排满,人来人往车来车往,小商贩们穿梭在蔬菜、水果、面点、肉食、调料、成品半成品食材和农产品的店面、摊点之间。来5袋高庄蒸馍3袋大馒头,再称30斤宽面条20斤窄面条,这个5斤、那样10斤,送货的三轮车一趟一趟,直把货车装的满满当当,再来些活鸡鲜鱼去毛刮鳞放在副驾驶位置,满载而归,时间大约在七点钟左右交易完毕。可想而知,菜农、加工、商贩和小老板们,他们几点睡觉,又几点起床,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劳作。</span></p> <p class="ql-block">从菜市场沿上街路向东走五十来米,便是西三路,那时的西三路口,有一个不大的水坑,水坑边有一颗大柳树,柳树跟儿住了一户人家门朝东,我对那里的印象深刻,因为很像我姥姥家的后张近的住处,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感到风景优美,环境宜居,似生活在画里一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西三路中段路东,有座城隍庙,最近我拜访了一次,并把《城隍庙碑文》记录下来:德润千秋。城隍庙碑记“城隍庙在县城内西南隅,明洪武三年知县段珉奉命创建。……民国初,城隍庙有房舍百余间,共分三院。两院为正庙,进山门穿戏楼下之圈门,前行数十步为大殿,再后为寝宫,西厢房分别供奉十殿闫君及阴府大小鬼神。东院为主持道士居所,正庙之间另有偏院名三清观。为道士配奉祖师之地。城隍庙原有庙产地二百余亩,另有菜园若干。按习俗每年上元(清明)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初一),三日为城隍出巡日,及晨,以红色八抬大轿抬城隍木雕像,鼓乐齐鸣,出庙门经中心阁向北至北关转东抵鬼魂潭(北关东后水坑)落轿。信男信女焚香祷拜。日暮,复回庙内安放。每年四月初一,十五为城隍爷诞辰之日。此间有庙会演戏助兴,热闹非凡。……一九五八年在庙址建电厂,后改淇县第二机械厂。一九九零年由西街义士王新秋主持,在庙原址后建简易庙宇一座。以满足香客虔诚之心。庙不再有神则灵。建庙至今,香客云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九八年元月一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早我对朝歌城隍庙的记忆,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候我从部队转业,住在城里了,闲暇时才有机会转到那里。城隍庙在原二机厂的后面,有几间老旧的青砖小蓝瓦房,门头不高,房前屋后杂物堆积杂草丛生,给我一种冷清神秘,又深不可测的感觉。后来又围了个小院,一直到一九九八年,由西街义士王新秋主持,建成现在前后两座大殿这样格局的庙宇。这里需要说上一句的是,每年正月元宵节,西街村的青红两条巨龙(龙灯),都要从这里出发欢舞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最后又在这里收官,让人们对俗世增添一种神秘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沿上街路向东,来说说原建在西一路靠北头路西的西街小学,西街学校什么时间建成,我没有去考究,只听说过去叫西街红旗学校,农民子弟上学的地方。西街小学大门朝东,里面有一栋座北朝南两层的教学楼,靠西是一排平房,一个南北长的大院,作为学生的活动场所。看着不上规模,也不那么起眼,可教学质量让人刮目相看,可在重视教育的年代,农村的学生能到西街学校上学,还需要托熟人开后门费一番周折才中呢。现在淇园路开通占据了学校原址,西街学校搬至原二机厂城隍庙的前面。现属县办小学,建设规模上了档次,招生也跟着上了规模,从每天接送学生的人流和那段路的拥堵状况,人们就能感受到学校红火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上街路1990年拆除了上街口的原管委会办公楼和老旧门面,冲直了上街路;后来在1997年前又扩建了一次,那次扩建只是向北拓宽,因为我哥的房子在路北正好冲掉了院子,剩下的地方盖了三间门面房,我印象深刻;前两年,上街路门脸全部立面改造,整齐划一,令人赞叹。今年上街路西段提升工程,也于近日完工,我县城市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更让人赞叹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乡的美,家乡的变化,是干出来拼出来的,淇园路一期工程的完工,是淇县里程碑式的工程。为方便大家出行,2003年王本祥担任副县长之后,带领有关部门、有关人员,深入调查走访,冲破层层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开通了上街路至红旗路段的淇园路,从而缓解了中山街、小西街交通压力,结束了春节前后人海如潮交通拥堵的壮观场面。淇园路建成了景观路商品一条街,一时名声大诏。现在的淇园路南至同济大道,向北过上街路、红旗路、云梦大道、卫都路、人民路、太行大道,一直往北延伸到淇河北岸,我县的交通四通八达发展迅速。交通便达不能忘记那些决策的人们和筑路工人,他们不畏困难,不怕苦累的忘我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会永远记着他们。