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僧也叫唐玄奘(600年~664年),本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p> <p class="ql-block"> 哈密东南部的800里“莫贺延碛”</p><p class="ql-block"> 由于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不同,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的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627年)西行五万里(其中穿越了东西5000里的天山山脉),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目的地天竺国的纳兰坨寺。玄奘法师一人一马跨越了敦煌至西域间的八百里莫贺延碛进入伊吾国(哈密)。莫贺延碛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现称“哈顺戈壁”或“葛顺戈壁”,唐时此处以西皆称“域西”,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西域”的起点。莫贺延碛,在伊州(今新疆哈密)东南,为玉门关外的长碛。</p><p class="ql-block"> 莫贺延碛,又称八百里瀚海,也就是位于今天哈密与安西之间著名的噶顺戈壁。是新疆东部和河西走廊西端连接带上戈壁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复杂的地方。这一带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是干燥剥蚀最强的高原区域,几乎所有的地面寸草不生。还由于接近安西,受安西的大风影响,这里四季大风呼啸。加上库木塔格沙垅和雅丹广为分布,更增添了百变气息。</p> <p class="ql-block"> G30国道穿越800里“莫贺延碛”</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此地“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在这里,玄奘遭遇了西行途中最为险恶的考验,靠着信仰与毅力方才穿越此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谓:“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劣风拥沙,散如时雨。”</p><p class="ql-block"> 也有叫“噶顺戈壁”是一个准平原(有低矮的小山),地貌呈风蚀剥蚀形态,遍布砾石、碎石和流沙,是我国石质戈壁(石漠)分布最广的区域。这里降水量极少,地表水和地下水非常缺乏,且含盐量高,气候极为干旱,到处呈现荒漠景象,是世界上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噶顺戈壁广漠、空旷、无垠,似海茫茫,唐代被称为“大沙海”,“大海道”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哈密东南部的800里“莫贺延碛”</p><p class="ql-block"> “四夜五日无一滴(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横亘于伊吾和瓜州之间的八百里莫贺延碛流沙,让任何人回忆都会是一场恶梦。九死一生度过这条艰险的流沙河后,唐玄奘回味莫贺延碛时还心有余悸:“莫贺延碛长八百里,古曰沙河。(《西游记》把之搞成了汹涌澎湃的流沙河,沙和尚在这里等待玄奘的故事。)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伏无水草顾影唯一。四夜五日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四顾茫然,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若时雨。”无独有偶,十九世纪著名探险学家、文化大盗普尔热瓦尔斯基路经莫贺延碛也是心惊肉跳,验证了玄奘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哈密东南部的800里“莫贺延碛”</p><p class="ql-block"> 玄奘法师历经艰难跨过八百里莫贺延碛,就进入了东西五千里的天山山脉。首先是天山东端的喀尔力克山和巴里坤山,然后向西到达高昌古城的火焰山下,又从高昌古城翻越中天山阿拉沟山,穿过了中天山阿拉沟山、觉罗塔格山、包尔图乌拉山到达南天山山脉的觉罗塔格山、霍拉山、秋里塔格山、科克铁克山、哈尔克塔乌山、阔克沙勒山,在南天山山脉哈尔克塔乌山和阔克沙勒山山间的别迭里山口再次翻过海拔4000公尺的天山雪峰,到达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捷尔斯克阿拉套山,又翻过捷尔斯克阿拉套山的冰川雪峰到达伊塞克湖东岸----赤谷城。