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六十年重逢

王崇德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7日,朋友张树斌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他是在介绍潘湘龄先生自传《路漫漫》并做了长篇评论,潘先生坎坷的人生经历引起我的共鸣。虽然文章没有提及先生的乡宁经历,但我的第六感告诉我,潘先生应该是60年前在我们乡宁东街小学任教的上海潘老师。</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虽然没有带过我们课,但他那高大潇洒的形象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时过60年都没能淡忘。在我的记忆中,潘老师长得高高大大的,非常帅气,当年就是我们心中的偶像,总在盼望着有一天他能给我们带课,结果他早早就调走了,好不遗憾!</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就问树斌兄,潘先生是不是当年我们乡宁东街小学的潘老师呢?树斌兄马上回微信做了肯定的回答,并立即联系了潘湘龄老师,潘老师马上就通过树斌兄的微信给我转来几张照片。最为珍贵的就是那张1963年6月欢送潘老师的照片。没想到近60年过去了,照片保存得依然那么完整,可见这段历史在潘老师的人生记忆中是多么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一张熟悉的面孔,我一下子就回到了60年前的小学时光。从东院到中院,从中院又到西院,从音乐阶梯教室到城墙外的操场,我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快乐地度过的。师长的谆谆教诲,人生价值及知识的启蒙,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老师们,是你们开启了我的人生。贺登荣老师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虽然只有一个学期,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瑞珍老师给我们当了三年班主任,她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受益非浅。四年级五年级的班主任是樊宪礼老师,他和我们打成一片,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六年级时文田锁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他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很受同学们喜欢。六年的时光,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音乐课和体育课。邵明志老师的每一节课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总会在课中安排一些自主的互动,让我们感到愉悦。走进裴有福老师的音乐教室,居高临下坐在阶梯位置上,一切都会放松下来。还有给我们教数学的闫俊发老师,英俊帅气;潘建功老师幽默风趣。给我们教珠算的王乃昌老师认真严肃。还有给我们带美术课的闫起鄂老师,给我们带过一段时间音乐的郑子玉老师,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李临祥老师虽是学校领导,还给我们带常识课程。卢振川老师是教导主任,也是学校最忙的。每到夏季,他都会去河滩深水去查学生下水游泳的。记得有一次中午他从胜娃潭抱回来十多件衣裳,十多个下水游泳的学生全校通报批评。时间过去这么久,许多尊敬的老师都已做古,但当年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nbsp;</p><p class="ql-block"> 一张珍贵的照片引发我许多回忆,但我更想见到潘老师—我童年记忆中的偶像。于是我就和树斌兄相约一起去拜访潘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30日下午,我和我的小学同学司延泽、闫新生并相约树斌兄一同前往动力厂家属院拜访潘湘龄老师。</p><p class="ql-block"> 尽管事前我问过树斌兄潘老师身体状况,他回答说没问题,非常健康。而且我事前还和潘老师通了电话,从他洪亮的声音中完全感觉不到他是一个83岁的老人。但我依然是忐忑不安,潘老师还是当年的那个样子吗?</p><p class="ql-block"> 走出楼梯口,潘老师己在楼道里等候了。虽然已年过八旬,但依然腰板挺拔,步履稳健,灰白的头发依然那么茂密,虽然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他就是60年前的那个潘老师。</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把我们让进家里,他的夫人和姑娘热情接待我们。在客厅我们围坐在潘老师身边,相互倾诉着师生重逢之情,回忆着60年前的点点滴滴。那时候,我们还是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潘老师带着高年级学生,但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潘老师高大帅气的身影。潘老师多才多艺,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都有他参加,经常能在学校的板报中看到潘老师的绘画技艺。我们希望有一天潘老师能给我们带课,但潘老师却早早调走了,留给我们的只是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潘老师的外孙女为我们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人生如白驹过隙,六十年的岁月一晃而过,唯有珍惜当下。</p> <p class="ql-block">  后排站着的是树斌兄。正是他的文章让我们师生60年后再度相逢,感谢树斌兄!</p> <p class="ql-block"> 时代与人生苦旅</p><p class="ql-block"> -------潘湘龄《路漫漫》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张.树.斌</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浮澡的时代,退休老干部们写的书,能让人读完的已经不多了。但是,潘湘龄的《路漫漫》则是一个例外。我挤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就看完了。</p><p class="ql-block"> 潘湘龄的书既是当代中国历史的真实再现,又是他苦难人生的缩影。这部书名叫《路漫漫》,显然,不足以体现内容的厚重与苍凉。从当代中国历史的再现来看,1939年出生的潘湘龄,今年已经八十二岁高龄。日本侵华八年,他就经历了六年。日本投降的1945年他已经六岁,怪不得他已经记得日本飞机轰炸,他和家人如何钻地道,也记得日本投降时,全体国民上街庆祝欢呼。</p><p class="ql-block"> 1949年政权更迭时,他已经十岁。他亲历了上海的政权更迭,当然是暴力的,血腥的。他家就在双方争夺的中心地带。由谣传到逐渐听见远远的炮声,由炮声变成了枪声。由枪炮声变成了爆炸声。当惊恐万状的娘母几人从地道里爬出来时,已经变了天。