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劳动者的赞歌(二)

勤抚心尘

<p class="ql-block">三尺柜台天地大 一团热火暖众人</p><p class="ql-block">----尝试读懂教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p> <p class="ql-block">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劳动创造了人类进步的文明,是劳动铺就了通向梦想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人物通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优秀售货员张秉贵用他的劳动,演绎了新中国劳动者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优秀的人物通讯,其标题一般具备四个特点:抓住核心,采撷精华;增强力度,撞击心弦;新颖活泼,生动感人;追求标题的意境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整齐的句式,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了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心中一团火”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的工作热情;“温暖众人心”指顾客满意且以真情回馈张秉贵。这一标题意蕴丰富,含义深刻。“表层意思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热情似火,市民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内在含义是歌颂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似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永不过时的劳动精神。</p><p class="ql-block"> 优秀的人物通讯在搜集材料、组织材料、逐步展开时独具特点:标题《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来自人民群众的评价;切入点是张秉贵工作时热情的感染力;先写张秉贵热情工作的场景和几个典型事例;再写他曾经的工作经历和为了做好售货员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他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赞扬。材料来源于:场面描写(可能来自观察)、心理描写(依据事实合理推断、访谈)、过往事实追述、他人评价(事实追述以及有关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开头是一个描述型开头。通过初冬早晨张秉贵在柜台里忙碌的现场描写,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有人物、有画面、有情景,并通过人们对张秉贵的评价----“人们常用体贴入微来形容张秉贵的服务态度”,引出人物,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p><p class="ql-block"> 如何燃起这团火?作者回顾“张秉贵22年柜台服务工作,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态度总是那么和蔼可亲。”精选了多集中体现张秉贵在柜台上“温暖众人心的”的素材,从四个方面燃起这团火:一对待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二是坚定信念,从为了赚钱到为人民服务;三是提高水平,刻苦专研,丰富商品知识,掌握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权; 四是从平凡中生出不平凡,事迹广为传播,备受人民赞扬。 具体真实事例有: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张秉贵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优秀的人物通讯总是通过人物新近行动为新闻主体,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体现张秉这名优秀老售货员的贵热情体贴、细致周到和诚恳耐心。</p><p class="ql-block">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 “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 心理描写,他的成长过程。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燃气这团火?文中提到了两点: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得到平等的待遇,回报党和社会 ;为人民做一点事,他们也会把自己当亲人,人民真情的回馈 。</p><p class="ql-block"> 一团怎样的火?</p><p class="ql-block"> “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p><p class="ql-block">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p><p class="ql-block"> “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p><p class="ql-block">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作为本文线索,贯穿全文。“一团火”精神,是“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服务态度;是群众之间互相关爱的情谊,工作者服务人民,人民真心回馈。“一团火”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是爱岗敬业、一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代表。</p><p class="ql-block"> 优秀的人物通讯绝不仅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而且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重温劳动模范的故事,弘扬烤模精神,劳动成就了新时代,承载着无数代青年的美好梦想。当今时代是奋斗者最好的时代,更是属于劳动者的华丽舞台,愿青年“不畏劳苦,不求回报,只求劳动改变自己的未来。”(唐兰语)</p> <p class="ql-block">1.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来说,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p><p class="ql-block">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主体,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2.作者简介: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台湾,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雾峰区知名的望族,集政、军、农、商的势力而兴旺约100多年,以占地广阔的家族三合院建筑雾峰林家花园闻名。与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陈家并列为台湾五大家族)第九代传人。18岁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p><p class="ql-block">3.了解张秉贵: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p><p class="ql-block">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nbsp;</p><p class="ql-block">4.写作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昂扬的热情和冲天干劲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张秉贵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兢兢业业,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1977 年,刘广和、邸(dǐ)彩霄、林为民、刘红等同志集体采写了卖糖“一抓准”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他们采访了无数次,研究了无数次,最终挖掘出了“一团火”精神这一体现时代要求的鲜明主题,一扫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阴霾,呼吁像火一样温暖人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张秉贵也成为我国商业、服务业学习的楷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