而后玄奘法师一行沿伊塞克湖南岸到达碎叶城、比什凯克、塔什干、撒马尔汗、铁门……。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得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佛教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p> <p class="ql-block"> 甘肃西部的800里“莫贺延碛”</p><p class="ql-block">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p> <p class="ql-block"> 甘肃西部的800里“莫贺延碛”</p><p class="ql-block">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莫贺延碛),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高昌国王鞠文泰赠送给玄奘法师马匹、随从、给养、度关文蝶等)。</p> <p class="ql-block"> 甘肃西部的800里“莫贺延碛”</p><p class="ql-block"> 唐僧一行二十多人经焉耆(新疆焉耆)、屈支(今新疆库车)、姑墨(今阿克苏)、凌山(耶木素尔岭)、大清池(伊塞克湖)、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p> <p class="ql-block"> 流沙纵横的800里“莫贺延碛”</p><p class="ql-block"> 大唐贞观元年(627)冬末,这是莫贺延碛戈壁荒漠最干燥的时候,玄奘法师犹心如焚,别说寻找泉水了,就连东西南北都无法辨认。又累又渴之下,玄奘法师只好找了一处背风的土丘,准备从马背上取下皮囊喝水,这时意外发生了,玄奘法师一失手,刚被拔出了塞子的皮囊整个掉在沙地上,仅片刻,里边的水就被沙子吸的干干净净。玄奘法师欲哭无泪,行走沙漠水比食物更重要,没有了水,就等于断送了生机,迷路找不到泉水,补充水源,又损失了仅有的一点水,摆在玄奘法师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局。 </p> <p class="ql-block"> 天山东部的喀尔力克山冰川</p><p class="ql-block"> 800里莫贺延碛,白天,时而狂风怒卷,黄沙如雨而下,晚上,沙漠中磷火肆虐,鬼影撞撞,冬天,沙漠里巨大的昼夜温差,也给玄奘法师身体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就像当初在葫芦河边遭遇到石磐陀的威胁是一样,玄奘法师开示念诵观音菩萨圣号,希望祈愿菩萨保佑,让内心得以平静,呼唤观世音菩萨保佑自己。看淡生死,唯有一心,荒漠深处,玄奘法师与死神同行。</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四夜五天里,玄奘法师滴水未进,口干舌燥,腹如火燎,只靠一点干粮坚持着,他艰难的牵着老红马,继续默默的向西前行。</p><p class="ql-block">不知走了多久,半昏半醒的玄奘法师终于倒下了,他似乎感觉到了生命即将终结,于是在戈壁滩里默默诵经,祈祷,佛陀和菩萨能保佑他这个虔诚的、无助的弟子。玄奘法师悲恸、无助、失望、不甘……就这样躺在沙地里,断断续续的祈祷着,倾诉着,因为脱水他的视线变得模糊,终于什么也看不见了……老红马也瘫软到不远处的沙地里。……</p><p class="ql-block"> 玄奘法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长数丈,手持长戟的天神,质问自己为什么不打起精神,再往前走,反倒在这睡着了。坚持前行,就一定有希望。玄奘法师被惊出一身冷汗,一下子从梦中惊醒,他相信梦境,梦境是对人的警示。于是他挣扎的起身,却无力上马,只能扶着马鞍子,打起精神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奇迹终于发生了,前方不远处突然出现一片茂盛的水草地,紧挨着草地是大片的池塘,池水清澈如镜,波光粼粼,玄奘大师喜出过望,跟着老红马后面飞奔到池塘边,消除了连日的干咳,随后休整了身心的疲惫。</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玄奘法师装满了一大袋水,还给老马吗准备了大把的青草,离开绿洲,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跋涉,一人,一马,终于穿越了茫茫莫贺延碛,进入了伊吾国境。进入伊吾国也就是来到新疆天山山脉的东端喀尔力克山南侧。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历了莫贺延碛的洗礼,玄奘已经脱胎换骨,从心理上完成了对于一切艰难困苦毫不畏惧视若芥蒂的升华,这对于他最终成功翻越高高的葱岭抵达古印度释迦的菩提树,起到了关键的历练。</p> <p class="ql-block"> 喀尔力克山南的隔壁荒漠</p><p class="ql-block"> 西域第一国-----伊吾(哈密):伊吾国力有限,没有边境设防,所以,玄奘法师很顺利来到了伊吾城外,打算在城外的一座古寺里先休息一下,然后动身西去。