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愿有人与你立黄昏</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腊月八,岁末渐至尤恋家。为工作为生计漂泊在外的人们,早已归心似箭,掰着手指头数回家的日子了。可是,天不遂人愿,12月中旬西安疫情骤起,且每日新增人数攀升,令人惊心不已。急切之下23日夜“封城”,古都西安突然按下了“暂停键”。疫情之下,一千二百多万人困于大西安,居家隔离、核酸检测、小区防控、志愿服务、医疗援助、物资供给成了当前要务。十三朝古都向来都是国人心中的汉唐雄风胜景。如今却牵动亿万人的心。繁华长安空旷寂冷,长乐未央不闻霓裳。元旦过后,疫情动态通报,西安每日新增人数趋于递减,连日降低,我们紧绷的心弦方稍稍释缓了下来,就盼着拐点到来,快点清零,疫情尽祛,长安永安。</p><p class="ql-block"> 然而,世事总是违人所愿。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以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 意料之外我们所不愿听到的消息还是传来了。</p><p class="ql-block"> 元月4日,郑州防控指挥部发布疫情通告“郑州发现两例无症状感染者,部分区域封控管制”。郑州与武汉、西安类似,在全国都属“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空前发达,上班上学务工贸易,东西交流南北融通,这些大城市出现异常状况,会影响全国人民的生活秩序的,怎能不让人焦虑牵心呢。元月8日,天津防控指挥部通告,津南区确诊两例新冠病毒感染者,而且天津还成为我国内地首个迎战奥密克戎的城市。而且奥密克戎变异株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和感染能力强,甚至一种特别狡猾的病毒敌人。天津外来人口特别多,又是北京的卫戍区,京津相邻,人员互相流动率极高,直接对首都疫情防控造成巨大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天津还是甘肃的对口帮扶伙伴,静海区还与我们镇原县结为帮扶关系,去年天津金桥基金还为我们捐助百万元援建了净口小学教学楼,吃水不忘挖井人,天津疫情更会牵动我们的心……</p> <p class="ql-block"> 腊八了,那些被疫情困扰的人们,还过得好吗?遥问粥可温,长祈吉瑞平!</p><p class="ql-block"> 早晨醒来,朋友圈里都是腊八的祝福。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真正的年关到了,按我们老家传统习惯,腊八早晨要吃“腊八饭”,也就是人们说的“腊八粥”。昨天下午我还特意去超市买的“八宝米”。老婆带回来了两包做麻食的“猫耳朵”。先熬粥,又炒了菜,做好汤,然后烩到一块。自己创意的“腊八饭”做成了,端上饭桌,热腾腾,香喷喷的,老婆和两娃都说挺好吃的。腊八饭要趁热吃,腊不寒,年更暖。儿子竟然很快就吃完了,我开玩笑说: “今天一人一大碗,再不添了。”儿子奇怪地问:“为啥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笑着对他说:“记得小时候,每年到腊八,你奶奶提前一天就着手准备,找了枣儿和各种豆子,晚上淘净用水泡好,第二天熬粥。然后还要做那种带花纹的小面食,用锅烩好,香甜的腊八粥吃得全家热乎乎的。还能记得那些年你奶奶做的腊八饭挺多,不光自家人吃,还要给左邻右舍送一碗过去,二奶奶也会送“腊八饭”给我们吃。我们老家人的这个习俗叫‘送腊八’,也算是互相祝愿“饱暖盈余”的一种朴实方式吧。你奶奶还说,过去大户人家腊八饭要做半瓦缸,不光是腊八这天吃,腊八后每天吃饭,不管啥饭,都要往碗里添一勺腊八饭……,我那时傻傻滴问,那不是天天吃剩饭么,有啥子好?你奶奶说,没听过‘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吗?穷苦人家吃了上顿少下顿的,腊八饭不会有剩余,也就没那么多讲究。富裕人家,才这么做,喻意年年有余,保你‘粥’全呢!”儿子这才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要不咱也装装富裕人家的样儿?”我逗儿子说。儿子头一歪“别啊,我才不愿天天吃剩饭呢,我就要现在吃,往完吃……” “哈哈哈……”我们都笑了。</p> <p class="ql-block"> 都说“最暖不过冬日一碗消寒腊八粥”,喝“腊八粥”,等一个似粥温柔的人,看着岁将尽,春欲来,盼春节大团圆,都是满满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很小的时候,母亲为我熬着热腾腾的腊八粥,护我周全,顾我温暖。多少个黄昏做饭、洗衣、烧炕、缝衣,甚至夜里醒来,迷迷糊糊中,看见昏暗的油灯下,母亲还坐在炕头,一针针地缝棉衣、纳鞋底儿……</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离家三四里路,算是村里稍远点儿的。