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虽属于岸堤镇,但上初中是在岱庄中学(那时也叫沂南五中,属于岱庄乡),一是那时的岱庄中学在全县教学质量很好,据说那时全县乡镇中学最好的是三庄,即大庄、张庄、岱庄,再就是我村的谷老师在那工作,很多学生都奔他去的。初中的几年,胡打狗干的不好好学习,干了很多蠢事,留下了太多心酸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学校的环境和条件都比较落后 ,记得我们也参与了很多劳动,那时教室都是土的,我们从家里带来锄头 ,和班主任一起劳动 ,平整教室地面 。我们也参与了草场的平整 ,校园西边的操场地势比较高 ,通过全校师生的劳动硬生生的把操场削去了一截儿 。每到秋假学校就搞复收 ,我们带过狗皮草草种子 、玉米皮儿 、地瓜干、果子米等等。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学习生活,真是标准的素质教育,学校大门是开放的,课空是出来活动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太多的自由时间,整个岱庄的村庄没有没去过的 ,也闹出了很多笑话 ,记得有一年冬天的晚上 ,我们到杏峪村同学的家中 ,看到有一家门口的玉米秆着火啦 ,我们告诉他们并帮助他们一起灭了火 ,本想第二天他们会表扬我们一顿 ,或者上学校给我们表扬信 ,结果我同学说他们怀疑是我们几个搞的火 。夏天经常去学校西边的河沟和书堂子水库洗澡,现在的书堂子的水库已经开发成了孟良家园红色旅游区 。晚上放学后也偷摸的去过好几个村看电影 ,当时也不知怎么出去的 ,回来的时候趴在麦地里躲着 ,学校领导堵在门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每天晚上由每个班级轮流值夜班护校,几个男生一夜不睡,我们值班的时候就把课桌对在一起当做乒乓球台,用自制的木头板子当做球拍,当然也免不了吃夜饭,虽然都是每周一瓶子咸菜,但都吃的津津有味,我记得冬天谷老师做了地瓜大米稀饭就叫我去喝,那样多少会暖和点,从教室拿出冰凉的地瓜干煎饼但心里非常温暖,每个教室黑板一侧都有一个木头饭架子,现在的多媒体教室正明提亮的,每个学校都有餐厅,教室里的饭架子早已成为了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那时岱庄村里一个人经常去卖菜,即使是清水煮的菠菜,最后卖到露出桶底的时候,看着都牙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教室没有多媒体 ,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比较多,记得两个政治老师张昌运老师和薛品基老师的字写的非常漂亮 ,有时也会不自觉的模仿,还会经常帮助老师刻钢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遇到了特别擅长文学的沂蒙柴哥—王绪堂老师,他创办了柳笛文学社,我也曾在上面发表过豆腐块作品,后来被王老师推荐发表在沂蒙教育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是在初中遇到了多才多艺的刘善军老师,油画舞蹈非常棒,我也学会了几个霹雳舞动作并在班级内献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也干过丑事,经常帮助同桌王某军同学送过情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学习生活真是德智体劳全面发展,记得第一次喝酒是在班主任来老师家里,去他家帮忙割麦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宿舍条件更是没得说了,几十个人睡在上下两层的大通铺上,卫生条件更是如此,那时的学生几乎都招过虱子(想想都瘆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得益于国家办学条件提升改造,今天的岱庄中学已改名为孟良崮实验学校 ,依靠孟良崮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 ,学校红色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学校条件及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平房的宿舍、教室、水塔、清脆的铃声......一切都不会忘记,再也回不到从前了,祝福母校越来越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