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幼儿园时,小人书是我们的心头爱,跟在哥哥姐姐们的身后,听他们讲小人书上的故事,高玉宝、江姐、李铁梅、蒲志高、周扒皮等等从小人书上认识的人物,都被我们融入到了好人抓坏蛋的游戏之中。那时候,每次逛县城,最想要买的就是小人书,每个家庭也都会藏有几本小人书,每本小人书几乎都被孩子们翻掉了页,要是谁买了新的小人书,身后肯定会跟着一群等着借看的小伙伴。当年,有许多小人书里的故事都被拍成了电影,电影不知道被我们看过了多少遍,再看小人书时还是一样的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故事会》代替了小人书,和课本大小差不多的《故事会》里的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上了小学的孩子们,经常被我们藏在军挎包里偷偷的带到学校,上课开小差,被老师扔过粉笔头。那时候,有很多不认识的生字都是通过阅读《故事会》而学会的。大概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们订阅《少年报》,《少年报》虽然不如《故事会》受欢迎,但它却是出黑板报的好素材,当年,班里黑板报的很多内容都出自于《少年报》。除此之外,在部队大院生活的我们,看的最多的杂志还有《解放军画报》,摸着质感棒棒的《解放军画报》,总会有一种撕下几页去包书皮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上初中时,入了团的、没有入团的都响应学校的号召,每个人都订阅了《中国青年报》,一副积极要求进步的形象。其实,说心里话,当年订阅《中国青年报》是迫于学校的要求,它对于我们来说吸引力并不大,那时候真正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大众电影》,当年,虽然没有追星族一说,但我们如追星一般,能叫出《大众电影》上刊登过的每一位演员的名字,趁着家长们不注意,把自己喜欢的演员照片偷偷的从杂志上裁剪下来,夹在小小的笔记本里。还有,《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三毛流浪记》等等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从中认识了白雪公主、灰姑娘、莴苣姑娘和脑门上顶着三根头发的三毛,各种美丽的传说让我们枯燥的学生生活充满了幻想,充满了阳光!</p> <p class="ql-block"> 上高中时,《当代》、《十月》、《收获》等杂志闯入了我们的生活,每一期的每一页都不曾被漏掉,每一个故事都会拜读很多遍。记得,高考结束后,妈妈让我学习缝纫机,妈妈心疼她的缝纫机,怕初学缝纫机的我把她的宝贝弄得不好用,于是对我说:“你先练习踏空车,踏熟练了再上针。”对针线活一点都不感兴趣的我便跑到父亲的单位,跟管理报刊杂志的叔叔们借回了一大摞的《当代》和《十月》,一边踏着缝纫机一边聚精会神地看着小说,整个假期缝纫机没有学会,小说到是看了不少,妈妈训斥:“就知道看小说,一个假期连普通走线都没学会,看你以后自己过日子穿什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时候,还有一本叫《读者文摘》的杂志很受人们的青睐,每次拿到《读者文摘》,都会迫不及待的先从“幽默与笑话”那一页看起,所以,《读者文摘》给我留下的记忆就是愉悦!后来,《读者文摘》改名为《读者》,再后来,军校毕业到兰州实习的我,听说《读者文摘》出版社就在兰州时,还特意去出版社的附近转了转,爱屋及乌,因为一本杂志一不小心却爱上了一座城市!</span></p>