冬季放学回来,常常会看见母亲在老宅崖背路口张望等候……上三四年级的那会儿,也许是太小的缘故吧,学习虽不吃力,但就是慢,写字慢。那时得用毛笔写语文作业、周记、作文,本来交作业就迟缓些,总在后面。语文老师特别严厉,写小楷,错一个字,罚写一页,作业题做错了,重做三遍,晚上家庭作业,几篇课文抄三遍五遍 。家里常常没有油灯,做不完,特别狼狈,第二天下午放学被留校,做完也就五六点钟了,恶性循环,令人头脑不已。有段时间,二姐初中毕业了,在家呆着,下午回来常常看见二姐在路边等着,接过我的书包拎着,带我回家。 有一次,秋后的一个下午,与几个同学留着做作业,我是最后一个离校的。黄昏时分,路上都没有别的行人了,听着路边高梁地哗啦啦的风,更静寂了。拐过高粱地头,是一条七八百米长的直路,我小跑着走了大约一半里程,隐约看见前面十字路口有个人转了过来,渐渐近了,还喊我名字呢,哦,是二姐,二姐跑老远来接我了,牵着我手一同回家呢。</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中午放学,我被留学校背书了,没有回家吃午饭。不过,平时,二叔家的小姐姐会给我带吃的来。那天奇怪了,眼看同学们吃完饭陆续到校坐到教室了,小姐姐还不见人影儿,我肚子饿得咕咕咕直叫呢。预备铃都响了,小姐姐才急匆匆地进教室,给我接过来个手提袋,我急忙打开一看,不是馒头,却是一只缸子,一双筷子。哦,是面条啊!我端过来急不可耐地尝了一大口,是油拌面,韭叶面薄薄的油油的,好香。刚要吃第二口,语文老师进来了,我觉得不方便吃,就把装面的缸子放好,挂在桌子旁,打算老师出去了再吃。没想到老师进来后讲了会儿话,上课铃儿就响了,于是就开始上课了。我是挨着饿肚子,忍着油拌面的香味儿听课的,哈哈哈,大约课堂也没有听进去多少的。然后就是下课、上课、又下课上课的,教室里因为有老师有同学,我又脸皮薄,早过了饭点,更不好意思端着面条吃独食了。就那么耐着饥,一直挨到下午放学,那些面条还是提回家才吃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农村人家生活大都不好,很少吃得上精细粮,吃油泼面都是奢望,又有那样的场景,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才知道,那天中午家里没有馍馍,二姐特意给我做的油拌面捎来的呢。一晃三十六年过去了,但记忆还是清晰的,犹如昨日之事。那个香味儿似乎还在唇齿之间,再也没有吃过那种味儿的油拌面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好在到了五年级,不知咋就突然好转了,也许开窍了,也许是换了个老师,背书一下子快了,写作业也麻利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真怀念小学五年级的那两位老师,那是我学生时代第一次遇到的好老师,他们特别敬业,而且方法真的很好,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现在还清楚记得,当年五年级毕业升初中,全乡统考,我们那个班语文数学双科第一,这还不算,更绝的是招生榜出来了,前十名八个就是我们班的!我们班三十二个同学,全乡前五十名就进了三十个!</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还对一个同事说起我当年上小学时这个班的辉煌成绩,感念昔年两位老师。后来大致盘点了下,我们那个班,作为八十年代中期一个偏僻乡村小学班级,三十二个学生,有八人考上了大学,已经是非常少见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那个班的骄傲,更是那两位老师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那两位老师,一位是马曌华老师,他是公办教师,也就不到三十岁,高个儿,小平头,白净的脸棱角分明,两只小眼睛特别有神,充满睿智坚毅。他有两个特点,一是讲课干练,思路清晰,有条不紊,逻辑性强,二是精力充沛,做事勤快、又很敬业,讲究时效。五年级时,课外辅导特别及时,教学节奏安排得非常紧凑。有段时间,每节课都搞小测验,那时没有成品试卷,也没有教辅资料,连油印机都没有,就是手抄题。他在黑板上抄,我们在下边做,一板又一板,他抄完我们做完,中午我们回家吃饭,到校后,马老师已经把我们交的检测批阅完了,还打了分数,然后我们又更正,再训练。我们的做题速度和学习效率就是在五年级飞速提升的。他和我们一起坚持一起努力,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听说前几年已经退休了,在教学岗位拼了几十年,终于过上了闲适平静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另一位是民办教师刘明虎老师,四十多岁,穿一身灰色布衣,瘦弱单薄。一张布满皱纹的脸,饱含沧桑,印象中就是一个小老头儿。但是他的确是一位难得的老师。他教我们语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却又能准确地抓住我们每个的特点,引发我们的兴趣,他教学善于总结规律,甚至总能编一些精练的顺口溜,帮我们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或三遍五遍十遍的机械重复。