不想那寺庙里的老僧人竟然是中原人,与玄奘法师同乡,20多年前流落河西,最后走不动了,便在这座古庙里清修,玄奘法师心头一阵感慨,朝廷的禁边令若是一直不开,这位老僧怕是要终老异国,再也无法回到中原了,想到这里,不仅悲从心来,与老僧抱头恸哭。</p> <p class="ql-block"> 天山喀尔力克山哈密小堡村</p><p class="ql-block"> 玄奘法师的到来,便惊动了前来寺里礼佛的善男信女们。他们一听说是大唐来的高僧,便纷纷上前,想要一睹大唐高僧的风采,面对淳朴善良的信徒们,玄奘法师无法拒绝,便不顾旅途劳顿,一一还礼,为他们祈福诵经。直到日落时分,那些慕名而来的善男信女们才陆续散去,可大唐高僧来到伊吾国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伊吾全城,并惊动了官府。</p> <p class="ql-block"> 克尔乔马克青铜时代人类遗址</p><p class="ql-block"> 伊吾城里的王宫中,伊吾国王正在接待高昌国的使者,伊吾是个小国,曾是隋朝的伊吾郡,隋末战乱,伊吾便脱离中原依附于突厥以自保。高昌国在伊吾国的西边,是西域境内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由于伊吾正好位于唐朝、突厥、高昌三国之间,是河西进入西域的门户,所以高昌就想联合伊吾,暗中对抗咄咄逼人的突厥,保持在西域众多小国中的霸主地位。(高昌古国是一个西域汉族人的国家,麴氏家族统治了180年。后被唐朝灭国)</p> <p class="ql-block"> 克尔乔玛克遗址位于哈密市沁城乡牛毛泉村西北约25千米的克尔乔玛克沟沟口东侧的台地上。是一处服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石结构建筑遗址群。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80米,由多个单间石围居址相连组合而成,面积约16000平方米。在遗址西部的多块巨石上发现有人工凿出的石眼,共60条个石眼的平均直径为20cm深15-25cm。遗址区见有少许陶片及有器。陶片均为夹砂红陶为主,石器主要是石磨盘等。</p> <p class="ql-block"> 哈密沁城白石村古岩画 </p><p class="ql-block"> 高昌古国在西域是首屈一指的强国,坐落在天山山脉里火焰山一带,东面是北天山的巴里坤山,南边是中天山的卡瓦布拉克山,西面是博格达山和阿拉沟山,但是在强大的突厥面前,还是难以抵御突厥。当时东突厥已经是自身难保,国力衰退,西突厥在天山的西部 ,暂时没有太多的力量来顾及西域。</p> <p class="ql-block"> 喀尔力克山南白石村古岩画</p><p class="ql-block"> 高昌、伊吾,还有西域其他国家分开来,就像一根根手指,很容易被折断,可是要联合起来,那就是一个拳头。高昌古国主动派出使者联系西域诸国,联合起来抵御突厥。高昌使者带来了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的心愿,就是让西域36国,联手起来,在佛祖圣光的护佑下,重现丝绸之路的繁华与荣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喀尔力克山南沁城白石村</p><p class="ql-block"> 高昌的使者恰巧在伊吾国王处听说了大唐高僧来到伊吾的消息,高昌使者会同伊吾国王,一行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城外迎接大唐高僧。</p> <p class="ql-block"> 东部天山哈密古烽燧</p><p class="ql-block"> 在伊吾国王的盛情邀请下,玄奘法师不得不辞别老僧,随国王前往宫中。一路上伊吾国王,不仅向玄奘法师介绍伊吾国的风土人情,还把高昌使者介绍给了玄奘法师。高昌使者早就谴人赶回高昌国,报告国王麴文泰大唐玄奘法师来伊吾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天山哈密古烽燧</p><p class="ql-block"> 玄奘法师在伊吾国只有仅仅几天,整个伊吾国都轰动了,佛家信徒们得知大唐高僧到来,全都来到王宫前聆听玄奘法师讲经说法……</p> <p class="ql-block"> 东部天山哈密古烽燧</p><p class="ql-block"> 高昌使者早就把大唐玄奘法师来到伊吾国的消息传递回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立即安排使者和仪仗队伍连夜赶往伊吾国,邀请大唐玄奘法师来高昌国讲经布道。</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建筑的东部天山堡垒</p><p class="ql-block"> 高昌国的使者和仪仗队伍来到伊吾国,就马不停蹄的接上玄奘法师,没有多给伊吾国一点面子,浩浩荡荡的簇拥着玄奘法师离开伊吾国前往高昌古城(现在吐鲁番)。