稍遗憾的是,随着今年上街路和同济大道之间的淇园路贯通,上街路的“西一路”、“西二路”地标,也就随之消失,以此文作为标记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街西路经济繁荣,过去有山西饺子馆、红灯笼家常面馆、红魁饸饹面、沿街小摊小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年轻时,大夏天的和几个同事或朋友打牌娱乐后,半夜三更到露天的红魁饸饹面,弄个素拼,喝着啤酒,吃碗饸饹面,悠闲自得;现在有麻辣烫、凉皮、早晚餐、面包蛋糕店,还有修鞋、配钥匙、修自行车(电动车)的小摊和医药、成衣、鞋袜、冷饮等等批零店,商业街区名不虚传。塑料制品店里有塑料盆、塑料绳,塑料门帘、塑料桶,还有塑料布、塑料笼,塑料澡盆、塑料甩干桶,等等枚不胜举。上街西路不但经济繁荣,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大的提升,大河朝晖小区的建成,率先改善了老城区的住房条件;随着淇园路两侧商住一体楼的进一步开发扩建,人们交通、住房、环境都会得到飞跃式的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街西路有关史料记载:“五十年代末,瞎指挥风将西街改成“文化街”,为“四集体学校”(即六个年级的学生全部在学校吃、住、学习、劳动)所占用。可是,高年级的学生还能自理,而一、二年级的学生才七、八岁,教师每天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学生杂事上。“文化街”最终没有坚持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反,上街东路(古称县前街)给我的感觉,文质彬彬,文化底蕴深厚,把她定位是文化街区才是名副其实。首先说上街东路中段路北的原人民医院,现在中医院所在地,原先的两层门诊楼被拆除,崭新多功能的五层门诊楼拔地而起,将会极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医院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处处是知识,样样有文化,从内科到外科,从化验到拍片,从出生到终老,无不与人体、生理、医药等文化知识有关,再加上老县衙那几间房,曾办了多少案,解决了多少民生问题,还是淇县解放后县委从山区搬到县城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历史久远,根深底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来说说医院西墙外的马号广场,那里曾是召开万人大会的地方,解放初期在那里审判了杨富、扈全禄匪首,后来在哪里还召开过万人大会,公开审判盗窃、伤害、强奸等犯罪分子,让罪犯死有余辜。“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是揪斗辩论的场所,要文斗不要武斗!那里也是文化娱乐场所,全县第一个灯光球场就建在那里,还有门球场、房产所、体校,体校的老师就住在灯光球场后边一个院子里。重要的是我县文物馆最初也建在那里,文物代表了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号广场路边有个影壁墙的建筑,把进出马号广场分东西两条道路,影壁墙路对面就是过去老电影院的地方。电影院让我又回到了六七十年代,那时候能看一场电影是多么幸福的事,能在屋里凳子座着看纪录片、故事片、战争片,人在布上走,车在布上行,战火连天,机器隆隆,飞机轰鸣,小河流水,开会大厅,看到毛主席音容,掌声雷鸣,欢呼雀跃,历历在目,热血沸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老电影院就建在上街路口向东大下坡最底部的路南,东西七间、南北大概在九间的两层楼,有六个砖砌台阶才能上到电影院门口那个平台,在门口用两个柱子支建了一个三间宽的出檐,出檐下三个大门,每个大门有两扇大木门对开,中间门是进口,两边门是安全出口,影院西墙上也有两个大木门,应该是安全通道,是通往厕所之门,后来西侧过道也成了电影散场后向北走的安全通道。体委就在紧挨老电影院西边的一个小院子里办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到电影院里边,三间大厅的南墙上,东西各一个没有门的大门,每个门上挂着一个又黑又厚的门帘,门口有个带着红袖箍拿着手电筒的人看守,为电影开场后的人员进场能迅速找到座位服务。那时候,有个电影检票员外号叫马小辫谁还曾记得他?人挺好,可惜英年早逝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走进电影院,大厅内北高南低是一个慢下坡,里面整齐地安放着五合板翻椅,南北、东西各两条通道(主席台前通道没安放翻椅)把翻椅分有六大块。