也不搞题海战术。上课还往往穿插一些笑话、乡村俚语、民间故事,寓教于乐,寓理于事。通过讲故经、说典故等形式,讲一个道理,传一种方法,育一种品质。</p><p class="ql-block"> 课余或自习课堂,刘老师还常常给我们讲趣闻异事。小才子解晋“巧对”斗财主,曹植七步成诗,徐文长机智题诗文,“隔窗望见儿抱孙,我儿更比你儿亲……”这样的打油诗,记忆犹新。甚至像“百钱百鸡”、“鸡兔同笼”、“百和尚百馒头”、“五子送饭”、“富翁分马”这些经典趣题,都是那时候听刘老师讲的。既渗透许多数学方法,又富含伦理道义。在语言逻辑、修辞手法、诗词对联等方面,也涉猎广泛。当时我们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都很喜欢,个个用心去听,获益匪浅,许多书本没有的知识方法和道理,经他口传身授,渗透到了我们骨子里了。刘老师学历不高,知识也未必渊博,但他就这么一位神奇的老师。然而造化弄人,让人有时候感到好无奈。后来听说,送走我们这班毕业生后,第二年,他竟然被村上干部无缘无故辞退了,又有另一个人替代了他的民办教师岗位。有同学说他现在已年届高龄,还在老家呢,是该去拜访他老人家了。</p> <p class="ql-block"> 2021年秋季开学,“双减”政策来了,提出要切实为城乡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减负,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与支持。伴随而来的还有“延时服务”。起初本来似乎是为了解决城市孩子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合拍这一矛盾。家长因为下班迟,无法保证及时接孩子放学回家,而且许多孩子四点多放学回家后,家长还在上班中,有将近两个小时的空档期,不能有效地陪伴和指导孩子学习生活,引起社会上许多家长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解决这些家长的后顾之忧。有人就提出了正常放学时间后继续留校开展“延时服务”,让教师再来个“加赛”式续航,陪伴孩子,指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学校完成的作业还叫“家庭作业”吗?忽悠谁呢?) </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层面看“延时服务”简直就是“及时雨” ,一下子让家长焦灼的心得到了酣畅润泽,美滴很。城市带了这样一个好头,县城赶快跟进,乡镇也不甘落后,乡村也得看齐。于是全面推进“延时服务”果然被“三方自愿”地落实了。这几十年,关于教育改革的探索与试验,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像“延时服务”这样的教育新举措,从教育部提出课后“延时服务”决策到省地市发布指导意见再到各校师生实践施行,在短短几周就得到了强力推进和全面落实。如此整齐划一大范围强力度高时效,没有之二,即使高考还有几个试验省份呢。</p> <p class="ql-block"> 纵然农村地情校情学情与城市与县城大不相同,但在“延时服务”这个事情上是毫不含糊的,保持了高度一致,貌似城乡无差别,非常公平。但仔细想来就觉得有些怪异。与“延时服务”的初衷未必相符。乡村小学孩子的放学并非无人按时接,回家也不是无人陪伴照顾吃饭和学习。许多家长既不明白小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关心,也不懂孩子成长规律,更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习惯和性格品质影响的重要性。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也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接给老师。如果老师包揽了家长的责任和义务,那将来孩子一旦长大了,与老师亲近与家长疏远,试问哪个家长会接受那样的现实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延时服务”的好处肯定多得很。不过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p><p class="ql-block"> 1、乡村小学孩子早晨7点40左右进校,下午6:30左右离校,小学生周内每天在学校要呆将近十一个小时,这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不符,而且超得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2、连续学习的时间太长,许多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长期这样下去,不仅会便孩子视力下降,还对孩子们的学习形成许多不良影响,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更早诱发恐惧厌学现象。