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一场古风雅韵的寻味之旅

出版部米老师

<p class="ql-block">古诗词鉴赏近年来越发成为中国人触摸精神源泉的一条重要路径,无论是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高居热搜榜,还是叶嘉莹先生对唐诗宋词充满感性的解读音频成为白领听觉陪伴,都说明中国古典诗词给予的源源不绝的养分,已成为这个快速变幻时代里人们抵御浮躁与焦虑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对美食的嗜好,也是人们抵御压力的重要方式,一系列美食纪录片热播便是例证。</p> <p class="ql-block">《好竹连山觉笋香:古诗词里寻美食》,将国人胸口中跳动着的诗心,与寻找闪光智识、吃遍天下美食的逸兴紧密结合起来,为解读唐诗宋词寻找到一条全新路径——它并不孤寂荒僻,抱残守缺,而是充满了探索乐趣,充满了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席锦绣诗文的饕餮盛宴,也是一场古风雅韵的寻味之旅。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杨万里、唐伯虎、郑板桥……37篇文章以名家诗词为引,讲蔬果肴馔,探南北食趣,说历朝逸事。从蔬菜五谷之质朴,到牛羊鱼蟹之鲜美,从古人的餐桌美学,到传承至今的四季食俗,就如同37幅精美绝伦的乱针绣。</p><p class="ql-block">作者化身绣织大师,活用手中之诗词典故、名人逸事、药理常识,犹如活用不同色彩、粗细、光泽的丝线,以或长或短、或密或疏、或交叠或呼应的针脚,将从古诗词中引申出来的美食,做一种充满情感的抒发。</p> <p class="ql-block">通观全书,作者绝不只是对古诗词中涉及美食的篇章进行搜寻、分析与解析。作为“诗词赏析乱针绣”的创作人,每一篇文章,她都围绕核心意旨,以诗词为线绣了一遍,又以历史典故为线绣了一遍,再以风味沿革绣了一遍,最后以智识解密的方式补绣缝隙,使之熠熠生辉。光是末一点,就会令人兴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譬如不吃鱼脍(生鱼片)的人,在古代为何被视作异人?唐代为何会禁食鲤鱼?为什么对雕胡饭的吟咏,自清代就极少出现了?清朝宫廷发明了一种怎样的栽培术,来解决类似“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劳民伤财之举?</p><p class="ql-block">若将笔法比喻为针法,作者热衷的,恰是乱针绣般的逸兴纵横,她的“针脚”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每篇文章从哪条枝杈上生长出摇曳缤纷的诗词典故,又从哪里开始转折呼应,她都运筹帷幄,烂熟于心。</p><p class="ql-block">这本诗词赏析新作,事实上是“双面乱针绣”,另一面也可以单独欣赏的,是青年艺术家、动画导演兼插画师母隽楠围绕主题绘就的水墨插画,涉及食材、加工器具、餐器、时令、美食意境与笔底人物。</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从插画中冬笋之憨美,大白菜之浓翠,柿子之染霜,大蒜辫子之雅俊上,我们还可以看到齐白石、汪曾祺、黄永玉等前辈大师“我自笔墨抒胸臆”的影响,而从本书的人物水墨造像中,我们却看到了母隽楠独有的诗心,她将诗词中的视听嗅味触之五感,幻化为出镜诗人之表情、神态、衣裳质地与围拱其身的四季变迁。</p> <p class="ql-block">她画“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白居易,皂袍秃发,仰面朝天,孤身一人手持酒杯,面前是红泥小火炉,天上是淹没了月亮的飘冉清雪。</p><p class="ql-block">她画“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的杜甫,葛布袍子配竹椅,大碗竹筷配一对八字眉,眉毛一皱的瞬间,恰是诗人被酸爽凉面激得浑身一凛的反应。</p> <p class="ql-block">她画杨万里之“只有蔗霜分不得,老夫自要嚼梅花”,出乎意料地以类似竹节一般的笔法,勾勒诗人的袍裾轮廓,又以赭石色将杨万里的身段涂抹,幻化为仿佛山石一般的存在,一枝梅花扛在他的肩上,犹如从山石中摇曳而出。诗人那窃喜的神色更是随其翩飞的胡髯,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她画文天祥之“春里看花须款款,雨中剪韭且陶陶”,这位曾经拔剑四顾的爱国将领最终退隐山野,穿蓑衣,戴斗笠,在牛毛般绵密的春雨中,细心剪着头茬春韭。插画师一笔一笔,将诗人壮志难酬、俯首甘为“剪韭翁”的一分无奈、三分陶醉,画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将作者正面的诗词解析,与母隽楠背面的水墨插画结合起来看,会发现它们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互文关系。总之,熟读这本书,你既可以了解美食的历史沿革、种植、采收、捕获、加工、烹饪,了解烹饪美食所需要的器具、火候、刀法、蘸料,从此穿越到周商秦汉、唐元明清,也能当一名民间料理大师,又可以了解文人们的思想抱负,了解美食与诗词歌赋、绘画书法之间不绝如缕的联系,从而找到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