最南面是个有一米多高的舞台,舞台上扯有电影影布,开会时就去掉影布,舞台两侧的墙上各有一个黑色的大音箱,东西两面墙上安有几个大扁窗户,窗户上挂着红黑两层厚布的窗帘,电影开场前用一个长棍挑着拉上,反之,散场时挑开照亮;房顶还稀疏地垂掉着十来个灯泡,为进场散场时照明方便进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院两层的门面楼,一层从西向东是楼梯、售票处、大门、职工休息室和仓库;二层就是放映间,是放映员工作的地方。那个楼上我上去过,在正中间有三间屋那么大,正当中放着两部放映机,放映机用三脚架支着,两部放映机轮流播放,省去了过去一台放映机,因换片而间断放映的遗憾;屋的南墙上开了两个不大的小窗,影片光束就是从哪里射到对面的影幕,让大家能欣赏到动人的电影。那间大屋向北还开了个对开门,走出去就是进门一层出檐那个平台,七十年代初为了美观安全,平台四周加了围栏,电影院显得更加大气上了档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根据照片和我的记忆,在电影院临街的墙面和墙柱上书写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大幅标语。那个年代在电影院或晚上跑各村看过的电影,我记得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白毛女》、《海港》、《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青松岭》、《渡江侦察记》、《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闪闪的红星》、《无影灯下颂银针》、《草原儿女》、《车轮滚滚》、《春苗》、《渡口》、《海霞》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看电影的场面让我不能忘怀:小时候父亲带我们弟兄几个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后来我到县一中上学,和同学一块也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在大门口西侧一个窗户上,去了一块玻璃,安了一块带一个小门的木板,成了售票窗口,用五分钱或一毛钱买一张票,通过大门口一个用钢管焊的双通道铁栏,经验票员验票后方可进去电影院。有时候刚到的新电影片或学校集体看电影,观看的人特别多,还有武警把门,防止逃票和出现不安全的问题。就是管理那样严密,还听说有逃票的,那是因为买不起票,另外也有个别调皮捣蛋的年轻人闲着没事,还有电影是当年吸引力特别大,又是极好的娱乐活动。采取翻墙、钻翻铁栏、浑水摸鱼,甚至躲进厕所或为了看第二场电影藏起来的办法逃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看电影《苦菜花儿》的情景,剧情特别的苦,我们学生看的时候都哭了,特别是女同学,哭的鼻子一把泪一把的,跟什么似的;而看到八路军打的敌人落花流水抱头鼠窜时,我们欢呼雀跃掌声雷鸣。看电影《奇袭白虎团》后,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模仿电影里的剧情,扮演严伟才率领一个尖刀班,化装成美李伪军,奇袭李伪首都师白虎团的情景,还有同学用口技配合,模仿电影音乐,抓“舌头”、打敌人的场景,现在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时过境迁,在九十年代,剧院影院于一体的朝歌人民影院,建在了红旗路县委的对面;近几年,随着城区的北移,更新更大的朝歌大剧院于今年在新城区落成,朝歌大剧院总面积达3800余平方米,是集文艺惠民演出、大型会议和全域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场馆。可同时容纳600多名观众,舞台采用现代化电子大屏幕,并配有专业灯光音响设备,可为观众提供高品质的视听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老电影院那块儿成了商铺,路过那里时常还会想起那时热闹辉煌的场景。在这里科普一下,《县志》记载:我县最早的电影院,在皂君胡同东头路北皂君庙内,为露天影院,院子里摆着木檩条,供观众当座位观看。初名“淇县影院”,1963年秋迁至东街北头西拐路南。1964年建成大厅。1986年改为“朝歌影院”,有座席1148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谁还记得紧挨老电影院东侧的宴宾楼,在九十年代那个红火,歌舞升平,生意兴隆。那时候能到宴宾楼消费一次,感觉是一生的荣光,后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白事宴请也都去那里定桌,不再稀罕。而“宴宾”二字有十足的文化味,宴请宾客,宾至如归,让人陶醉,不醉不归。代表文化的宴宾楼,东街的照相师傅还在二层开了个照相馆,时尚潮流,顾客盈门。说到文化,上街路东段街道起的名“东仓胡同”、“定昌街”(古称承宣街)、“城墙路”,也是意义非凡,寓意深远,让人回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化是上街路的底色,上街东路更为浓烈,宴宾楼东门出口就是东街,东街就称之为文化一条街。1927年4月淇县的第一个党组织就是在东街女子小学那里宣布成立,东街女子小学后来易名有实验小学、工农兵小学,再后来叫东街小学至今;当时的实验小学,只有居民子弟才能上的学校。