</p> <p class="ql-block"> 天山东部民国时期的碉堡</p><p class="ql-block"> 伊吾国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东段南麓,位于东经93°35′~96°23′,北纬42°54′~44°29′之间。伊吾国坐落在天山山脉的喀尔力克山和巴里坤山南。“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p> <p class="ql-block"> 天山东部哈密庙尔沟古岩画</p><p class="ql-block"> 伊吾曾是东汉与匈奴争夺西域的焦点。公元73年,汉将窦固击败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管理屯田。公元76年汉朝放弃了伊吾卢屯田,匈奴立即遣兵占领。公元90年,汉军击败占领伊吾的北匈奴。公元92年使任尚屯驻伊吾。</p> <p class="ql-block"> 喀尔力克山南庙尔沟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哈密白杨河古寺遗址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寺院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距主体建筑北部亦有一组石窟,其中在一单窟的甬道中,发现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壁画,白底红绿彩,因年代久远已氧化成暗红色,图案系小千佛,佛光已成为黑色。</p> <p class="ql-block"> 喀尔力克山南庙尔沟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哈密白杨河古佛寺主殿坐佛高10米,可惜佛首已毁,身亦残缺。此处佛教胜地规模较大,据唐代史籍记载,唐代伊州下辖的纳职县(今拉甫却克古城)正北20里的地方有一所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似指此处。公元14--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哈密后, 该寺院逐渐废弃。佛窟呈圆顶拱式建筑,下部依山势掏洞,上部用土坯盖顶,内壁用草泥抹砌,彩色壁画吸取印度、波斯和中原文化而成。佛窟5间并列约15米高9米见方,1号窟为弥勒佛祖传经窟;2号窟为观音菩萨窟;3号枯窟为千手观音窟;4号窟为如意轮观音窟;5号窟为藏金窟。佛寺修建于公元7~11世纪,建筑风格和壁画构图风格类同敦煌莫高窟,当年唐玄奘途经哈密,首白和拜谒的就是庙尔沟佛寺。佛窟毁于哈密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时期,目前仅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哈密白杨河甲朗聚龙佛寺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唐代哈密甲朗聚龙佛寺遗址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四堡村北300米,海拔664米。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佛寺基座为长方形,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2米,高三米。上部建筑仅剩东北角少许残墙。</p> <p class="ql-block"> 哈密白杨河甲朗聚龙佛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佛寺坐落在白杨河西岸黄土丘地上,一条便道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构筑形式由下部的土墩基座和上部的土坯建筑组成。路东部分损坏严重,基座为长方形,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2米,高三米。上部建筑仅剩东北角少许残墙。路西部分保存较好,基座为方形,边长约9米,高三米,上部有前后两室的佛寺,以通道相连,四周设回廊。两室均已草泥抹墙,内壁绘有壁画,因剥蚀严重,无法辨认。遗物有陶片和一枚“开元通宝”钱币,为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寺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 哈密甲朗聚龙佛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从白杨沟大佛寺开始,沿着白杨河水一直向南,每隔三四公里,依次便有托玛佛寺、恰普禅室佛寺、库木吐鲁佛寺、央打克佛寺、甲朗聚龙佛寺等的佛教遗址,是一座座用土坯砌筑而成的下方上圆的穹窿顶的建筑物--佛寺、禅室。一座接一座,一溜儿排开,一直延伸到绿树成荫的拉甫却克古城,共同装点着这条唐代佛教文化遗址的黄金线。</p> <p class="ql-block"> 哈密白杨河畔恰普禅室佛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唐代哈密恰普禅室佛寺遗址,禅室,是佛教徒打坐、居住的房屋。