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叶常绿,生命之树常青

文洁之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一岳父逝世周年祭</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岳父于2021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十)以97岁的高龄走完了人生之路,转眼已近一年。岳父生前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为省政府智库成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岳父姓顾名松年,无锡人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钟灵毓秀的太湖水、底蕴厚重的锡惠山滋养了他,因此他对苏南特别是无锡情有独钟,并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致力于研究苏南模式凡40余年,为苏南的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南模式是苏锡常农村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发展样本,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探索出来的一条经济与社会发展之路,无锡作为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也因此而成为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岳父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要在报刊上发表10多篇文章,还曾先后出版了《发展社队企业的探讨》(社队企业是乡镇企业的前称)《苏南模式研究》等专著。他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课题研究,有6项成果分别获得部省级一、二、三等奖。他所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多都是关于苏南模式的,他对苏南模式的40多年跟踪研究可谓是锲而不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岳父1990年离休,但他离而不休,老有所为,继续撰写和发表论著。他注重现实经济问题研究,经常深入苏南搞调查,倡导在跟踪实践与超前研究中创新经济理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岳父离休后,省社科院每隔几年都要安排他去无锡的太湖疗养院休养一段时间,他把疗养院当成了写作基地,每天伏案疾书、笔耕不辍,还时常把无锡的同志请到疗养院,与他们共同探讨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在疗养院的这段时间成为他研究基层、问诊把脉、思考问题、建言献策的黄金时段。</span></h1> 无锡太湖疗养院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岳父的老领导、原《新华日报》总编辑高斯先生也是无锡人,他年长岳父一岁,岳父曾与高老总共事20余年,两人是莫逆之交。高老总的书法骏逸洒脱,犹如行云流水,他曾书写了唐代太上隐者的《答人》一诗赠给岳父:</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岳父将高老总的书法挂在书房中,看到岳父坐拥书房,焚膏继晷,著书立说,我觉得高老总的这幅书法作品就是为岳父量身定制的,诗中的“松”、“年”刚巧扣住了岳父的名字;“松树下”是说岳父如同咬定青山的松树一样锁定苏南模式的研究不放松;“枕石眠”是说岳父像唐代的那位太上隐者一样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在学术研究领域里学无羁、思无涯;而“无历日”、“不知年”,则是说岳父每日乐此不疲地研究江苏经济和苏南模式,以至忘了时间,忘了年龄。</span></h1> <p class="ql-block">高斯先生书赠给岳父的唐诗</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10月是建国70周年的大庆,时年95岁的岳父抱病撰写了题为《领跑全国的苏锡常与中国特色的大国模式》1.6万字的长文。他因长期患有糖尿病,视力大大衰退,他在电脑上写作时,眼睛几乎贴着屏幕,由于屏幕光线的刺激,眼睛还时常流泪,而一旦写作灵感泉涌时,他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吃药,甚至晨昏颠倒。</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国庆后的一天,他的电脑出了故障,打电话向我求助时,我正在外旅游,要两天后才能返回。事后岳母告诉我,那两天他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并笑着说他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则戏称岳父是无锡的儿子,而无锡的苏南模式又是他的儿子,他能不急吗!</span></h1> 岳父的书房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个月后,岳父病重住院了,他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这篇文章,他对苏南模式的研究可谓鞠躬尽力,矢志不渝。</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0年时,他已卧床不起,再也不能提笔了。2021年2月,他在病房中驾鹤西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岳父去世半年后,《江南论坛》杂志在2021年第9期上摘要刊登了岳父这篇呕心沥血的遗作,6000字的摘要题为《“苏南之路”与中国特色发展模式》。我得知消息后,在网上搜索到这篇文章,下载并打印了出来。</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手捧岳父的临终之作,我拜读再三,想到岳父在电脑上写作此文时的情景,心中无限感慨:这是一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文章啊!</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发现编辑并没有将题目下的作者姓名加上黑框,还在文首加了一段有关岳父的简介,也许编辑是在提示读者:作者是“我思故我在”、“我爱故我在”,他思考着苏南模式的发展、深爱着无锡的这片热土,他并没有离我们而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冬至那天,民间有烧纸祭祖的习俗,傍晚时分,我也遵循这一民俗,来到小区物管专门设置的铁皮柜前,将岳父的这篇遗作点燃,以祭奠他的在天之灵,望着摇曳的火苗、袅娜的青烟、轻飏的灰烬,不禁口占一联:斯人已逝文长在,力作飞去当纸钱!</span></h1> 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召开追思会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们常把岳丈大人尊为泰山,而岳父又名为松年,他就是屹立泰山的一株青松,历经风雨而不凋;人们常把银发满头说成鹤首,而岳父是白发苍苍,他就是振翅太湖的一只白鹤,引吭清噭于九皋。</span></h1> 徐悲鸿的松鹤延年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鹤延年”赋有高洁、长寿的美好寓意,在我看来,青松白鹤恰好映证了岳父清清白白做学问,兢兢业业搞科研的人生,对苏南模式皓首穷经的他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始终保持着学术之叶常绿、生命之树常青!</span></h1><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p>

岳父

苏南

模式

无锡

疗养院

研究

老总

太湖

写作

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