</p><p class="ql-block"> 3、乡村小学因条件所限,孩子们午休基本上就是爬在课桌上假寐。无法保障孩子们中午充分休息,小孩子们挨饿忍饥到6点多,长期打疲劳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4、冬季放学天色已经很暗了,许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接,真的不安全了。</p><p class="ql-block"> 5、像当下这种全面强力推进“延时服务”,进一步割裂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密切关联。没错,许多家长也许因为知识所限辅导不了孩子学习,也许由于方法欠妥当,管不住自家孩子,“延时服务”刚好托管于老师,解决了老大难问题,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不再为孩子犯焦虑。孰不知却相当于放弃了在最具可塑性的童年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在最宝贵的时光与孩子们共享人伦亲情。没有美好童年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目前,乡村小学有将近半数的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属于由爷爷奶奶代理监护,陪伴照顾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许多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薄弱甚至缺失,这才是这代孩子所面临的最大缺憾。</p><p class="ql-block"> 自从开展“延时服务”以来,根据周边各县乡村小学实际情况来看,三个“自愿”原则貌似合情合理,其实不然。一部分学生家长觉得自己确实在孩子教育方面无能为力,管不住教不了,极力促成“延时服务”尽快落实。一部分孩子家长对“延时服务”缺乏认识,也没有考虑参加“延时服务”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对孩子身心发育健康成长有怎样的影响,本来自己有条件有能力陪伴孩子放学后在家学习,也毫不犹豫地把孩子送来了,只是觉得有人代为统一管理与辅导,家长省心省力,何乐而不为。还有一些家长,也考虑到“延时服务”的优势和不足,即使不想参加,可是想到同班别的孩子都参加了,自家孩子不参加好像不妥当,万一老师在管理与辅导中真的讲授学习方法和技能,自己孩子岂不是又落下了,就好像以前课外上辅导班那样的心理。哪怕刚开始只有部分学生参加,最后还是几乎全部参与。哪有什么是否自愿呢,剧场效应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本来没有多大差异,但是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后却逞现出明显分层。同一班级的孩子甚至差距还会不断增大,问题在哪儿?仔细对照分析,就会发现,家庭教育的差异是根源,父母的价值观以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小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真的无法估量,这是个社会问题。</p><p class="ql-block"> “延时服务”将本来就很薄弱的“家庭教育”变相地转嫁学校和老师,孩子早晨七点多出门,下午六点多回家,留给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时间能有多少,而且这些时间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觉,估计许多家长连看孩子做点练习或者念点课文的机会都没有了,更别谈什么传授生活常识,鼓励活动实践、指导学习方法、体验自然景境、加强亲情交流了。</p><p class="ql-block"> 一学期以来,每天下午“延时服务”期间,看到许多孩子或者发怔发呆张望着教室外等着放学,或者懒洋洋地做练习却没精打采的样子,就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儿。“延时服务”结束该回家了,将他们送出校门,外面黑压压的一片,是等待已久的家长,各自领着孩子踏着暮色远去,我心里突然就想,何至于此,老人带着小孩早至晚归,他们真的快乐吗幸福吗?这是谁的尴尬?!这是不是落入了另一种“内卷”?我想这些孩子们是否还会留意“日月映辉”的夕景,是否还会有心情去听“风吟蝉鸣”的暮歌。</p><p class="ql-block"> 腊八祝福中,最入心的还是那句“愿有人问你粥可温,愿有人与你立黄昏”。小时候,有父母为我顾衣暖粥温,为我倚立黄昏翘首盼归。中年的我们,愿意为了孩子不舍朝夕,眷顾晨暮,陪伴、守望、放飞,目送,翘盼……年轻的父母可曾想过,这一代的孩子,若干年后又会怎样呢,他们还会愿意为你立黄昏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