周围由国民党的兵变成了共产党的兵。共产党的兵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害怕。这由他妈借给共产党的兵一把切菜刀,竟然归还回来了就可以证明。</p><p class="ql-block"> 政权更迭中,他的父亲作为上海一个区的警察局长,没有任何抵抗,而是审时度势地主动把警察局移交给了上海军管会。由于他父亲的这一开明行动,被新政权留用了,并担任一个科的科长。她的母亲也参加了上海基层妇联的工作,应当说, 潘湘龄的童年,虽然是在战乱中渡过的,但是,他的童年又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童年一直没有离开过父母,而且,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这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恶运并不是从他父亲是国民党留用人员开始的,因为,在他父亲的历史上没有任何污点。他的恶运是因为他父亲卷入了建政之后由领袖钦定的第一桩冤案--------潘杨大案开始的。先是父亲被逮捕入狱,他去探监,并亲口告诉了父亲,母亲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婚。作为儿子的他这实在是撕心裂肺,终生难忘的一幕。及至八十年代父亲平反时,他早已经饿死在青海劳改农场。不仅他这是与父亲的永别,就连只活了五十九岁的母亲也未能等到父亲的平反。</p><p class="ql-block"> 母亲并没有再婚,而是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并默默地教会儿女们各种应对最艰苦的环境所必备的生存技能,这让儿女们受用终生。</p><p class="ql-block"> 潘湘龄本人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第一个冲击就是升学中虽然成绩优异,但是,那个影响了几代人的"不宜录取"的政审,使他未能留在上海照顾母亲,而是去了远离上海的武汉地质学校。在地质学校,他被海选为学生会的文艺部长,这正印证了那句古话,"是金子那里也发光"。他在学校经历了荒唐的"大跃进",为了钢铁元帅升帐,学校大礼堂里垒起了炼铁的"土高炉"。</p><p class="ql-block"> 地质学校华业后,又阴差阳错地分配到山西一所因"困难"而下马停办的地质学校当教师。没有学生,只有教师,老师们无所事事,这群"饿鬼"便成天到地里刨老百姓已经刨过的山药蛋地,希望能拣到几颗山药蛋充饥。</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大,婚姻问题成了潘湘龄最大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所有"地富反坏右"子弟的共同难题。几次恋爱失败,于是,他破罐子破摔,谈恋爱首先申明自己的历史反革命家庭出身。但总有不怕死的人,一位医院的护士看上了他。娘家仍然反对,两位准小舅子甚至找到213地质队院里喊话,"让姓潘的不要再找他姐姐"。这姑娘也绝,干脆离家出走。从而使得潘湘龄终于收获了这份忠贞的爱情。如果说,武汉地质学校是潘湘龄的第一份人生收获,那么,这位忠贞的医院护士姑娘,就是他的第二份人生收获。</p><p class="ql-block"> 潘湘龄的人生高峰是文化大革命,他是1.26造反派的头头,与齐有臣,陈百川,李嘉钰,曹森林,周文林,仇克询,畅瑞玲,吕伯琴,石永康,李红玉,郭明声等领袖人物齐名。这既得益于军队严格掌握政策,也得益于齐有臣,陈百川们对他的信任与兄弟情谊,当然,更得益于他自己在213地质队的人品与威望。</p><p class="ql-block"> 纵观潘湘龄的一生,没有正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实实在在干过几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折腾在各种运动之中。看来,胡锦涛通过总结中国历史的经验,得出"不折腾"的结论是正确的。中国几十年来反复折腾,今天你斗别人,明天别人就斗你。反反复复,没有一个人逃得了被运动的悲剧。所有的时间都耗在了内斗当中,何来时间建设?</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潘湘龄的一生绝大部分经历是失败的,有一件事情则是成功的,这就是他的文艺体育运动生涯。他从学校起就与这件事相伴终身。他在武汉地质学校就是学生会的文艺部长,从此之后,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一活动。他绘画,游泳,打太极拳,还参加临汾老年合唱团,并担任指挥。正是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他的人生层次,人生品位,还保证了八十二岁高龄的他行走自如,能够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p><p class="ql-block">愿潘湘龄高寿!</p> <p class="ql-block">  潘老师给我们每个人赠送了一本他的自传《路漫漫》,并为我们题了字。</p> <p class="ql-block">  书的扉页上是潘老师书法作品,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正是潘老师一生的左右铭和真实写照吗?坎坷曲折的人生,正是这段话支撑着他,勇敢地坚持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中的彩页是潘老师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在潘老师珍藏的相册中我还翻拍了一些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潘老师初春时节在东街小学的钟楼前拍的。那时,校园门口的那棵大柳树已经开始发芽了,抽出了嫩枝。这张照片我在同学常涌家里见到过,他姐姐常青也是潘老师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潘老师和他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在相册中看到秀梅姐,她也是潘老师的学生,她和我住一个院子,和蔼可亲,经常带着我们玩。一年级我入队时,就是秀梅姐给我戴的红领巾。后来她随母亲去了临汾,从此再无联系。</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插曲非常感人,当潘老师转给我的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我第一时间就把照片转发给邵明志老师的女儿小拽,并把潘老师的微信和电话一并转给她。没有想到小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照片发朋友圈和乡宁有关人士,照片引发的轰动效应让人始料未及。很短的时间里她基本找齐了照片中30个老师的个人信息,并编辑制作成美篇,引发了众多关注。许多潘老师的学生循迹前来看望潘老师,许多当年的同事和潘老师电话联系,共叙友情。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这里感谢小拽的艰辛努力,感谢大家的共同支持!</p> <p class="ql-block">  仅以此篇表达对潘老师的感谢和敬意,并祝愿潘老师健康快乐,永远年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