那道街还是文教局所在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淇县广播站,那时也设在东街,思想宣传、文化教育、好人好事、新闻动态、歌曲戏曲从那里洒遍全县,家家户户的小喇叭响彻四方,教人育人功不可没,全县的通讯报道员在那时达到锻炼提升,成为后来淇县文化战线的生力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利局、卫生局、气象站、教研室,再后来的退役局、朝歌派出所等单位都在东街办公。最早的淇县监狱也在东街南头的路东,监狱是最崇尚法制和文明的地方,过去有“宁嫁劳改犯,不嫁窝囊蛋”的说法,说明劳改犯的文化程度和智商并不低。还有教育从娃娃抓起,东街的幼儿园、花蕾幼儿园兴办较早,我女儿就是从花蕾幼儿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东街向南延长线上的文庙,便是淇县文化的发源地,淇县一中原址就在那里,现在成了“老一中”。淇县一中培养出来无数名莘莘学子和大学生,分布在全国,有的在淇县各条战线上做着贡献。我能自豪地说:淇县一中送我去当了飞行员,成就了我的一生。真诚地道一声:谢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街向东是东仓胡同,东仓胡同的东边就是定昌街,我记得在定昌街南头路西有个大水坑,坑的南边、东边是路,路边翠柳随风起舞,麻雀咂咂追逐戏耍,垂钓者闲情逸致,几条蚯蚓让馋了的鱼儿上勾;水坑北侧的几户人家,似生活在水波荡漾的海边,让人羡慕不已。忽一天,柴油机带动抽水机,水花飞溅水坑见底,满坑的鱼儿水涌鳞飞,盆舀筐罩下网捕捞,情景再现时光不老。之后的岁月,水坑干枯填土建屋,往日风采梦回萦绕。同济大道(南环路)开通,我县第五初级中学在定昌路南头东侧建造,全县最好的初中,开启了文化强县之路,培养出了大批青年学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街东路文化无处不在,定昌路向东几十米错对面的财神庙(督财府)就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财神庙又称增福庙。清乾隆十年,庙内有戏楼、泥像,正门石额雕“督财府”三字,配字图案上雕旗杆一支,称独杆旗杆。1951年底,商民拆财神庙,将砖木移中山街建商联会。改革开放后,渐渐在善男信女们的操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建成现在规模。因护城河改造,原搭在河道上的戏台拆除,财神庙门楼用钢筋水泥正在施工,不久,善男信女们就又可以朝拜,祈求增福增寿国泰民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财神庙路对面的油条糖糕摊,那时全县有名,每年的五月初五,食客云集供不应求;紧挨着它西边的笨公鸡火锅,也跟着火爆起来;在定昌路口有个馄饨小店,也让人回味无穷,上街路口的红辣椒小吃,经久不衰食客盈门,上街路的小吃枚不胜举,有机会可以亲身去那里感受一番。让我记忆尤深的是上街路小西街口,一到腊八会后,那里热闹非凡人潮涌动,热腾腾的老烧饼一锅接着一锅,芝麻糖卖的十分红火,就是用车推着的烤红薯大炉子,撩人驻足难行,大冷的天,买一块烤红薯,从这个手里迅速扔到另一只手里,嘴对着烤红薯还一面嘘嘘,撕皮露瓤赶快用嘴接上,舌翻齿磨慢慢品尝,伸脖运气顺入皮囊,低头寻找口口接上,顷刻之间不再冲忙。新春临近,对联沿上街路摆摊设点,鞭炮声也此起彼伏,上街口南北路边各一个兔肉摊点,两老板不声不响,货比三家生意兴旺,下午五、六点出摊,有时候不到晚上九点就卖完早早收了摊。现在小吃、商品进店,道路不再挤占,那时的驻足观看和垂延的场面,留住记忆永存心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说了吃的文化,不能忘了玩的乐趣,西街有龙灯,东街有蹦杆——老猪,那时每年元宵节,就会出现在大街小巷,憨厚态鞠的猪八戒人人爱戴,一不小心砸到你的面前,一个激灵随之会乐翻天,还有秧歌队紧随其后,歌舞升平载歌载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代在发展,上街路在变迁,原来的上街路从东边财神庙旁的护城河到菜市场西墙外城河边,现在拓延到从东边的淇河路过中山街、朝歌大道(107国道)至朝阳医院的铁路边,增加了近一倍路程。上街路西延后的原县法院成了新祥和饭店,原县检察院也成了一所民营医院。我县城市框架在不断扩大,市容市貌在旧貌换新颜,上街路也会一天更比一天好!说不完道不尽,上街路的历史人文,上街路的集贸统领,上街路的小吃动情,上街路的未来前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探说”是斗胆尝试,也是抛砖引玉,相比我一个人见识有限,认识也非常浅薄,特别是我不在县城长大,在感知和能力方面也十分有限,为此,特请能看到此文章的读者补充完善,探文化根源,说传承拓展,建朝歌新颜,让幸福眼前。使朝歌文化更加充盈,使朝歌雄风万代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12月2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