因哈密气候炎热、干燥,建筑条件有限,本地佛教徒就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这种穹窿顶的独特禅室,供沿白杨河而来来往往的僧众打坐、念经、休息。</p> <p class="ql-block"> 哈密白杨河畔恰普禅室佛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恰普禅室佛寺遗址位于五堡乡四堡村北4.5千米,东经92°55´42″,北纬42°58´47″,海拔687米。耸立在白杨河西岸的台地上,是一座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禅室遗址。该禅室由土坯砌筑,平地起建,平面为正方形穹窿顶,高2.2米, 边长近2.9米,墙厚0.55米。内壁用草泥抹墙,白灰粉底,顶部和内壁绘满小小的千佛像;壁画绘制以线描为主,艺术价值很高,具有高昌回鹘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恰普禅室佛寺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哈密白杨河畔恰普禅室佛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恰普禅室及其周围的一座座佛寺,已在这寂寞、空旷的白杨河畔静静地“驻扎”了一千多年,头顶烈日,笑傲严寒,历尽千次万次的雾霜雪雨,风暴雷电,尽管戈壁朔风已将它剥蚀得“体无完肤”,但仍倔强地耸立着,吸引海内外游客在这里长久驻足,默默深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哈密白杨河畔<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拉甫却克古城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拉甫却克古城</span>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四堡村内, 东距哈密市65公里。 为汉──唐时代城址。该古城平面大致呈“吕”字形,分为南北二城,南城东墙长约100米,宽叶3.5米,高约4.5米,航程厚约0.10米,南墙高约6米为内外两层,期间有0.15米宽的缝隙。外城墙夯筑宽约1.3米,内层墙为土坯垒砌,宽约0.65米西墙已不存在,北墙仅剩东部一点残段。</p> <p class="ql-block"> 哈密白杨河畔拉甫却克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拉甫却克古城。城东北角有一高约收米的方形角楼,城内已开辟为民居和果园,其他已不存在。北城东、南二墙已不存在,西墙残长约60米,北墙残长约125米,城墙下部为夯筑,高约两米,宽约4米,夯层厚约0.05米至0.10米。上部为土坯垒筑,高约1.6~2.5米,宽约2米。在西、北墙外各存有马面一个,现北墙保存为最好。城内中部和西南部现有规模较大的高台建筑基址及房屋遗存,其中部分房屋墙垣清晰可辨。据文献记载该城可能是东汉伊吾庐屯城和唐设伊州下属纳职县城。</p> <p class="ql-block"> 哈密魔鬼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艾斯克霞尔古城堡</span></p><p class="ql-block"> 艾斯克霞尔古城堡位于新疆哈密市的五堡乡魔鬼城之内,维语意思是“破旧的古城”,还是魔鬼城内雅丹地貌最集中的地方,像迷宫一样。艾斯克霞尔古城堡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典型遗留痕迹,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自然形成的古堡,其中的风化岩石形态各异,也是哈密的招牌游览胜地,所在的五堡魔鬼城是全国四大魔鬼城之首,吸引了很多考古爱好者。艾斯克霞尔古城堡处在一片雅丹地貌的陡壁土岩丘中,背依雅丹而建,远处望去,城堡和雅丹相融一体无法区分。城堡坐南朝北,为上下二层土坯建筑、残高6~8米,建在离地面5米多的雅丹 山丘的中上部。</p> <p class="ql-block"> 哈密魔鬼城</p><p class="ql-block"> 这是近代(清)维修过的防御性设施,主要有两个城 堡,上置晾望孔。但从10几米外的很多古墓葬及干尸来看又和五 堡相同,在砾石地面上撒满了大量陶片,陶质有粗细砂红陶,彩陶纹饰有横、竖及三角纹等,1998、1999年有人多次盗墓,干尸被弃之地面。这里环境极干热,古河床中滴水不见,古城堡据推测自青铜时代至汉唐明清都在使用,这一切迄今为止仍是个谜,有待专家学者和考古爱好者去研究。</p> <p class="ql-block"> 哈密魔鬼城雅丹地貌</p><p class="ql-block"> 哈密魔鬼城雅丹地貌是指风对干旱区的湖积或冲积平原吹蚀,形成的地面支离破碎的垄槽地形,维吾尔语称雅丹,意谓具陡壁之小丘。高起的风蚀土墩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近年来研究表明,暂时性流水的冲蚀和湖水的侵蚀,也是雅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哈密魔鬼城</p><p class="ql-block"> 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形态各异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混迹岩砾中五光十色的玛瑙、随处可见的硅化木、枝叶清新的植物化石,偶尔可获得象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鸟类化石,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魔鬼城”。</p> <p class="ql-block"> 哈密古丝绸之路大海道</p><p class="ql-block"> 哈密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通道,因其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巨大作用,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绝大多数路段已经被逐渐揭开历史的面纱,惟独大海道的具体路线仍然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p> <p class="ql-block"> 哈密古丝绸之路大海道</p><p class="ql-block"> 从敦煌往西经过哈密然后到吐鲁番,共500多公里的路途,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 传奇色彩的一段--大海道。沿途汇集了古城堡、烽燧、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海市蜃楼、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p> <p class="ql-block"> 哈密古丝绸之路大海道</p><p class="ql-block"> “大海道”的名称,源自敦煌文书中唐代《西州图经》残卷。《西州图经》记载:“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 ,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p><p class="ql-block">唐代《元和郡县志》卷40记载,西州(今吐鲁番)高昌城“东南至沙州一千四百里”;“大沙海,在县(唐代柳中,现在的鲁克沁)东南九十里”。</p> <p class="ql-block"> 哈密古丝绸之路大海道</p><p class="ql-block"> 从敦煌到吐鲁番或楼兰,在地图上观看呈一条直线,直接距离只有500公里左右,比绕道伊吾路要近整整500公里。如果从敦煌走伊吾路到吐鲁番,路程是1000公里,从大海道出发可以节省一半的路程。尽管大海道这条路险恶异常,连生命异常坚韧的芨芨草和红柳也难以寻觅,但心有不甘的军队、传道僧侣、商队经过。</p> <p class="ql-block"> 哈密巴里坤古城</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城,古城名。又称巴尔库勒城。位于新疆巴尔库勒淖尔(又称巴里坤湖)东南,以水名城。</p> <p class="ql-block"> 哈密巴里坤古城</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古城是雍正九年(1731)岳钟琪创筑。城周8里2分有奇,高2丈(一作1.9丈)。有4门:东承恩、西得胜、南沛泽、北拱极。四周有瓮城门楼四座、角墩楼四座,敌台铺楼20座。原为防御准噶尔兵营,乾隆三十八年(1773),定为镇西府治所。咸丰五年(1855),降为直隶同知。城内有万寿宫、文庙、城隍庙、钟楼等建筑。四面穿行分4大街,均有铺面站房。其南大街东西小巷8道,皆为兵营房屋。东、西、北3大街均系民房。咸丰以前,城内除驻官兵700余人外,尚有满、汉军民3万余。光绪初年后,以裁兵减饷,兵房大半倾圮,街市萧条,人口锐减。城东半里有会宁满城,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周6里,驻领队大臣及满洲八旗兵。</p> <p class="ql-block"> 哈密天山喀尔力克山维吾尔牧民</p> <p class="ql-block"> 朝着目标一路向前的唐僧</p><p class="ql-block"> 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从到伊吾古国开始,就进入了天山山脉。东西长5000里的天山山脉,横跨了西域。唐僧凭着信念和意志,从天山山脉的东部(喀尔力克山)走到了天山山脉的西端(乌兹别克斯坦)卡拉他乌山……。本篇是唐僧在天山山脉东部喀尔力克山和巴里坤山南部足迹所在。在短短的数十天之内就拜访了哈密白杨河两岸的佛教寺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